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張婧) 從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神州大地,安康走過了砥礪奮進、櫛風沐雨的40年。這座秦巴山間的小城,一步步突破區位條件的限制,創造出了一項又一項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典型意義的實踐經驗,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的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康305萬干部群眾,沿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朝著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目標全速前進,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華麗轉身。
回望40年的發展歷程,黨的力量就像涓涓細流,浸潤著安康大地,成為改革發展的紅色引擎。安康的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懷揣信仰,成為追趕超越的先鋒模范。“黨建+”系統思維在推動各項中心工作的同時,成為一切工作的引領和主導,把這顆“秦巴明珠”擦拭得越來越亮。
揚旗幟,引領干部群眾同心同力
如果說40年的改革開放是廣大黨員干部的一張考卷,那么旬陽縣棕溪鎮王院村黨支部書記陳分新的答卷可謂格外亮眼。
1992年,陳分新走馬上任。當時的王院村“人走山路豬坐轎,人在流汗豬在笑。不是肥豬想坐轎,只怪山上沒有道”——陳分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從1992年到1995年,他帶著王院村村民開山劈石,一干就是4年。沒有錢,就發動黨員干部帶頭捐款,一趟一趟跑項目,爭取貸款;修路要占地,就帶著支部黨員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4年間,投資13萬元、投工12.5萬個、移動土石23萬立方米,終于修成了一條便民的通村路。
后來的故事耳熟能詳。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后,陳分新和黨支部班子沒有停下腳步,開始思考怎樣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從2009年起,王院村組織村民以股份制形式在村外流轉1600多畝土地,建起兩個現代化烤煙生產示范園。村上還創辦了王家院子食品有限公司,將深加工的農產品打造成品牌。2015年,王院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20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王院村黨支部和王院村分別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近年來,王院村開啟了鄉村振興計劃,規劃了3個專業化的農業園區:海拔600米以下種黃花,海拔600米到800米的地里種烤煙,海拔800米以上套種油用牡丹和拐棗。
從開山修路,到打造拳頭產業,再到多種經營實現鄉村振興,陳分新將自己的工作方法比喻成“十指聯動”:狠抓班子建設,以拇指帶動十指,實行網格化管理,聯系群眾,最終形成干事創業的強大合力。王院村這些年的變化,是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群眾勠力同心聚合力的生動實踐。
在安康40年的發展歷程中,還有著千千萬萬個陳分新,他們像一面面飄揚的旗幟,引領著一個個村落逐漸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
2015年因病逝世的張明俊,擔任漢濱區瀛湖鎮天柱山村黨支部書記的14年間,墊資30多萬元修建村黨支部及其他公益設施,帶領村民種核桃、栽枇杷、建園區、興旅游,大力發展產業,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10倍多,500多戶村民住進了小樓,他自己卻沒領過一分錢工資。紫陽縣毛壩鎮竹山村黨支部書記侯在德,帶領全村人手持鋼釬和鐵錘與大山宣戰,硬生生從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長達21公里、盤旋于1800米高山的“天路”。平利縣長安鎮張店村原黨支部書記樊文來,20多年前以集體、村民入股的創新方式,栽下了50多萬棵樹苗,創辦了當地唯一的股份制林場,荒山搖身變成了惠及鄉親們的“綠色銀行”。他拿出自己的積蓄修小學、建敬老院、鋪路架橋,無私照顧幫助孤寡老人和困難群眾,既是帶領村民致富的村支書,又是巴山深處的“愛心使者”。
苦干實干,大公無私,這是共產黨員的氣質,支撐他們的,是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脈聯系。心正則身正,心明則行篤。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學習是永遠的主旋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40年間,歷屆安康地委、市委始終沒有放松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和作風改進,整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三講”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一系列活動,全面推進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建設,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不斷提高,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不斷增強。十八大以來,全市各級組織部門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突出抓好思想建設,理論武裝持續深化,黨員干部“四個自信”更加堅定,“四個意識”不斷增強。2017年3月27日,全市干部培訓黨性教育基地授牌暨揭牌儀式在漢濱區瀛湖鎮天柱山村舉行。漢濱區張明俊先進事跡教育基地、漢濱區檢察機關預防職務犯罪警示教育基地、石泉縣紅軍紀念園區、紫陽縣芭蕉口中共安康地委機關遺址、旬陽縣紅軍鎮紅軍紀念館黨性教育基地、旬陽縣棕溪鎮王院村基層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白河縣“三苦精神”教育基地等7所基地,被授予市級首批干部培訓黨性教育基地。
群眾有困難的時候,黨員干部永遠在他們的身邊。“7.18”特大洪災發生后,全市組建“黨員抗洪搶險突擊隊”“黨員責任崗”2000余個,10萬余名黨員緊急投入抗洪救災戰斗,2萬余名黨員干部與受災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涌現出嵐皋縣鐵爐鄉黨委和漢濱區譚壩鄉鴨蛋河村黨支部書記楊宗興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典型。
今天,在秦巴山區的溝溝坎坎間,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奔波著“最硬”的干部。截至目前,按照“人崗相適、派強派硬、按需選派、應派盡派”原則,先后從縣級以上單位選派第一書記1118人、駐村干部2549人參與到脫貧攻堅戰場,他們和貧困戶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給其講政策、提志氣,幫助他們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同時,今年上半年,安康已開展黨政領導、部門干部、扶貧系統干部、幫扶干部、村干部5類扶貧干部培訓班74期,共培訓3.3萬余人。
安康共產黨人的黨性體現著安康黨的建設成就。共產黨員的先鋒氣質一代代傳承下來,星火燎原。
強基層,黨的力量滲透至社會神經末梢
“安康的黨建工作與別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主要還是體現在基層基礎上。”2015年12月14日,《安康日報》刊發的“新安康評論”,對安康的黨建工作下了這樣的論斷。的確,安康城鎮化率偏低,黨員大多在農村,搬遷人口多、流動人口多,占比大的非公經濟中黨員較少。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如何建立好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這是歷屆地委、市委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著力點。黨的十三大以后,我市對農村384個缺乏開拓創新精神,班子成員不團結,軟弱渙散的后進黨支部進行了整頓。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地區農村、街道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中,全面推行黨建工作“四制一體化”制度;在基層黨支部和黨員中開展“雙學”和全面整頓;開展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創”活動,為后來在全國普遍開展的“三級聯創”活動積累了經驗。
十八大以來,基層黨組織建設愈發扎實。2013年,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開展,全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狠剎“五股歪風”。2014年,健全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向后進村級黨組織共選派第一書記177名、經濟發展指導員137名、黨建指導員129名。2015年,“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覆蓋到全市1009個黨委(黨組)班子和1069名縣級干部,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出實策、鼓實勁、辦實事,把作風建設扎實引向深入。2016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全市6500余個基層黨組織、14.7萬多名黨員中全面展開。2017年,安康黨建引領新民風建設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中央領導同志“值得總結推廣”的重要批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納入臺賬的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覆蓋率為91.7%;全市納入臺賬的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為89.9%。
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落腳點。40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堅持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不斷強化措施、創新載體。
基層黨建工作基礎更加牢固,從中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更令人振奮。
紫陽縣是一個典型的國家貧困縣,山大溝深,自然災害頻繁,經濟發展滯后,干部一度人心渙散,群眾怨氣多,信訪矛盾突出。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凝聚科學發展合力,從2007年開始,紫陽縣委、縣政府大膽創新,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為民便民服務措施,逐步形成了聯系服務群眾“五個一”工作法。2014年,該工作法在全市、全省推廣后,被中央教育實踐辦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人民日報、新華社、陜西日報、當代陜西等中省媒體先后進行了系列報道。中央督導組曾評價它“回答了新時期群眾路線怎么走、走多遠、走多深的問題”。
2016年6月29日,“手機+黨支部”的基層黨建精準指導平臺APP正式上線。5713個基層黨支部同時建在了網上,各級黨務工作者可隨時登錄平臺。利用該平臺,組織部門可以上傳最新的中央精神和領導同志重要講話,便于基層黨員第一時間學習領會。同時,基層支部也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進展、黨建活動、黨員學習心得等實時上傳。一批帶動能力強的流動黨員由此被“激活”。白河縣西營鎮蔓營村黨員高應金在山東創業多年,在“網絡黨支部”集體學習時,了解到村里要建設旅游扶貧示范村。在仔細了解政策之后,他帶著700萬元資金返回家鄉,流轉1000畝耕地建設核桃園區,為90余戶鄉親提供了就業崗位,還帶動1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堅持問題導向,主攻薄弱環節,更加務實管用, 每一次探索的背后,都是自我革新的勇氣,每一次創新,都讓基層黨建工作走得更加扎實穩健。體制、機制的不斷創新,載體的不斷豐富,讓黨的力量得以影響到社會的神經末梢。
“黨建+”,動員一切力量助推安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康經歷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淬煉。伴隨著欠發達地區發展道路上的阻力和困惑,“三連優”的好成績成為“安康創優精神”的最佳注腳。毋庸置疑,這是安康歷史上發展最為優質的一段時期,也是黨的力量在安康體現最為充分的時期。在黨的“把脈”和“開方”之下,安康發展的總體思路從“建設美好安康”轉型為“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富裕新安康”再到“追趕超越、綠色崛起”和加快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
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實現了動員一切力量的無縫對接,交出了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逆勢上揚、質量效益“雙提升”的良好成績單。
“一般的農戶像根棍子,他可以立起來。但貧困戶卻是一條繩子,他是立不起來的。那么作為執政黨,一定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堡壘作用,用好合作社、園區等各類市場經營主體這個X,掛住貧困戶這根‘繩子’,讓他們也立起來。”2017年10月,市委書記郭青這樣向媒體介紹安康“黨支部+X+貧困戶”工作機制。
漢陰縣城關鎮新星村是典型的深度貧困村,2014年,一半人口都是在冊貧困戶,2017年已經順利摘帽脫貧。“經濟怎么抓,支部是朵花!”這是新星村脫貧的關鍵。他們采用政府主導、企業帶動、村民自愿的聯動機制,實施“支部+人才+實體+貧困戶”模式,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兵帶頭成立了新益綠色養殖農莊聯扶專業合作社,建成規模養殖場11個,僅2017年發展養牛230余頭、羊620余只、林下養雞1萬只,種植油茶2000余畝、栽種核桃350余畝、拐棗300余畝。在幫扶部門的支持下,村兩委班子團結一心,激發每個黨員的帶頭作用,“黨員+”成為工作中的亮點,貧困村徹底變成了產業村。
在安康的脫貧攻堅戰場上,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越發明顯;鶎狱h支部從傳統的政治型向產業型、發展型轉變,讓特色產業鏈與脫貧致富鏈緊密聯結,讓貧困戶擺脫貧困。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經形成了以1555個黨支部、174家扶貧龍頭企業、620個中央和省市各類現代農業園區、1860個專業農業合作社、26個A級景區和5940名省級新型職業農民為合力的“支部+X+貧困戶”脫貧矩陣。“支部+X+貧困戶”精準脫貧新模式,其探索做法在人民日報內參、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上刊載,中省領導先后作出重要批示,中組部《黨建研究》、《組工信息》先后分別以?问接“l全國。
安康的發展進入了“黨建+”時代,改革創新貫穿始終。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縣(區)、鎮(辦)、村(社區)四級“河長+警長”工作責任體系,將責任落實到了每條河流和人員,這些河長、警長大都是黨員,成為承擔“一江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的脊梁。2015年,旬陽縣率先開展新民風建設試點,2017年在全市全面開展“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扭轉了部分貧困群眾“等靠要”和為當貧困戶“爭訪鬧”等不良風氣,較好解決了部分群眾思想“疙瘩”和精神貧困難題,發揮了榜樣標桿和正向激勵作用。
2015年以來,出自安康的漢陰沈氏家訓、白河黃氏家規、嵐皋杜氏家規等先后被中紀委推向全國,嵐皋“統派直管”改革、科級紀檢干部“單考統管”改革、石泉縣“干部退回管理”機制等一系列創新工作,以“治未病”的事前預防和春風化雨的民風再塑,在剛柔并濟之間,為發展贏得好環境,讓廣大黨員干部心無旁騖地投身火熱的生產實踐。
打鐵還需自身硬。從中央“八項規定”到安康“十個嚴禁”,“中八條”和“安十條”對壓縮文件簡報和厲行勤儉節約等都進行了具體規定,條條直指要害。2015年1月20日,市委以“一號文件”出臺落實“兩個責任”問責規定,成為安康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的又一項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共實施黨內問責475件308人,行政問責915件728人;全市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788件,黨政紀處分785人,通報曝光典型案例552起。
十縣區紀委聚焦主責主業,助力精準扶貧脫貧、生態環境保護、規范市場秩序三項重點工作,踏著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有力節奏,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為實現追趕超越提供堅強紀律保證,為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整風肅紀。
2015年開始探索實施黨風廉政建設巡察制度,市級巡察累計發現問題1302件,移交問題線索320件。市紀委立案審查44件,誡勉談話56人,黨政紀處分32人;縣區巡察部門村組社區1233個,累計發現問題3601條,移交問題線索1072件;縣區紀委立案審查233件,誡勉談話126人,黨政紀處分252人,移交司法處理3人。
“三項機制”實施以來,市委將寬嚴相濟的制度安排轉化為具體實在的實踐運用,讓制度融入到干部工作中、細化在考核實踐中、剛化在推動發展中。“讓吃苦者吃香”“讓實干者重用”“讓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勁頭、有奔頭”“能者上、庸者下、有為者有位”正成為最廣泛的社會共識。
40年的偉大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確保正確方向。推動安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關鍵在黨。40年的歷史證明,只有始終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改革開放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紅色引領,動力澎湃。如果說40年的風雨歷程可以繪成一幅畫卷,那么紅色一定是這幅畫卷上的主色調。如果說40年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那么這詩中的起承轉合就是我們黨自我革新的勇氣。如果說40年的砥礪奮進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那么為這青山綠水領航的,一直是黨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