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100多天,從一個政策出臺落地到推進實施,涉及到學生、家長、學校和培訓機構,主旨在于一個字——“減”。
記者在教育部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監測平臺發布的數據中看到,安康市的學生和家長對校內減負提質滿意度調查情況基本呈現一個高分認可。“已填寫調查問卷的學生和家長總數”是154427人,其中學生滿意度總占比為97.61%、家長滿意度總占比為97.91%。
這樣一份數據也體現了當前我市“雙減”工作開展情況。
11月19日,記者在市一小、果園小學、漢濱高中西校區和高新六小等學校進行了深入探尋,旨在通過實際情況和數據進行對比。
教育是決定下一代素質的絕對性因素。7月24日,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開始,這項政策就顯現出空前的力度。
怎樣“減”?減什么?
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各校也在摸索適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措施。作為受益的學生來說,“雙減”和延時給他們提供了快樂學習、健康運動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也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思考。
記者在市一小教學樓公示欄看到,一周的作業會提前貼出來公示,同樣在樓道展出的還有學生們自己動手做的模型。在作業管理中,書面作業布置體現“三無”,即:所有年級學生回家后均無書面作業;當日無課后輔導科目無書面作業;社團活動當天無書面作業。實踐作業設計體現“三多”,即:動腦多、動手多、動口多。
同樣在漢濱區果園小學,學校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研讀課程標準和學科教材,按照要求對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預案定期研討、審核,高效授課。對學生培養“六個學習習慣”,即: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完成作業、課外閱讀、復習評價、課外活動習慣和“兩個學習能力”即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我市最早實行“彈性上放學”的高新區六小,在作業設計上,“基礎性作業”(牢固知識基礎)+“拓展性作業”(倡導自主選擇)+“實踐性作業”(提升綜合能力)為框架結構,探索“三減三增”特色作業模式,即減單一書寫背誦、增動手實踐;減作業難度、增作業趣味;減機械重復、增多元拓展。
對于初中學生作業,漢濱高中西校區制定了教師“先做作業”制度。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一遍。教師在先做作業的過程中,了解作業的難易程度、所需時間、規范格式、容易出錯的地方和適宜的學生群體,做到布置作業適量且具有針對性。堅決杜絕給學生布置機械性、重復性、難度過大的作業。不允許教師用增加作業量的方式或罰寫、罰抄等形式懲罰學生。為了做好作業完成的反饋與檢查,教師必須親批親改全部書面作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安康調查隊一份調查數據顯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作業負擔明顯減輕,課后生活有所豐富,睡眠時間顯著增加。“雙減”政策的落地,對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保障充足的課余時間以及合理地拓展課外興趣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生作業少了,有了更多的時間,他才能去思考作業之后的問題,做完數學題他也許能想到什么是”勾股定理“再往后才有可能知道畢達哥拉斯,再往后才有可能知道,學數學并不僅僅是為了做題,原來整個世界都是靠數學知識支撐的。有了這樣的想法和興趣,學生才會真正喜歡上學習。
調查發現,2021年秋季學期開學以來,從學生家庭作業情況上看,沒有家庭作業或已在學校完成的占34.94%,完成作業所需時間不到30分鐘的占14.46%,完成作業所需時間30-90分鐘的占36.14%,完成作業所需時間90分鐘的占以上14.46%。從課后時間安排上看,在完成家庭作業后,參與的課后活動主要有“與家人交流互動”“開展閱讀或文藝活動”“進行體育鍛煉”“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占比分別為51.81%、48.19%、39.76%、30.12%。從學生平均睡眠時間情況上看,近八成學生睡眠時間在7小時以上,其中,平均睡眠時間不到6小時的占3.61%,6-7小時的占15.66%,7-8小時的占37.35%,9-10小時的占40.96%,10小時以上的占2.41%。
減少校外培訓負擔是“雙減”另外一個重點。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一天除了在學校學習之外,還要參加各種培訓班,每天要被動朝腦子里塞多少東西?這個學生還有時間去想象嗎?他腦子里還有地方去創造嗎?很明顯”雙減“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就是先把學生從作業和培訓機構中解放出來。
國家統計局安康調查隊數據顯示,“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參加校外補習數量明顯減少。從計劃參加學科輔導類(與語數外等學科相關的課程輔導)校外補習情況看,不準備參加的占59.04%,參加但較上學期數量減少的占21.69%,參加且同上學期參加情況基本相同的占19.28%;從計劃參加非學科輔導類(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等)校外補習情況來看,不準備參加的占33.73%,參加但較上學期數量減少的占26.51%,參加且同上學期參加情況基本相同的占32.53%,參加且較上學期數量增加的占7.23%。
怎樣“加”?加什么?
學生作業少了也不用再去補習班了,有了更多的時間,這個時間是國家下大力氣調整出來的,是非常寶貴的,那么多出來的時間學生們要干什么呢?
記者在市一小看到,學校制定了《體育實踐作業實施方案》,分學期設計了各學段學生每周體育實踐作業自選清單,通過體育教師隨堂布置和班主任老師每周布置的方式進行作業的安排,再運用體育課教師檢查抽查、班會課集中展示、校園網(公眾號)展示分享等多種方式提升效果。各年級還根據學科特色、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了各類實踐性作業,如:閱讀分享、故事宣講、制作小報、巧算24點、小小發明、課本劇表演等。
果園小學在卵石畫、泥塑等傳統社團項目基礎上開設了古箏、圍棋、書法、科技等課后服務項目,尤其是這學期開始,為全校所有學生購置了“科技包”,里面涵蓋一些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科技小零件,提高了學生思考動手能力。
高新區第六小學采取“1+2+N”三段式服務模式打造“幸福時光”。“1”即基礎課程,“固本+培優”開展作業指導、個別輔導、自習答疑、綜合閱讀等內容,鞏固日常學習;“2”指藝術和體育課程,幫助每個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和藝術特長;“N”指科技、人文、勞動等素質教育特色課程,包括國畫、國學、書法、舞蹈、器樂、編程、種植等10項課程。學校通過問卷調查提供訂單式課程列表,家長參與,學生自主報名,通過“走班選修”等方式,因材施教,發揮學生的最大潛能。
漢濱高中西校區定期開展書法、美術、音樂、足球、籃球、科技小制作等社團活動,吸納有特長、有余力的家長志愿者和社會人士組成服務團隊,參與課后服務。完善學校的圖書閱覽室、圖書吧、美術室、音樂室,最大限度服務學生,讓學生從大量、繁瑣、重復的學習勞動中解放出來,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幸福教育”的校園學習文化氣氛。
安康調查隊調查顯示,“雙減”政策落地后,超過八成的學生和家長對政策詳細內容有所了解,并對“雙減”政策綜合評價較高。具體來看,對“雙減”政策非常了解的占21.69%,比較了解的占28.92%,基本了解的占31.33%,不太了解的占18.07%;對“雙減”政策落地綜合評價中,認為“雙減”政策發揮的作用主要有“減輕孩子的學業壓力”“減少家長焦慮”“規范教育培訓機構”“促進教學效率提高”“推動素質教育發展”,占比分別為54.22%、40.96%、40.96%、37.35%、33.73%。
一點觀察
“雙減”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學校和老師面對政策變化,可以通過教研和強化教師職責來改變以往教學模式,作為受益的主體——學生,其實更應該重視一個問題,就是自律和習慣。
如何科學合理地利用課余時間,這是每個學生都會遭遇的問題。這其實就涉及到一個時間管理問題。學生成長是需要經歷的、是需要體驗的。豐富性、多樣性和挑戰性是一個好經歷的基本特征。
學生的成長,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的經驗,還需要社會性的經驗。簡單來說,學生獲得經驗的過程,就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因此,在課余時間,如何給學生提供創造更多的經歷和更好的體驗,是學校和老師要重視的一個命題。
在延時服務中,有一點需要警惕,不能將課后服務變成沒有素質拓展、沒有興趣愛好、沒有學生交往的寫作業時間。課后服務有一個內容,就是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前提下,應該提供盡可能多的活動、項目或興趣課程,服務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知道,見識比知識重要、問題比答案重要、過程比結果重要、信任比幫助重要。
作為學校而言,不能再用老觀念、老方法來應對課后服務新要求和新任務,否則,就不能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就不能將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就不能贏得學生喜歡和家長支持。
(本文楊旻翰、匡原野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