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俊 董良軍 通訊員 余興福
多年以前,時常聽人說:“去紫陽,再不暈車也要暈三回。”一座巍峨的米溪梁,讓多少人“望路卻步”。行路難,更是讓當地老百姓刻骨銘心。
據毛壩鎮竹山村一位村民回憶,因為不通路,他們當年下山買啤酒用的辦法是:先把啤酒倒在“簍子”里,瓶子扔掉,再把“簍子”背回家。該村一位外出務工的小伙子談了個南方的女朋友,走到村口眼見巴掌寬的小路,嚇得不敢動彈,不得不把眼睛蒙起來,讓人背著才進了村。
出行難,不僅是發展的“腸梗阻”,更是貧困的“絆腳石”。絕不能讓交通致貧代際相傳!紫陽縣始終把破解交通瓶頸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行路難”在久久為功中逐一破解。
襄渝鐵路、包茂高速、310省道穿境而過,國道541激戰正酣;全縣公路里程達3644.5公里,公路通村率達到100%;一個以縣城為中心,以各鎮為支撐,以村組為節點的干支相連、輻射城鄉、高效便捷的現代交通體系已然建立。紫陽,已經成為陜南交通最為便捷的地區之一。
而竹山村,也早已在支部書記侯再德帶領下,靠著鐵錘、鋼釬,在千米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長17公里的“天路”,成為安康“村道精神”的典型代表。
一條大路激活產業命脈
“以前路窄彎急,拉板石的大車進不來,必須先用小車運到東木或者紅椿,再用大車運出去,短途倒運,不僅增加了運輸成本,也影響銷售和價格。”提起關廟村到軍農村的這條老路,紫陽天地天然板石公司總經理雷新明一臉惆悵。
“毗鄰的漢中鎮巴縣已經把路修到了碾子鎮,再往前就是紫陽東木了,如果這條路修好了,不僅鎮巴人上高速方便,我們去鎮巴賣茶也方便。”東木鎮關廟村支書余應功這樣形容說。
東木鎮關廟村、軍農村都是深度貧困村,茶葉作為當地群眾的當家產業,至關重要。一條路,關乎兩村4000余人、近千畝茶園的經濟命脈。
然而,這條13年前修建的17公里長、僅3.5米寬的水泥路,因超限服役,早已破爛不堪,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生活的需求,嚴重制約著東木鎮的脫貧進程。
民有所需黨有所應。今年3月底,關廟至軍農村級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拉開戰幕。經過三個來月的緊張奮戰,寬4.5米、全長17公里(包括8公里油返砂工程)的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完工。“3個月的工期實在太緊了,工人們戰晴天、斗雨天,采取一切措施確保如期完工,如果說過去修路僅僅是解決通的問題,那么現在則是要保質。”紫陽縣交通局長朱元地說。
“你看,對于質量和進度我們也有辦法。”東木鎮干部王曉斌拿出手機打開“東木鎮2019年交通項目建設沖鋒群”讓記者看,“交通局長、書記、鎮長等相關人員都在這群里,工程進度、質量監督措施、料場配比等隨時可控,有關工作都可以在群里進行交流。”
前不久,記者一行驅車體驗,只見沿途安全警示標志齊全,路基加寬后不僅可輕松錯車,這條路還將紫陽燎原村、鎮巴碾子村、漢陰雙坪村串聯起來,形成互聯互通。“現在大貨車能進來了,我們可以直接從廠里發貨,大大節省了運輸費用,再也不怕客戶跑了。”雷新明高興地說。
雷新明的笑臉更像是對紫陽交通人的一種褒獎。“十二五”以來,安川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310省道漁紫公路改造工程相繼建成投用。全縣累計完成投資10億元,先后建成2座跨漢江大橋,建成紫陽至洄水、紫陽至東木、權河至雙橋等縣鄉公路改建工程223公里,新建通村公路321公里、新增通村組水泥路900公里、 新建連戶水泥路826公里。交通扶貧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2018年,紫陽在全市縣域GDP排名第4位。茶山旅游專線等48個項目建成投用,工業投資增長33.2%。
一張地圖承載脫貧希望
擺在記者面前的,是一張純手工繪制的鄉村交通圖,圖上最醒目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在它的周圍,村民姓名、鄉村院落、產業園、飲水工程、電力設施、油坊、滑坡點等零星分布、清晰標注。
地圖的主人叫王德開——市人大代表、紫陽縣城關鎮富家村黨支部書記。“現在不是賣的有現成的地圖嗎,為啥還要自己手繪?”驚嘆之余,記者還是很好奇。
“賣的地圖沒得我這個細發,這里頭哪兒有產業、哪兒有景點、誰家貧困程度咋樣?我心里都有一本賬,再說外面來的客商考察投資、觀光旅游,我也好方便介紹。”提起這張“富家村交通示意圖”,王德開一下打開了話茬子。
富家村,也算名副其實——作為城關鎮產業大村,全村光茶園就有3100畝,人均達3畝,此外還有150畝獼猴桃、300畝脆紅李、38家個體戶、1個茶葉龍頭企業。“但是交通問題不解決,其他啥都是閑的”,說起路,王德開感受頗深:“以前是土路,車進不來,一下雨就陷進去了。”
決戰貧困,交通先行。修筑城關鎮塘么子溝至營梁村這條23公里的產業路已迫在眉睫,提上縣委縣政府議事日程?h委書記趙立根先后四次到該村現場調研,定措施、解難題、鼓干勁、督進度。
拆遷的時候,村民朱盛富的叔叔患有精神病,賴在屋里死活不走,在西安打工的朱盛富先后三次跑回來好言相勸,最后只好以給他理發為借口,總算把人哄出來了。動工后,大量的渣土將朱盛富母親和祖母的墳給掩埋了,他既沒有抱怨,更沒有找政府討價還價,而是自己花了一萬多元進行清理維護。
“只要一說到修路,老百姓的積極性都很高,記得2017年臘月二十八大寒那天,全村38座墳全部遷完。”王德開回憶說,工程建設期間協調處理各類矛盾糾紛15起,歷時兩年建成的這條路,路基寬度可達7.5米,它的貫通有效激活了城關、向陽、煥古三鎮的產業發展。
一張小地圖映射出紫陽盡銳出戰的脫貧大成績單——2018年,全縣就有10個村、30621人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10.15個百分點,脫貧工作獲得中央脫貧攻堅專項督查組高度評價。紫陽技能脫貧模式入選全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但深度貧困的基本縣情沒有根本改變,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沒有完全破解。必須拿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攻堅貧困,保持‘快馬加鞭未下鞍’的勁頭加快趕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縣長陳蓮對于紫陽縣情有著清醒的認識。
“百日決戰”在際,紫陽破解交通瓶頸的號角已全面奏響:將力促541國道漢王至煥古段、洞河至城關段竣工通車,建設芭蕉跨任河大橋、擂鼓臺旅游公路、蒿坪北溝口至沔浴河公路;“十四五”還將建成洞河、煥古、漢王跨漢江大橋;縣到鎮提等升級,鎮到鎮建成三級油路,使全縣路網更優化,與外界連接更順暢;其中年底建成的國道541,覆蓋沿線6個集鎮10萬余人,有力振興漢江經濟帶,推動漢江旅游開發,促進鄉村振興。
一種精神寄托小康夢想
從紫陽縣城驅車8公里多就到了茶山,這是紫陽依托富硒產業和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的一處特色生態景區,也是紫陽的一張旅游品牌。站在茶山之巔,極目遠眺,群山環繞,蒼翠碧綠,頗有 “茶香山上飄,人在畫中游”的愜意。
酷暑時節,記者一行前往茶山探訪,路之變令人眼前一亮。記得數年前記者也曾到此,車過之處,灰塵飛揚,行人掩鼻躲讓。現如今,通往茶山的旅游觀光路寬闊舒適,一層紅色的瀝青鋪就的彩色地面降噪除塵,安全誘導作用顯現,沿途安全標識醒目可見,茶鄉美景格外養眼。
通村主干道提升改造后,向陽鎮營梁村一大批村民開始吃上旅游飯。每到節假日,到該村逛茶山、吃農家飯、聽民歌的外地游客絡繹不絕。村民趙麗的農家樂,客人總是滿滿的,除了餐飲、賣茶,還提供住宿。“經常有游客需要住宿,甚至主臥都得讓給客人睡,我們夫妻倆擠在車里過夜。”說話間,她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群眾的口碑就是最好的獎杯。該縣咬定青山不放松,扭住交通戰脫貧,全縣實現所有建制村100%通水泥路、所有通組路100%的硬化“雙百”目標,也一舉實現了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 “出門就上車,抬腳不沾泥”的歷史性嬗變。 今后,紫陽交通脫貧將緊盯“建設、管理、服務”三大重點,以 “四好農村路”為建設目標 ,新改建一批產業路、園區路、旅游路、安置點連接路,實現村與村、鎮與鎮的交通內循環,徹底掀開交通脫貧最濃墨重彩的一頁。
處于巴山環繞中的山城紫陽,溝壑縱橫,氣候多變,災害頻發,既深受出行不便之苦,亦曾飽受洪魔肆虐之困。每當一次次洪災來襲,道路受阻,險情連連,紫陽交通人總是一次又一次沖鋒在前清障保暢,一次又一次置身險境勇斗洪魔,將忠誠、奉獻與汗水揮灑在巴山大地。“腳踩爛泥,手握青山;大地為床,星月作伴”交通局長朱元地所概括的這16個字,無疑是對紫陽交通人敢于戰天斗地的生動寫照。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全縣上下務必始終保持如履薄冰的高度警醒,始終發揚連續作戰的頑強作風,咬定目標,勇挑重擔,打好‘百日決戰’,確保9月底全面完成所有脫貧退出考核指標,努力爭取實現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三連優’。 ”縣委書記趙立根說。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紫陽人從未退縮,總是以敢創一流、敢挑重擔、敢為人先的創優精神迎難而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站在脫貧攻堅“百日沖刺”的關鍵節點,他們必將以更加忘我的工作姿態接續戰斗,在決戰貧困邁向小康之路的征程中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