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造著的女性最美麗
—— 晏壩鎮三個個體背后的漢濱區女性創業就業觀察
安康新聞網訊( 記者 張思成 譚西 通訊員 何春華)漢濱區晏壩鎮的茶產業,這幾年發展迅速,有一個現象級的觀察讓記者為之感佩,那就是在晏壩茶產業發展過程中,女性成為了主體力量。
全鎮12家茶企,7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女性;需要的大量用工,80%左右為女性勞動力。晏壩品茗,品出來的不僅是茶香,還有女性精神的花香。
女性群體之所以在晏壩茶產業中甚至整個漢濱區如此令人矚目,“巾幗脫貧筑夢工程”的實施,功不可沒。
對能走出家門務工的農村貧困家庭婦女,實行“鳥巢計劃”;對走不出去的,推行“晏壩模式”。“婦聯+×(婦女+政策+公司)”,將所有婦女網羅其中,以教育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晏壩的茶,顯然已經不僅僅屬于晏壩。
個體一:我一定要讓大家喝上好茶
1965年出生的雷虹,自從18年前從原市二廠停薪留職后,就一頭扎進商海,而且越“游”越好。
最初做餐飲,2009年起在瀛湖從事網箱養魚。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瀛湖網箱最終被全面清理。收入頗豐的雷虹,將養魚收益投到了茶葉上。
“養了這些年魚,我考慮農業還是有前途的。我在農村出生長大,看著這么多地荒了實在可惜。區上大力支持茶葉產業,土地流轉、種苗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少,前景肯定好過養魚。而且茶葉只要苗子活了,就能長七八十年,是一個可長期持續的項目。”
2015年7月,雷虹正式涉足茶產業,并于當年10月注冊了陜西安康山川秀美農業有限公司。以招商引資企業法人身份進駐晏壩之后,一共流轉了1680畝土地。從最初的大荒地到機器開挖,再到如今的茶樹、果樹成片,雷虹讓晏壩鎮中壩村變了個樣。
2017年,雷虹試著加工了1000公斤茶葉,明前茶賣到了1600元/公斤,稍后點的也是每公斤六七百元。2015年才種下幼苗,至今不到3年,雖然暫時沒有大的收獲,但雷虹看得長遠。她的茶葉種植純天然純人工,隨著時間的推移,效益將會階梯式增加。
農業做久了,感情也越來越深厚。“最開始的那一年,我的苗子本來成活率達到了95%,結果立秋后一場大旱,幾乎全軍覆沒,損失了近100萬,就這我都沒放棄,F在誰毀我的苗,我看了都受不了,比養孩子還用心。”盡管已經投入八百多萬,還存在融資難、貸款難、用工難等各種問題,雷虹依然很有信心。上個月她剛從農行獲得政府政策性貸款一百萬,區林業局的退耕還林政策也享受到了20多萬補助款。
雷虹說,她計劃2019年在城里設門店,產品包裝也正在設計當中。她注冊的“龍雀春”和“云香融”兩個品牌,充滿了柔和溫暖的意味。去年她在茶園里套種了李樹、桃樹、柿子樹和拐棗等,打算繼續擴大規模。“我預算過,如果茶園全部豐產,我一年總收入能達到兩千多萬。賺錢是一方面,我對農業是真喜歡,有興趣、有信念。我一定要讓大家喝上好茶、放心的茶。”
個體二:夢想沒有農村城市之分
在晏壩鎮的眾多茶企負責人中,王沁顯得與眾不同。
既年輕,還有傳承。1992年出生的王沁,還有一個身份是“陜茶一號”新品種培育者王衍成的女兒。2015年從西安財經學院投資學專業畢業后,她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回到家鄉接力創業,正式成為晏壩茶企中的一員。
回來固然有父親的因素。2014年,歷經20多年培育的“陜茶一號”茶樹新品種得到國家林業局認定,被授予《植物新品種權》證書。與父親的茶業之路一起成長的王沁,深知這其中的不易,對父親是既崇拜又心疼,毫不猶豫地回來幫忙。
2013年,“陜茶一號”到田壩成立苗圃繁育基地的時候,面對的大部分都是爛泥田,有三分之一還是荒地。把這些土地流轉過來之后,經過幾年培育,如今的基地郁郁蔥蔥,相當搶眼。王沁在田壩有300多畝育苗基地,每年出圃種苗一千多萬株。一畝地在農民手中種水稻,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用來育苗后,一畝地產出8到10萬株,產值能達到四五萬元,而這收成的百分之六七十,都以工人工資的形式發放給農民。
300多畝苗圃繁育基地,高峰期一天用工200多人,常年穩定務工50人。2017年,田壩基地光發放勞務工資就達到三百多萬元。在這里務工的村民,95%以上都是婦女,務工以小時計算,一月一結。農忙的時候,附近四五個村的村民都會過來。田壩基地有38戶在冊貧困戶,基地以每畝500元的價格流轉他們的土地,有的一家人就有兩三個在這里務工,僅此一項輕輕松松年收入過萬元。2017年,每戶貧困戶增收5000多元。
年紀尚輕的王沁,已經徹底融入了這種生活。“真正深入農村,才發現茶產業給鄉親們帶來的就業和增收是真的改變了當地的狀況,這也是促使我留下來繼續奮斗的重要原因。雖然年輕,我也有對于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改變鄉村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不斷奮斗,是我們這一代的歷史使命,夢想沒有農村和城市之分。”王沁說。
個體三:村里的務工明星
50歲的陳啟春,是晏壩鎮雙澗村的務工明星。2017年她用瘦弱的肩膀,一個人在村里就掙了一萬多塊,成為村民矚目的對象。
陳啟春家住雙澗村16組,是村里的貧困戶。致貧原因很簡單,兩個大人身體都不好,還有三個娃得養活。如今大女兒、二女兒都出去打工,17歲的兒子在洛陽上高職,負擔總算輕了些。
陳啟春家共有6.8畝地,外加一畝水田。以前家里還有老人,沒辦法出門務工,一家人就指望著這點地,日子過得緊巴巴,F在地都流轉給了村上的茶企,旱地200元一畝,水田一畝300元。除了流轉費外,兩口子也有了事做,都在村里打工。去年陳啟春是滿工,啥都干,鋤草、施肥,在茶園基建中挑水泥、砌梯子坎,樣樣不落人后,年底一算賬,掙了14000塊。愛人除了在茶園干活外,還負責村里的垃圾清運,一年下來也掙了兩三萬。
盡管現在還沒有脫貧,而且背著十幾萬外債,陳啟春卻越過越有信心。她說,自從2014年村里開始有茶園后,大部分中老年人都在這里就近務工。她打工一天能賺80塊,就算下雨天和大熱天干不了活,一個月下來還是能掙一千多。現在村里的女人連麻將都不打了,要錢,還花時間,劃不來。
作為全市茶園面積最大的鄉鎮,這樣的務工明星,晏壩有很多。全鎮12個現代農業園區、15000多畝高效茶園、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5個茶葉加工社區工廠,在安康城里還有3家茶葉專營店,需要的勞力很多。晏壩鎮黨委書記王奇介紹,對不能長期外出務工的,采取“候鳥式”就業模式,通過開發企業用工管理網絡系統,合理化安排務工人員和用工方式,打通跨行業、跨地域務工渠道。同時,通過巾幗鑄夢工程,對地域范圍相對比較集中的務工人員,進行統一茶葉技能培訓,確保具備同等勞動技能,提高勞動效率和收益。
滿眼望去都是生機勃勃的茶園,這不僅讓茶企老板信心十足,也讓整個鄉村活了起來。這些茶企帶動貧困戶的情況,在雙澗村黨建婦建綜合活動室里,明明白白地掛在墻上:
王沁的陜茶一號田壩社區育苗基地,帶動周邊貧困戶283戶;
徐智鳳的康聚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動胡家溝村貧困戶119戶;
王金靈的鈺豐生態農林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雙澗村貧困戶124戶;
粱芳、方明香的賽誠種植農業合作有限公司,帶動泰山廟村貧困戶121戶;
李付蓮的海龍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金龍村貧困戶208戶;
雷虹的山川秀美公司,一年用工就有幾千人次,至今已開出務工費用一百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