編者按 2月26日,在安康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市長徐啟方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全面回顧,對2014年的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這對我市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報特摘錄其中要點,以利全市上下學習領會,統一認識,認真貫徹落實,加快美麗富裕新安康建設步伐。
回顧2013
2013年,我市圍繞循環發展、富民強市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突出項目、產業、城鎮化三大重點,統籌改革、民生、增長極培育三項工作,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經濟平穩增長。
完成生產總值604.6億元,增長13.4%,高出全省2.4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58.6億元,增長13.2%,其中一般預算收入25.3億元,增長17%;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25萬元和6624元,增長11%和13.9%。工業化率4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50.9%。節能減排任務完成,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3%。
(二)循環產業壯大。
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1億元,增長24.8%(全省第二),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2戶、產值過億元企業74戶,工業短板狀況正在改變,F代農業持續增長,糧食產量86萬噸、油料產量14.4萬噸,生豬出欄310萬頭,發展設施蔬菜16萬畝,富硒茶葉、魔芋、水產養殖、林下種養等規模效益增長,新建特色經濟林35萬畝,綠化造林65萬畝;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78戶,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得到農業部推廣,富硒產品研發、院地合作成效明顯。生態旅游長足發展,瀛湖躋身全省十大重點文化基地項目之列,重點景區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加快。三產服務業健康發展,新增限上商貿企業58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4%。
(三)項目建設有力。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2.6億元,增長26.9%,民間投資占投資總量的60%。安康火電廠、白河水電站、旬陽煙廠技改、金屬鎳產業園等重大產業項目取得實質進展。上海復星集團、海爾物流落戶安康,西北國際天貿物流城項目啟動實施,帝奧電梯、北醫大技改、正森富硒飲品等40個工業項目竣工投產。基礎項目建設加快,十天高速白河至十堰段、西康鐵路復線通車,安康富強機場進場路開工。西成客專寧陜段、安平高速、集中連片扶貧縣鄉公路建設加快推進。城區西郊110千伏輸變電站建成。漢江綜合整治及城區東壩、5縣城防洪工程進展順利,江北和8個縣城污水處理廠建成運行。完成42個重點減排、35個污染治理項目。瀛湖列入全國15個重點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項目;“氣化安康”進度加快,2萬戶居民用上天然氣。
(四)城鎮化步伐加快。
以中心城市為龍頭,以移民搬遷和農民進城為抓手,城鎮綜合承載力增強,城鎮化率達41%。按照民生城建的思路,加大中心城市重點市政項目建設力度,積極破解商業步行街、南環東路、西郊公園等項目征地拆遷、環境保障難題,投資18.2億元實施十大市政重點項目,南環東路、興安公園、西城閣、金州廣場提升改造、兩座人行天橋建成,城東大橋一期、江灘公園、漢江龍舟文化園、興康門、漢江一橋交通組織等工程加快建設。創衛創園通過國家暗訪和實地考察,五縣一鎮進入國家衛生縣鎮行列?h城、重點鎮和新型社區建設步伐加快。避災扶貧搬遷建房2.2萬戶8.36萬人,集中安置率85%;農村居民進城落戶9萬人。
(五)實施園區突破。
高新區、恒口示范區、瀛湖生態旅游區和縣域工業集中區、現代農業園區“三區兩園”突出基礎建設和招商引資,綜合承載力提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規劃、建設、管理和利益分配等工作機制,“飛地經濟”園區加快建設。高新區完成投資35億元,道路、公園、廣場、學校及一批文體設施建成,19個產業項目竣工。恒口示范區完成基礎建設投資4.5億元,省級重點示范鎮建設加快。瀛湖生態旅游區按照“湖城一體”的思路,深化與陜文投合作,啟動規劃編制,創新經營管理體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h域工業集中區完成投資48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15萬平方米,F代農業園區以壯大龍頭企業為重點,完成投資46億元,實現產值52億元。
(六)重點改革深化。
加快推動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國家主體功能區創新示范工作,創新縣域工業集中區管理機制,中心城市管理、公共交通以及公安、國土、教育、衛生和食品藥品、文化體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快推進。金融創新步伐加快,設立金融倉儲公司、旬陽民生金融創新示范縣以及寧陜集體林權、平利土地流轉經營權和農房抵押貸款等工作積極開展,2家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市級融資平臺市場化融資能力增強,金融支持發展的力度加大。探索實踐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社會事業領域。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7億元,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64戶。
(七)民生持續改善。
完成民生工程投資95億元。新增城鎮就業1.7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8萬人。財政專項扶貧投入21.6億元,實現10.6萬貧困人口脫貧。開工保障性住房3.75萬套,建成2.78萬套,累計分配入住5萬套。完成教育項目投資8.5億元,加大縣城中學建設力度,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70所,學前教育和高中入學率分別達93%和92.8%;中心城區教育資源整合加快推進,按“五校合一”推動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的北遷。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城鎮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實現全覆蓋。安康劇院、博物館等建設順利,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27.8%。漢江水質保護、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工作加強,生態示范創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9個縣實現信訪“三無”目標,社會治安滿意率居全省前列。“六五”普法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四項指標”下降,防災減災和胡蜂防治有力有效,妥善解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
(八)行政效能提高。
邀請66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和41名企業代表旁聽市政府常務會和全體會,125名公民代表參加“走進市政府”活動。建立重點工作公開承諾、督查通報機制。扎實開展規范公務用車、辦公用房等專項治理。69個市直單位實行預決算公開試點,“三公”經費降低17%。深入開展狠剎“五股歪風”和優化投資環境專項治理,完成土地例行督察整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廉政建設加強。其他各項工作都取得新成績。
瞻望2014
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財政總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0%和1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1%和13%。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完成省定主要污染物減排和節能降耗任務,漢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國家Ⅱ類標準。
(一)狠抓項目投資。
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全年投資增長24%,實施10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230億元。全力推動安康火電廠等財政翻身項目開工建設。突出抓好旬陽電站等60個產業項目,完成年度投資66億元。圍繞建設區域物流中心,開工西北國際天貿物流城,推進高客站、恒口500萬噸鐵路貨場和朝陽產業城等項目建設。加快安平高速、安康富強機場、十天高速旬陽連接線等及連片扶貧縣鄉公路建設,完成旬小等二級公路前期工作。實施旬陽330KV、城區東郊110KV輸變電工程。加大瀛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推進旬陽、恒口、建民、高新區污水處理廠和沿江河集鎮等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推進平鎮等高速連接線,西渝等鐵路,月河快速干線、漢江高等級航道、月河補水等重大基礎項目,力爭開通安康至西安的動車。
(二)構建循環產業體系。
培育規模以上企業50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裝備制造業重點支持神達等企業擴大產能,提高市場占有率,建設汽車制造配套基地。支持旬陽中科納米、嵐皋興瑞達材料等企業做大做強。提升正大、北醫大、鎮坪制藥廠等醫藥企業競爭力,支持醫藥中間體和中藥飲片企業發展。支持眾辰鐘表文化產業園等企業提高效益,做大真硒水、礦泉水、富硒茶飲果飲及煙草等產業。加快實施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院地合作示范區規劃,打造富硒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鏈。重點抓好4個主產縣區和40個基地鎮、100 個專業村建設。加快以陽晨牧業為重點的生豬產業、以嘉晟、忠誠園區為重點的蔬菜產業發展,擴大魔芋、絞股藍、中藥材等產業規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加快“一山一湖一城”核心景區建設和特色旅游板塊發展。市級重點抓瀛湖旅游產業基地和中心城區一江兩岸核心景區建設,縣區重點抓精品培育,把漢濱雙龍、嵐皋南宮山、石泉后柳水鄉、寧陜“山水秦嶺”、平利“美麗鄉村”等打造成精品景區,加快旬陽蜀河、漢陰雙河口和漩渦、石泉古城、白河橋兒溝等文化旅游名鎮(街區)建設。
(三)推進園區集聚集約發展。
高新區以建設現代城市新區、高新產業聚集區和創新示范區為重點,打造產城結合、創新型的生態新城。瀛湖生態旅游區重點抓規劃編制和以基礎設施為主的項目策劃、爭取,推進與陜文投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整體開發。恒口示范區以建設市域副中心為目標,以省級重點鎮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避災扶貧搬遷跨區域安置,加大基礎改善、產業發展、商貿繁榮和環境美化項目實施力度?h域工業集中區以旬陽生態、漢濱五里、石泉古堰、漢陰月河、平利陳家壩、白河紅石河、紫陽硒谷等園區為重點,抓好道路、管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及標準化廠房建設。加快“飛地經濟”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撐和保障體系,創新“飛出地”和“飛入地”協作機制,突出抓好項目和企業落地,做大做強入園企業,F代農業園區完善道路、電力、灌溉等設施,實施“十園示范百園提升”工程,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發展;吸引工商資本進入,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壯大龍頭企業。重點引進節能環保、帶動和成長性強的企業,推進產業鏈延伸,形成產業集群。
(四)打造“秦巴明珠”。
圍繞“湖城一體”,把瀛湖與中心城市建設有機結合,加快推進城東大橋、江北商業步行街、漢調二黃廣場二期等重點工程,實施“一江兩岸”環線游項目,規劃建設東關旅游特色小吃街區。江南重點抓嚴控,實施供銷車隊和安運司搬遷,推進西郊公園、殯儀館搬遷以及城東棚戶區改造、南環東路、高井路和東壩片區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建設。江北堅持規劃引領、高新引擎、基礎先行,力促江北火車站片區、月河生態城跟進高新區建設步伐。圍繞富強機場規劃建設空港經濟區,依托西北國際天貿物流城建設現代物流園區。江北火車站片區重點建設北環線和宗教文化體驗區,規劃建設大型工程機械交易市場,推進張嶺、安鐵、黃溝片區棚戶區改造。月河生態城堅持基礎先行,開工建設長春路、新羅路、秦嶺大道。在城市建設中立足長遠,樹立精品意識,從城市的整體規劃建設到每個單體建筑,都精心策劃、設計和施工,讓建筑成為作品,彰顯文化內涵,把安康打造成一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態之城,真正成為秦巴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
(五)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建立漢江水質保護應急體系和長效機制,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實施任河、旬河、嵐河等漢江支流水質監測。提高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確保已建成的“兩廠”正常運行。加強沿江河集鎮和社區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7%和85%以上。加強工業點源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限期整改,限期不達標的堅決予以關停。加大漢江流域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水污染防治、天保和退耕還林等項目實施力度;加快森林城市創建和山地森林化步伐,開展園林城市、綠化模范縣、綠化示范鎮和綠色家園創建活動。突出城鎮(社區)周邊、江河兩岸、公路沿線和重要景區,綠化造林5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50平方公里。加強水電站生態環境監管,做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縣為主體、鎮村聯動,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
(六)增強發展動力與活力。
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推進簡政放權,接好上級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分批取消下放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穩步推進鎮村、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支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抓好征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探索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縣級以上部門全部公開預決算和“三公”經費,爭取民間資本設立中小型金融機構,組建4家農村商業銀行,力爭金融機構貸款增長25%以上。加快國家主體功能區試點示范和“飛地經濟”發展,推進石泉省級城鄉一體化試驗示范縣建設。抓好項目推介和跟蹤落實,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0億元。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藥科大學、陜西師范大學以及天津、北京石景山、江蘇常州等對口協作。大力扶持培育進出口企業,提高經濟外向度。
(七)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集中辦好十件實事。一是免費技能培訓2.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4%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萬人。二是推進“五校北遷”,安康職業技術學院一期工程建成;實施漢濱初中和分校、江南小學遷建,安中、漢濱高中、興安初中、陽光學校改擴建,開工東壩、江北、黃溝小學。三是實施高客站、城東大橋及一橋加固、漢調二黃廣場二期、漢水龍舟文化園、江灘公園、安運司搬遷、東壩防洪、靜寧市場、南環東路和重點地段交通組織(一橋南頭、東堤頭與中醫院什字、安康大道與高速路引線交叉口)。四是加快城市天然氣基礎管網和設施建設,中心城區和縣城50%群眾用上天然氣。五是抓住“壓煤、抑塵、控車、禁燃”等環節,創建2個省級生態縣和70個市級生態鎮村。六是建成安康博物館、圖書館、西城閣、高新兒童樂園,開工建設市新體育場館、“藏一角”博物館,加快漢江大劇院、青少年宮、科技館、漢調二黃研究院規劃建設。有線電視戶戶通30萬戶,新建271個鎮村社區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七是實施市中心血站、疾控中心、安康療養院等醫療機構北遷建設,建成市兒童醫院、市婦幼保健院、精神病?漆t院,新建或改擴建縣級醫療服務機構5個、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室300所。八是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3萬套,年內基本建成2.35萬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5萬戶。建設避災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120個,完成2.2萬戶8.36萬人搬遷建房主體工程。九是建設市級示范性老年公寓,每個縣區建成一座公益性老年公寓,新建20個社區養老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50%以上。十是發展公共交通。新增和調整公交線路11條,新增和更新公交車90輛、出租車150輛。支持有條件的縣發展城市公交,并逐步向集鎮延伸,提高公交覆蓋率。
(八)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進一步完善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和矛盾調處機制,健全城鄉基層服務網絡,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做好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工作,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加快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進社區民警專職化,壯大專職巡防隊伍和群防群治力量,加大“黃賭毒”打擊力度,保持對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增強群眾安全感。全面排查整治各類安全隱患,嚴防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強食品藥品監管體系建設,以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食品藥品和企業、校園、交通、消防等安全。加強應急體系和應急平臺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做好防災減災工作,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于延琴綜合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