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兵 通訊員 楊宗發 汪銀春 薛金平
“‘躺’在賬戶里的每筆錢都‘動’起來,花在刀刃上,村集體經濟是真的盤活了!”最近幾年,白河縣構朳鎮東坡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劉漢澤明顯發現,村集體的家底越來越厚實,存在感和話語權也不斷增強。
變化從2019年開始。隨著全縣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的深入推進,村集體資金流動的行政壁壘被全面打通。沉睡的資金被盤活,不僅成為推動本村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還攪活了全縣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
打破資金流動行政壁壘
劉漢澤所在的東坡村,現有人口716戶2377人。2017年隨著“三變改革”加快推進,村子陸續完成了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員界定、股權量化,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2019年,縣財政為該村注入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從此摘掉了集體資金積累“空殼村”的帽子。
財政扶持的資金必須得發揮效益,決不能躺在賬戶上“睡大覺”。但東坡村基礎條件較差,全村產業小而散,同時缺乏能人大戶帶動,短期內很難依靠村集體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一時間,這筆來之不易的扶持資金成了“燙手的山芋”。
東坡村面臨的問題在全縣不是個例。白河縣整體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且發展不平衡,有的村走在前面,資金缺口大,對于扶持資金“吃不飽”,有的村落在后面,對于扶持資金“不會用”“用不上”。
怎么辦?2019年6月,白河縣農業農村局、財政局在充分調研、反復研究后,出臺了《白河縣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探索出“一個中心、兩方指導、三層圈子”的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一個中心,即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縣113個村全部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負責人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對于財政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資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可以完全自主合法管理和運營。兩方指導,即鎮上成立集體經濟合作聯社,縣上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總社或公司,村集體可以結合村情實際申請其中一方或兩方介入指導,培育或選取投資經營主體。三層圈子,即“村域集體經濟發展圈”“鎮域集體經濟發展圈”和“縣域集體經濟發展圈”!豆芾磙k法》明確規定,投資經營主體不限于本村,在村級沒有發展平臺、發展潛力小、發展環境不適宜等情況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可以向鎮集體經濟合作聯社申請,跨村擇優選取投資經營主體。當鎮域內沒有合適經營主體,鎮合作聯社可將資金投放到縣合作總社或公司,由縣合作總社或公司在縣域內擇優選取市場主體。
“簡單來說,資金所有權屬于村集體,如何使用由村上決定。村上沒有合適的項目,就可以委托鎮、縣一級代為投放。截至目前,我們共收到委托投資資金585萬元,這些資金已全部投入到發展前景較好的產業項目。”白河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剛告訴記者。
讓沉睡的資源“動”起來
有了全新的管理辦法做支撐,東坡村終于放開手腳,讓沉睡的資源“動”了起來。
東坡村隔壁的涼水村有家總投資2600余萬元的石材加工企業——陜西安婕盛琦石業有限公司,公司加工廠設在涼水村,石材開采點則位于東坡村。近些年,該企業經營狀況穩定向好,但因加工生產環節投資大,流動資金不足。
作為東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劉漢澤積極行動,通過召開股東大會,決定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60萬投入到該企業,每年享以6%的資金收益。為了分散投資風險,另外40萬交由縣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統一投放到陜西永春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去年8月以來,我們公司共從68個村融資2970萬元,現已全部到位,資金壓力大幅緩解,公司生產經營狀況越來越好。”陜西永春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牛洪炬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像這樣跨村、跨鎮投入的事例不在少數。目前,陜西永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得項目資金投入570萬元,陜西白河江榮食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項目資金投入305萬元,城關鎮獅子山社區的珠江大酒店、陜西漢江人木業有限公司等獲得項目資金投入170萬元。
“最后選擇投資的經營主體都是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少數效益好的項目約定年均收益率20%左右,大多數約定收益在5%至7%之間。這是一種雙贏的選擇,對于村集體來說,有效盤活了資金,對企業來說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白河縣財政局有關人士告訴記者,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對外投資期限原則上不超過三年。如果村上有了適宜的產業,可以在期滿后收回資金,用于發展本村產業。
不僅要保證資金收益,更要確保資金安全。為此,白河一方面要求融資企業做好抵押擔保、繳納風險補償金、定期匯報經營狀況等工作,一方面由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縣農商銀行開發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平臺,村、鎮、縣各級都設有后臺端口,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的申報、審核、劃轉等流程全部在該平臺進行,所有經手人不接觸現金,過程公開透明,有效保障了資金使用安全,防止集體資產流失。
攪活集體經濟“一池春水”
《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是用于支持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所選擇的投放對象,絕不是簡單的“入股分紅”,必須有明顯的帶動效益。
在東坡村,盛琦石業公司每年除了按時兌現6%的入股分紅外,從2019年起連續兩年扶持1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每年給予扶持資金3000元。每年該村舉行“東坡趕集”活動,企業負責人還通過商會聯系外地客商前來參加,村子的農副產品出來了,企業也積極對接市場進行消化。更重要的是,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每年在石材開采、運輸等方面需要用工300余人次,一大批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
與東坡村比起來,白河縣卡子鎮陳莊村的基礎較好,2017年被確定為省級“三變”改革試點村。據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陳遠飛介紹,從2017年起,村集體累計獲得財政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資金212.5萬元,全部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投入到本村的茶葉、香椿、民俗旅游產業,其中,茶葉產業投入92.5萬元,分紅收入帶動60戶180余名低收入群眾穩定增收;香椿產業投入40萬,帶動30戶106人;民俗旅游產業投入30萬元,帶動22戶。
“農業產業投入大、見效慢,頭幾年光土地流轉、苗木管護等投入就欠下了100多萬元外債,最難的時候,工人工資都發不下來。幸虧有村集體投入的40萬元資金,解了燃眉之急,幫助我們挺了過來。”陳莊村的香椿產業大戶方家田告訴記者,現在他的香椿已發展到500余畝,去年已經開始見到效益,今年銷售收入達60余萬元。
隨著香椿產業越做越大,越來越多的村民跟著受益。陳莊村30多歲的談仁喜身患殘疾,和年邁的母親相依為命。過去因為干不了重活,生活過得很是清苦。現在,村子發展香椿產業,他的土地被流轉,每年流轉費1000元,同時在園區務工,工資收入還有1萬多元。另外,他還依托村子日益紅火的香椿市場,把自家幾畝香椿經營起來,每年光鮮葉還能賣3000多塊錢。
記者深入采訪后發現,白河縣的改革并非是村集體經濟發展最理想的狀態,只有每個村集體都能利用財政扶持資金自主發展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共融、產權共有、村民共治、發展共享才是長久之計,但實踐證明,在集體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這樣的創新仍是可貴的、有效的。據統計,目前,全縣11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將財政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3億元,共投放于縣域內200余個市場經營主體,累計獲得收益分紅770萬元,6800余戶、17000余名群眾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