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學康 秦小娟 唐小明
眼下是收獲的季節,在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稱的漢陰縣,良田沃野正以她特有的氣質笑迎八方來客。在雙乳鎮,由荷韻實業公司運營的千畝荷塘,開啟了夏日荷香旅游季;在城關鎮,由五豐實業公司冠名的月河脆李,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采摘體驗;在漩渦鎮,由漢漩眾聯實業公司合作開發的花棲玥民宿,已成為避暑納涼的世外桃源……從月河川道至南北二山,由鄉村公司開發的一個個旅游景點、經營的一項項特色產業、招引的一座座社區工廠,讓錦繡漢陰有里更有面。
近年來,漢陰縣為破解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難、產業發展要素保障難、聯農帶農增收難、扶貧資產保值增值難等共性問題,創新推行國企帶鎮村助力鄉村振興模式,即以縣鄉村振興集團公司為龍頭,全覆蓋成立10家鎮村子公司。通過發揮國有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優勢,統籌特色產業、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實現了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集體經濟“消薄培強”、扶貧資產保值增值、農民群眾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國企開發,帶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走進位于雙河口鎮的三柳田園綜合體,只見成群結隊的縣內外游客在此“打卡”。放眼望去,清泥河水、古麻柳樹、連片稻田、原始民房等自然風光秀麗旖旎,觀光步道、朱小鹮露營基地、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在晚霞的映襯下,一片望山見水有鄉愁的田園風光沁人心脾。
就在筆者感嘆好山好水好人氣時,雙河口鎮宣傳統戰委員陳禮鵬講述了這里的今非昔比。三柳村曾經是一個貧困村,近幾年在中國建設銀行的定點幫扶下,配套新建了一批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為加速農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2021年初,雙河口鎮在全縣率先成立鎮屬國有企業雙漢實業公司,對全村所有農旅資源統一規劃運營,完美結合傳統與時尚、文化與旅游,實現了人流、物流、資金流迅速匯聚,三柳農旅品牌也隨之叫響。截至目前,三柳田園綜合體已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0萬元。
距離三柳村以北13公里的雙河口古鎮,也是由雙漢公司引流運營的景區之一。該古鎮是陜西省歷史文化街區,迄今已有400余年歷史。但受制于地理區位條件,長期以來客流量較少,服務業態單一。去年雙漢公司以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為契機,挖潛利用當地的生態農業和風土人情,有機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文化元素,不斷豐富古鎮旅游新業態,策劃舉辦篝火晚會、啤酒音樂節、庖湯宴等文旅活動10場次,吸引游客2.4萬人次,深山古鎮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在以雙漢公司為代表的鄉村國企開發下,漢陰縣系統集成國有企業的市場、資本、管理等現代化要素,成功打造盤龍桃花谷、五一花遇灣、鳳堰民宿、太行山驛站等景區景點9個,培育高端民宿、特色美食、健康養生、旅居研學、農村電商等第三產業新業態11個,帶動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增至23.4億元,走出了“旅游+”“+旅游”、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有力促進了生態旅游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國企營銷,帶動集體經濟“消薄培強”
獼猴桃產業是漢陰縣的優勢主導產業,全縣獼猴桃種植面積達3.2萬畝,其中觀音河鎮發展獼猴桃起步最早、規模最大、成效最佳,被譽為獼猴桃小鎮。去年,觀音河鎮的獼猴桃進入盛果期,產量達50萬斤。為了讓獼猴桃好產品賣出好價格,觀音河鎮的7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均與縣鄉村振興集團的鎮級子公司福地勝興實業公司建立了產銷合作關系,合作社和農戶負責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公司負責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據該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干部鄧煒介紹,一方面通過該公司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累計外銷獼猴桃40萬斤,特別是遠銷江蘇的獼猴桃出園單價超過6元每斤;另一方面該公司引入先進技術,對獼猴桃進行精深加工,釀制獼猴桃酒10萬余斤,有效提升獼猴桃產業附加值。在國企公司的營銷助力下,觀音河鎮2022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同比增長150%。
除營銷農產品外,漢陰縣還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元化發展路徑,支持鎮級國企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采取以工代賑方式承接農村小型工程項目,拓展村集體經濟增收門路。澗池鎮作為漢陰縣域副中心鎮,鄉村建設項目單體工程多。今年,該鎮已將3個小型工程項目以村集體名義發包給眾聯強村實業公司,其盈利的50%歸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今年將通過此項業務增加全鎮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
為穩步壯大村集體經濟,漢陰縣12家縣、鎮國企已與109個集體經濟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其中通過外銷或精深加工獼猴桃、蠶絲被、茶葉等優質農特產品,增加集體經濟收入400余萬元;通過承接鄉村中小型工程項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約300萬元。至目前,全縣村經濟體經濟年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6個,年收益5萬元以下的村實現動態清零,全縣142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比原計劃提前4個月實現“消薄”目標。
國企管理,帶動扶貧資產保值增值
鐵佛寺鎮四合村在脫貧攻堅期間形成了10多筆扶貧資產,價值1600余萬元。“我們就想這些資產能發揮應有作用,保證資產價值不流失。”村黨支部副書記汪輝表達了自己的愿望。去年10月,鐵佛寺鎮鄉村國企恒立公司正式運營后,該鎮將部分村的扶貧資產劃歸恒立公司,以市場化理念對其管理運營,不僅有效發揮了扶貧資產聯農帶農作用,還將劃轉的扶貧資產價值提升近4成。
與四合村一樣,地處316國道邊的平梁鎮棉豐村,擁有扶貧資產筆數多、價值高。如何實現扶貧資產保值增值,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建軍反復思考的問題。隨著鎮屬國企平泰實業公司的成立,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平泰實業公司法人代表劉運紅告訴筆者,公司成立之初,就明確將管理全鎮21個村(社區)的扶貧資產作為主營業務之一,其目的就是要將有價的資產定量化利用、最大化升值,同時還能緩解公司啟動資金緊張的局面,是一舉兩得的有益嘗試。
類似四合村、棉豐村的經驗做法,現已在漢陰縣全面推廣。在與該縣財政局公產中心副主任李經華的交流中得知,全縣已累計整合630處、價值4.2億元的涉貧類經營性資產,并按資產權屬分別注入縣鄉村振興集團和鎮級子公司;另將1780筆、價值14.39億元的公益性資產以有償付費的形式委托國企管理。其中經營性資產采取自主經營、委托經營、合作經營等方式,由資產所有者與經營者簽訂協議,發揮資產聯農帶農益農作用;公益性資產由所有權人落實管護責任,確保定期保養、正常運行,合力推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國企用工,帶動農民群眾就業增收
“自從鎮上成立了公司,我們在家門口就業的選擇多了,既能到社區工廠上班,又能在合作社產業園務工,工資收入有了提升。”漢陽鎮天池村搬遷群眾吳大友如是說。
原來,吳大友所說的公司正是縣鄉村振興集團鎮級子公司漢安實業公司。該公司成立后,主營漢水蒸盆子等預制菜銷售和以工代賑項目承包,并與落戶該鎮的尚錦途公司建立了勞務用工合作關系,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且在公司招聘過程中,優先面向鎮內脫貧群眾,目前已累計吸納200余名勞動力到餐飲行業、項目工地和社區工廠實現短期穩定就業,人均月工資達到3000元。
吳大友的切身體會,從一個小視角映射出鄉村國企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的大民生。自去年以來,漢陰縣13家縣、鎮國企公司充分發揮組織聯結優勢,搭建了公司內部招聘用人和外部市場勞務用工等就業平臺,開發就業崗位600余個。特別是國企公司在農產品銷售、項目建設、產業管護等領域充分吸納農民群眾務工就業,近800戶脫貧戶家庭通過鄉村國企,實現每戶至少有1名勞動力就近就業,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回望全縣推行國企帶鎮村模式以來的點滴成績,鄉村旅游持續升溫,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國資管理價值多元,群眾增收渠道更寬。于漢陰縣鄉村振興集團公司董事長章海而言,成績是“定心丸”,更是“強心劑”。在談及未來發展時,章海信心滿懷地說:“國企帶鎮村的初衷即在于發揮縣屬國有企業的龍頭引領作用,通過盤活存量資源,為鄉村產業、鄉村人才、鄉村建設賦能。下一步,縣鄉村振興集團將繼續優化資產結構、增強經營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真正實現用市場的方法替政府辦事、為群眾服務、促鄉村振興。”
鄉村的國企,振興的引擎。“國企帶鎮村就是要讓全縣上下樹立市場思維、運用市場邏輯、凝聚市場力量,提升縣、鎮、村三級抓經濟、興產業的科學化組織化水平,多措并舉增加財政收入,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雄厚的資本積累,以國企帶動的新成效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