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延安 孫圳
“兩年來,我家累計孵化雞苗2萬只,全部供給了本村貧困戶。”12月20日,地處巴山深處的嵐皋縣南宮山鎮展望村,薄霧如煙,環山鎖林,今年53歲的養雞脫貧大戶唐光成站在自家三間改造一新的土房前,望著眼前毛色油亮、連跑帶飛的土雞說。
展望村總面積1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3851畝、林地面積18954.6畝,森林覆蓋率83.4%。境內山大溝深、居住分散,全村有人口384戶97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9戶704人,至2015年貧困發生率72.3%,是全縣17個省定深度貧困村之一。
“雞苗每只10元,貧困戶掏5元,政府補5元,全村除41戶五保戶沒有養,下余208戶貧困戶都養的有,戶均上百只凈增收4000元。”展望村第一書記祝捷說。
好鋼用到刀刃上,既然是塊難啃得硬骨頭,就得派“強兵”。2017年,嵐皋縣委、縣政府調整縣農林科局包掛展望村,局長周春棟帶著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村兩委干部進行了3天的調研,開會、到農戶、到地頭訪問、咨詢,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市富硒產業研究院請來專家把關,決定坡地種泡桐,桐下種草、種藥、養蜂,重點養雞。
“泡桐肯長,三五年便需間伐,出售增收;枝葉稀疏適宜,空間大,通風、采光、遮陽、避雨條件均好,是雞最適宜生長的環境;泡桐青葉、枯葉均可做雞飼料,雞非常愛吃,這樣既節省成本,又提高品質。”嵐皋縣農業農村局高級畜牧師沈榮華說。
僅一年,村民們房前屋后、坡上坡下3000畝泡桐林立,枝葉擎雨。
唐光成打開圈,幾十只雞呼啦跑進泡桐林不見了,只聽得公雞嘀嘀咕咕、母雞咯咯噠噠、小雞嘰嘰喳喳的聲音。“再有幾千只也養得下嘛!”唐光成笑了,可轉念一想,河上沒橋,路泥濘不堪,建圈沒資金,還有技術、銷路都是問題,于是又皺緊眉頭。
包掛唐光成的正是周春棟。周春棟到唐光成家走訪后認為,“就把老唐家作為展望村泡桐林下養雞的孵化基地,老唐所說的河只不過是一條溪,老唐所說的路只不過六七十米,老唐所說的雞舍,屋后已有個坪,花費也不太大,可統籌幫扶資金解決。”
溪不寬,3根直徑80厘米涵管便抵攏岸,上用混凝土澆筑成橋面;再調集兩車砂石,把路面平整、硬化;拉來水泥磚、彩鋼瓦建雞舍,前后僅3個月時間。
“村上給我協調了5萬塊錢的政府貼息貸款,修橋、補路,我出了1萬,政府扶持了2萬,剩下的我用來購頭批雞苗了。雞舍是村集體的,總共花了15萬元,我每年按照6%的比例也就是每年給村集體上交9000元作為租金。”唐光成向筆者介紹。
發展養殖業,技術是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周局長給我們推薦了縣上高級畜牧師沈榮華老師手把手教我們,從建圈到現在,全靠沈老師。”唐光成感激道。
“圈舍按規劃設計建成后,就是選種引種問題。我幫他們選擇了肉味鮮美、抗病性強、耐粗飼、深受消費者喜歡、市場價格比較高的秦巴土雞。”沈榮華說。
“那時,沈老師駐村,有時一天來幾次,教我們人工孵化、疫病防治和科學飼養技術,后來看我們掌握了要領,就兩三天來一次,到現在,還保持電話溝通,有什么不懂的我們隨問他隨答,就這樣他還不放心,十天半個月要來一次。”唐光成說。
有了技術保障,唐光成的雞養得一帆風順。周春棟又組織機關干部給他喂養的雞拍抖音、打廣告,聯系了縣內20余家農家樂、飯店與唐光成簽訂產銷合同。
“買雞苗,我們只掏一半的錢;技術,有專家和技術人員做保障;銷路,有合同,人家上門收,你說上哪兒找這么好的事?”展望村2組貧困戶周興致說。
周興致今年從唐光成那購買300只雞苗喂養,凈賺1.2萬元。
而唐光成這兩年多來,累計出售小雞2萬只、商品雞1200只、雞蛋2萬枚,總收入40萬元,減去購買玉米、麥麩等飼料的投入25萬元,凈賺15萬元,還不算尚存欄價值達20萬元的3000多只蛋雞。2018年,唐光成如期脫貧,走上致富路。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縣注重從貧困戶中選取帶頭人發展產業脫貧,通過典型示范引領、政府多方幫助、以獎代補等方式,把更多貧困戶吸納到產業鏈上‘聯動脫貧’,催生出一戶帶百戶的‘火車頭效應’。”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