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已經竣工的兒童游樂園的七色彩虹滑道,在陽光的照耀下,異常醒目。緊挨著它的,是30畝臘梅園和水波粼粼的30畝釣塘。圍繞釣塘的,是標準化種植的100畝富硒產業茶園。再遠一點,山坡上500畝的車厘子種植園依稀可見。
近日,記者一行在石泉縣中池鎮“中池花海·魅力田園”核心景區看到的景象,一切都是那么富有生機,在初春這個萬物復蘇的季節,令人眼前一亮。
“二線干部”保持“一線狀態”
1月18日,到達石泉縣中池鎮時,已是下午2點多。鎮干部張黎明帶著記者一行邊走邊看邊介紹:“中池鎮地處石泉縣東南部,東與漢陰縣酒店鎮接壤,西與城關鎮相連,南與池河鎮毗鄰,北臨迎豐鎮,距離縣城28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3409戶10620人。”
張黎明對鎮情了如指掌,對全縣的產業布局也了然于胸,他說:“發展全域旅游是石泉各級干部真抓實干的主陣地。‘中池花海·魅力田園’是石泉東線旅游的3個重要節點的核心部分,對鞏固拓展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打造全國文化旅游名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鎮黨委按照科學謀劃、規劃先行、分期實施的思路,以農旅融合示范村、鄉村振興示范村為引領,制定《石泉縣“中池花海·魅力田園”農旅融合規劃》,計劃從2021年起,用3年時間,打造“中池花海·魅力田園”農旅融合綜合體。項目規劃總面積89.13公頃,輻射全鎮3個村。目前正在推進的子項景觀有花海卡丁車、生態停車場、兒童游樂園、親水平臺、水上游樂園、垂釣園、基礎設施配套等,共有6個市場主體外加村集體經濟共同參與建設。因受疫情影響,“以上項目最遲今年‘五一’開園。”
張黎明不僅熟悉鎮情,對新形勢下新農村新政策的準確把握和獨有見解,令人刮目相看。他告訴記者,自己1967年出生,在這個鎮上工作了10多年,在2021年的鎮黨委換屆選舉中,從鎮人大主席崗位退居二線,現在是四級調研員。
退“二線”了,履行全局性、整體性的決策責任沒有了,但張黎明并沒有“該歇歇了”的思想,承擔的鄉村振興、聯村幫扶、產業發展等工作任務,“不比在領導崗位上輕松。”
下午,從縣上開會趕回來的鎮黨委書記夏玉剛,一見面就向記者稱贊張黎明:“退二線了仍戰斗在一線。嚴格要求自己,自發擔當作為,積極為全鎮發展獻計出力,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好干部!”
鎮村干部對標對表比學趕超
該鎮宣傳委員何飛告訴記者:“我們干部現在仍然保持脫貧攻堅決戰狀態,只爭朝夕,爭分奪秒,沉在一線抓發展。”
為印證這種說法,他打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指著一條微信說:“冬閑人不閑,干部更不閑。這是鎮上1月7日召開的產業現場觀摩會,全體黨政班子成員、村(社區)黨支部書記、縣派駐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共計30余人參加。”
鄉村振興首要的是產業興旺。舉行觀摩會的目的,是為高質量推進中池鎮黨建引領鄉村產業振興發展,促進各村(社區)集體經濟產業提檔升級,F場觀看了茶里村、老灣村種養殖示范園,民主村、青泥澗村蠶桑產業示范園等8個各具特色的產業示范點。大家在一起開闊眼界,啟發思路,對標對表,比學趕超,在新的一年里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為實現產業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東沙河村黨支部書記羅生壯是觀摩會人員之一,他說,這種比學趕超,更加激發出大家的斗志和干勁,跳出各自為戰的慣性思維束縛,發展產業也不再只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互通有無,實現優勢互補。“回來后,我們村就召開會議,謀劃新一年的產業發展,更加堅定了走蝦稻共養產業。”
東沙河是池河的支流,東沙河村因這條河而得名。依托水源優勢,2020年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從村民手里流轉了100畝土地,實施種稻養蝦。通過2年發展,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并輻射帶動了筷子鋪村、堰坪村的2個水產養殖基地,養殖的小龍蝦、大閘蟹品優味美,成為該鎮發展特色產業一道靚麗風景。
羅生壯說原本自我感覺良好,但通過這次觀摩會,“看到許多村發展得更快更好,這既有壓力,更給了動力,在新的一年里,必須迎頭趕上!”
市場主體干勁足
干部“在狀態”,發展更精彩。記者一行先后來到堰坪村、東沙河村、軍民村,隨處都能感受到產業項目蓬勃發展的動能。
軍民村的陜西杰鵬安生態農業生物科技園,是一家現代化養雞場。走進雞舍,聞不到傳統養雞場難聞的臭味。1萬多只雞住進現代化的4層小高層雞棚,配有自動配料機、自動飲水設備、雞蛋傳送帶等,全自動化喂食、撿蛋,“一天產蛋8500枚”,偌大的養雞場內僅有幾名工作人員。
據介紹,公司負責人沈杰,是中池鎮茶里村四組人,2020年9月返鄉,流轉土地70多畝,投資3000多萬元,包括建設大型養殖場、植物乳酸菌生產線、有機飼料加工中心等。“把雞的糞便用來養昆蟲(黑水虻),黑水虻的幼蟲供雞吃,通過循環利用,不僅減少成本還改善環境。給雞喝的是公司專門研發的植物乳酸菌,產出的蛋含膠原蛋白多,營養豐富,口感好,且無腥味,公司因此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產品除了在本地銷售,正通過線上線下等,進軍北京等一線城市。”
東沙河村今年40多歲的退役軍人羅平,靠養蠶發家成為當地致富標桿。不僅如此,愛鉆研的他成了陜西省蠶桑體系崗位專家,還是縣第一批高級職業農民。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后,他感到身上擔子更重了,“我要發揮所長,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為帶領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羅平辭去職務,克服種種困難,成立了羅濟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公司流轉土地200畝,荒山及林地370畝,建設規;B蠶室1000平方米、標準化豬舍2160平方米,建成密植桑園150畝、果園100畝,“發展立體循環生態農業,帶動村民40多人就業增收。”
“圈舍在原正大模式的基礎上,經過我自己改良創新,衛生干凈無臭味,也更節省人力。目前存欄達到1000多頭,目標是萬頭。形成了豬沼桑立體循環生態養殖體系。”目前雖受疫情影響和市場價格波動,行情走低,但羅平說:“各級干部的狀態給了我發展信心,相信前景更好。”
他如數家珍般地講著創業以來,當地干部給予的幫助:協調貸款、土地流轉、項目扶持等等,每一件都算得上公司發展歷程上的大事件,背后則是無數干部的汗水心血。
站在羅平這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放眼望去,周圍都是整齊劃一刷白的桑樹,只待春暖花開,必然郁郁蔥蔥。
安康鄉村振興可期
一個地方發展好壞,發展快慢,與各級干部精神狀態關系密切。
脫貧攻堅目標完成、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銜接過渡期,包括駐村干部在內的基層干部,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充當引領鄉村發展、激發群眾活力的“動車組”。但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里,記者觀察到,全國不少地方以鄉村振興前期仍需鞏固脫貧成果為由,仍簡單重復著脫貧攻堅中的“慣性動作”;有的出于“等特殊政策”心態,把鄉村振興寄托于上級部門的幫扶和投入……凡此種種,都說明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抱有畏難情緒、有“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不在狀態”。
其原因,一方面,這些年的扶貧政策紅利,讓少數干部產生依賴心理,覺得對于鄉村振興,上級肯定還有更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初入過渡期,基層求穩怕擔責現象突出。再加上近期多地干部調整,都有一種觀望心態,害怕新一任領導有新的思路和想法,到時“多做多錯”,導致一些地方求穩求平。
在中池鎮,干部想干事、愿干事,在發展產業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多點開花,筑巢引鳳,形成了一個磁場,吸引眾多資本“上山下鄉”,共建美麗鄉村,產業多彩多姿。夏玉剛也說,中池鎮在2016年到2020年間,全縣考核5連優,近年來各項工作有目共睹,干部的良好工作狀態確實受到了時間和實踐的良好檢驗。
中池鎮并非個例。在安康,還有眾多“中池鎮”,他們深入踐行“安康創優精神”,以敢創一流的拼搏精神、敢挑重任的擔當精神、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腳踩堅實大地,建設美麗鄉村。安康鄉村,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