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銳萍 楊遷偉
已是中午12點,火辣的太陽將路旁的莊稼曬得低下了頭,但車始終沒有停下來,他說將山盡頭的那幾戶人家再去看看。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盤旋,他的思緒又回到了16年前。
16年前的紫陽縣毛壩鎮竹山村:全村15個村民小組1600余人,沒有一戶磚瓦房,沒有一條通向外界的路,吃水靠天,僅有的一座小水電站,基本無法維持正常照明……
那一年,身為安康市扶貧辦副主任的他,第一次走到這里,內心五味雜陳。是整村搬遷,還是就地發展擺脫貧困?通過座談討論,98%以上的村民都要求就地發展。臨走時,他給村干部和村民承諾:回去向領導匯報,一定要把這條路打通。
2008年3月,從毛壩鎮魯家村到竹山村一條長21公里的水泥路終于打通了。村民們鑼鼓喧天、喜顏相告。而他,淚水卻模糊了雙眼。因為他太清楚,這條路修得有多不容易!除了政府支持和各級領導的關愛,竹山村的老百姓也是傾其所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時年60多歲的村民王芳菊說:“只要路能通,我愿意把我置棺材的錢捐出來……”
他是劉子龍,曾“三進兩出”親歷并見證了安康從貧困落后走向脫貧摘帽的光輝歷程,但至今依然堅守在安康扶貧領域的一名戰斗員,他也是2016年“全國扶貧系統先進個人”、2020年“陜西省脫貧攻堅貢獻獎”、2021年全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獲得者。
“三進兩出” 初心為民終未改
翻開劉子龍的簡歷,我們發現在他至今參加工作的39年里,他曾在多個崗位工作,但大都沒有離開過農口。
1980年,16歲的劉子龍考上了安康農校,終于算是跳出了農門。然而連他自己也沒想到的是,后來的職業生涯里,他依然跟農民、跟社會最基層的弱勢群體打交道。
1987年5月,紫陽縣扶貧辦成立。此時已經從事4年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劉子龍被選調去做扶貧工作。對于這份聯系群眾最直接、最具體的工作,劉子龍充滿激情,他深入鉆研、勤學善思,參與編撰的《紫陽農村經濟開發規劃報告》,被陜西省農業區劃委員會評為農業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優秀成果一等獎,為紫陽縣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實施依據。
1992年底,工作實績突出的劉子龍被組織破格提拔,先后擔任高橋區主持工作的副區長和蒿坪區區長。1995年底,紫陽縣爭取秦巴世行扶貧貸款項目工作滯后,縣上主要領導找到劉子龍,希望他回縣上擔任扶貧辦副主任兼世行辦主任。
當時誰都知道這“活”不好干,但劉子龍沒有猶豫,他立刻走馬上任,帶領干部解讀規則、調研摸底、確定標準、制定方案,經過連續4個月的奮戰,一舉扭轉了工作滯后局面。1996年4月,世行考察團對紫陽世行貸款項目申報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并確定為“紫陽模式”在各項目縣推廣,劉子龍也被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評為先進個人。
因基層工作閱歷豐富,精通扶貧業務,1997年7月,劉子龍被選調到安康地區扶貧辦。2005年5月,又被提拔為安康市扶貧辦副主任。
2016年12月,在扶貧領域待了25年的他被提拔為安康市人大委員會建環工委主任。就在他剛剛熟悉新的工作環境后。2017年4月,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正如火如荼,面對2020年全面實現79.9萬貧困人口脫貧、992個貧困村退出、10個縣區摘帽的繁重任務,市上主要領導來找劉子龍,希望他再回扶貧戰線。
那一刻,如果說沒有絲毫猶豫是假的,但已過知天命年齡的劉子龍最終懷著對扶貧工作的感情,再次回到了扶貧戰線。他協助主要領導健全機構、充實力量、完善機制、夯實基礎,重新搭建了安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四梁八柱”,為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連續被省委、省政府考核評定為“優秀”等次、多項工作經驗被中省肯定推廣、始終力爭“全省一流、全國上游”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履職盡責 為扶貧嘔心瀝血
2019年9月,在沖刺脫貧摘帽達標階段,因連續陰雨和工作量大導致部分縣區存在易地扶貧搬遷入住率低的現狀,我市掀起了階段性的“易地扶貧搬遷入住達標殲滅戰”,那段時間,劉子龍帶領干部連續熬夜奮戰,看著干部們基本上都“脫了一層皮”,他在領導小組會上又一次流下了淚水。
2020年初,面對所有貧困人口脫貧任務,他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破解“疑難雜癥”,帶領干部日夜鏖戰、對標補短。7月,脫貧攻堅普查開始,為了打好最后的勝仗,他帶領干部們制定方案、培訓人員、嚴把關口、審核數據、實地指導……為了激勵干部們的工作斗志和積極性,他自掏腰包獎勵工作人員。歷時兩個月后,全市脫貧攻堅普查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看著60多天來陪他挑燈夜戰、疲憊不堪的干部們,他在最后一次普查視頻調度會上,再次潸然淚下。
30年的扶貧生涯中,類似于這種“啃硬骨頭”的事,總有劉子龍的影子。在立足本職工作的基礎上,他總是不斷地挑戰和超越自我。
扶貧脫貧期間,在任務重、要求高、時間緊、人員少等困難下,劉子龍主持編寫了“十五”以來安康市扶貧開發各類規劃,將全市992個貧困村,需要實施的5830個發展項目全部納入行業部門年度規劃,從根本上解決了供需對接問題,成為全省規劃范本。
他牽頭制定了30多個扶貧開發工作方案、20多個政策實施辦法、18個指導性文件,為安康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構建了比較完善的政策體系。
他指導編制了4個深度貧困縣區和168個深度貧困村縣級脫貧攻堅規劃和村級實施方案,并通過積極爭取將規劃項目全部納入省市支持范圍,為破解全市深度貧困問題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準扶貧對象和數據信息是脫貧攻堅的基石,為扣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第一顆扣子”,劉子龍親力親為主抓建檔立卡數據信息監測工作,通過親自授課、現場指導、核實督導等辦法,先后組織萬名干部進村入戶“四看四算”,落實“五個必須評議”,精準識別對象、采集信息,建立扶貧信息監測工作體系。探索總結出脫貧攻堅信息數據一體化推進“九步五環”(九個步驟,五個環節)工作法,實現了精準扶貧數據與多部門互聯互通共享。同時將信息監測作為提升脫貧質量的“千里眼”“順風耳”,定期進行數據分析和比對,有效防止了漏評和錯退。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壓實責任切實提升扶貧數據信息質量的九條意見》和“數據信息一體化”分別得到國務院扶貧辦、省扶貧辦肯定并作為做為經驗交流。全市扶貧數據信息質量和脫貧質量多年處于全省前列。
在主抓扶貧搬遷工作中,為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群眾居住環境惡劣、易受地質災害影響的問題,劉子龍頂住壓力,迎難而上,一邊建隊伍一邊摸底子,一邊建機制一邊抓啟動,邊想邊干邊總結,形成了符合安康實際的“6663”(6個結合、6種安置模式、6個工作機制、3級示范體系)避災扶貧搬遷工作模式,被省上肯定推廣。
針對安康教育治貧的主因,他牽頭負責教育扶貧試點,通過推進國民教育、貧困助學、技能就業、拓展提升四大工程,共資助貧困學生75.88萬人次,有8萬余名貧困家庭學生圓了大學夢。
他牽頭負責金融扶貧試點,通過推進“865”(8種信貸產品、6種信貸服務、5項金融機制)金融扶貧工程,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金,發放扶貧小額信貸和扶貧再貸款,切實解決了脫貧攻堅資金短缺難題,安康被列為國家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
此外,他力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指導建立貧困村互助資金協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貧困村順利脫貧、長遠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他先后探索創新的“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移民扶貧搬遷”“項目資金捆綁”等各類試點32個,多個試點經驗被中省肯定推廣。
懷平常心 在奉獻中收獲
“我說在哪停就在哪停,現在脫貧戶的生活有低保、有五保,但住房讓我最操心。”在下村督導的時候,劉子龍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那些看起來有些簡陋的房子,生怕里面還住有人。
出身農村,吃過貧困的苦,所以劉子龍更懂群眾的痛。
“他是當年第一個到我們村的縣級以上的領導,尺余寬的路,他走上來,走遍了8個組。這說明他心里裝著老百姓的疾苦。”回憶起當年打算修路時的情形,竹山村黨支部書記侯在德記憶猶新。
“這個人很‘真’,敢于說真話、辦實事、動真格。”這幾乎是所有與劉子龍共過事的人一致評價,盡管在扶貧戰線已很有資歷,但他的初心始終未改。
他的“真”是對群眾的“真感情”。劉子龍一年大半的時間都在基層調研,他下鄉總是把車開到路的盡頭,人走到溝的盡頭。“作為扶貧干部,幫助貧困群眾就是我們的主責主業,如果我們都不去還有誰愿意去,還希望誰去關心。”下村時,劉子龍總是喜歡到貧困群眾的家里去看看,看看能幫他們干些什么,哪怕是聽群眾嘮叨一陣。
他的“真”是對干部的“真愛護”。劉子龍對身邊的工作人員寬嚴相濟,對干部身上存在的問題時常敲敲打打,不讓干部職工動“歪腦筋”,同時積極主動幫忙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護航年輕干部的成長。他崇尚“智從知來、位從為來、福從虧來”的理念,總是想方設法礪煉年輕干部的“筆頭子”“嘴頭子”“正路子”,鼓勵他們敢想敢干、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他的感召下,帶出了一茬又一茬業務骨干,一大批干部走上領導崗位。
他的“真”是對事業的“真上心”。劉子龍從不避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常常因為講真話說實話得罪人,卻又經常因為實踐證明而獲得更多更深的認可。他牽頭組織拍攝的《扶貧開發任重道遠》紀實專題片,經領導批準,在市縣兩級會議上播放,引起了各級重視,開啟了建設特困村的先河。他力主把各級主要領導和有實力的部門幫扶的村選在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地方,力求“接地氣、扶真貧”。“走最遠的路,到最貧的村,訪最窮的人,看最真實的情況,解決最迫切的問題”是他的工作信條,30年來,他深入138個鎮辦、1382個行政村,踏遍了992個貧困村的溝溝峁峁。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歷經扶貧開發啟始、“八七”脫貧攻堅、兩個“十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實施、脫貧攻堅等重大扶貧開發工作,已是滿頭銀發的劉子龍依然在扶貧這條“希望之路”上從容前行。
面對一路走來的“跌宕起伏”和種種榮譽,他風輕云淡地說:“參加工作39年,在扶貧戰線31年,我走過最難的路、爬過最高的山、見過最窮的人,也熬過最深的夜,思扶貧脫貧工作歷程,使我深刻認知到做脫貧攻堅工作要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信念,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堅持,要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