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 吳大兵)為創新蘇陜扶貧協作項目方式,激活地方經濟發展活力,拓寬農民特別是貧困戶的增收渠道,漢陰縣將150萬元蘇陜協作項目資金注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基金,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增信,切實解決了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縣政府牽線縣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與縣郵政儲蓄銀行簽訂金融支農協議,在郵政儲蓄銀行開設貸款基金專戶,按照基金的5到10倍放大,用于為市、縣級農業園區經營主體、電商企業、水務企業等主體,提供單戶最高不超過50萬元貸款的增信,由貸款基金承擔70%的貸款風險,有效釋放金融機構風險,撬動金融資本投入到農業建設。在原有100萬元財政資金注入基金的基礎上,將150萬元蘇陜扶貧協作資金注入新型主體貸款基金賬戶,將基金規模擴大到250萬元,按照郵儲銀行增信擴大5至10倍計算,放貸資金可達到2500萬元,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
為了確保資金安全,該縣在原有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面修改,出臺了新的貸款管理辦法,將放款對象由原來的市縣級農業園區擴大到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以及電商企業。建立了貸款公開、公示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放貸后,各經營主體的主管單位建立貸款臺賬,定期不定期進行跟蹤檢查,了解經營情況,切實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將帶貧效果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半年進行一次資金使用的績效考核,對轉移資金用途的貸款提前回收,對無帶貧益貧效果的經營主體督促指導其采取多種途徑帶動貧困戶廣泛參與,增強帶貧益貧效果。
截至目前,共為13家新型農業經營體發放貸款13筆,放貸總金額620萬元,所涉貸企業通過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務工就業等方式帶動貧困戶100余戶加入產業,帶貧效果明顯。
短 評:打破成長的“瓶頸”
記者 李靜
漢陰的做法是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問題的有益嘗試。與主要依靠人力投入的傳統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然具有經營規模相對較大、物質裝備條件和經營管理能力相對較好、土地產出率相對較高等優勢,但在融資方面,與傳統農戶一樣,仍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于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發揮著關鍵作用。及時破解其融資難題,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
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本身具備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特點,和傳統的農業經營主體相比,其融資需求更大,融資規模增大,融資需求的種類增多,融資的期限更長。政府需要根據這些特點,根據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針對其融資渠道不夠暢通、融資方式相對單一等問題,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完善農業保險再保險體系,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不斷創新投融資機制,拓展農村融資渠道,積極引導金融資源向農業農村配置和流動,打破制約農村新型經營主體成長的“瓶頸”,解決其“成長的煩惱”,讓金融成為我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壯大的重要支撐,成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