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通訊員 歐定揚:當你走進漢陰,在縣城中心南大橋頭西側樹蔭下,天天都可以看到整齊地擺放著幾個小凳子,兩把竹藤椅子,一個補鞋機和一個裝滿各種針線、釘錘、鉗夾、鞋底、鞋跟等用具的木箱補鞋擦鞋地攤。 “師傅,這拉鏈頭不會咬了,幫我整整。” “師傅,我這鞋幫脫膠了,幫助粘粘。”“好的,好的,您有事先去忙吧,等會兒修好了您再來取吧!”這正是朱成志師傅夫婦補鞋攤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工作場景。
六十多歲的朱師傅夫婦家住安康漢濱區大竹園鎮大雁村,來漢陰修補鞋子已經四五年了,他們每天6點多起床,先在家簡單地隨便弄點吃的之后,8點鐘準時拎著工具出門擺攤,幾乎一整天都坐在小板凳上干活,直到夜幕降臨才收工返家。不管冬夏,不論晴雨,他他們每天都會按時縣城中心南大橋頭西側的樹蔭下支起補鞋攤,這一小方天地就是他們謀生勞動的地方,他們每天要在這里補鞋、擦鞋辛苦工作10多個小時。每年只有過年才休息兩三天。下雨時立兩把大傘,天冷就多穿件衣服、提個小火爐。天天補鞋、擦鞋從未間斷。
朱師傅告訴記者:“剛開始在這里擺攤,來擦皮鞋、補鞋子客人不多,賺的錢勉強可以維持生活,后來情況明顯好轉,生意逐漸好起來。除過我們老兩口自己生活開支以外,一年下來還能結余好幾千塊錢。我們并不是非搞這個擦鞋補鞋攤兒不可,兩個兒子也孝順,但是孩子也有他們自己事情,我們做父母的不能總是想到要靠兒女,總不能坐吃山空。雖然年紀大了,但我們是農民,可以靠自己的一雙手為客人擦擦皮鞋、補補鞋子還是能夠幸?鞓返纳睿覀冇X得自己不僅是用雙手為他人擦亮了鞋子、補好了鞋子,提供了方便,還能夠自食其力生活,也為孩子減輕了負擔,更有意義的是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發揚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種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優良革命傳統,我們既不麻煩自己的兒女和親戚朋友,也不麻煩國家、麻煩政府,這樣的勞動生活我們覺得很踏實、很開心。”
記者感言:世上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得有人干。我們的社會大家庭不僅需要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醫學家、教育家,也需要普普通通的工人、農民,同時更離不了清潔工和擦皮鞋、補鞋子、修雨傘這樣最普通的勞動者。正是有了這樣眾多勞動者的默默奉獻,才使得我們的社會如此的和諧、穩定、溫馨、美滿。讓我們向同朱師傅一樣的所有勞動者學習,在不同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奮力拼搏,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切莫因善小利微而不為。一定要勤勤懇懇、端端正正為人,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事,不虛華、不浮躁。從力所能及的點點滴滴小事做起,已達到集腋成裘,積少成多,積善成德,從而為國家、為人民做出更大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