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智賢 通訊員 樂建博
建成全省首個獸藥殘留快檢為民服務室,打造陜南首條“標準化農資示范一條街”;
全國質量興農萬里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學術論壇、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現場推進會先后在我市舉辦;
農產品質量安全“雙覆蓋”管理經驗、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安康模式”、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經驗得到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的肯定,多次在全國、全省經驗交流;
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終端達到669家,實施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單位516家,使用追溯二維碼標識21萬余份,開具各類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10.36萬余份;
主要食用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兩品一標”認證登記189個,成功創建省級綠色農產品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2個,市級綠色農產品標準化集成示范基地10個;全市認定綠色食品133個、有機農產品46個,18個農產品獲得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登記保護,34個產品被農業農村部收錄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一項項成績的取得,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是安康高效優質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走出的一串串堅實腳印,也是安康多年來,上下齊心,用力織密織牢農產品安全“防護網”,精心呵護百姓“舌尖安全”,走實質量興農之路,推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結出的累累碩果。
夯實責任 筑牢安全“壓艙石”
夏季的茶園里茶樹依舊豐茂,在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的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里,自動噴灌系統正在為烈日下的茶樹灌溉。
平利縣有茶園20萬畝,茶飲產品年產量1.55萬噸、年產值15.7億元,是全國茶業百強縣。該縣按照“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企、檢測全覆蓋”要求,建成縣鎮村三級監管體系,形成縣鎮村企四級監管網絡,做到“層層負責、監管到村(基地)、責任到人、全面覆蓋”的監管體系,全面夯實茶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茶飲產業穩步健康發展。
平利縣茶飲產業的穩步健康發展正是我市層層抓落實,級級壓責任,上下一體協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走深走實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考核辦、市財政局等18個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制定下發《安康市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細化創建指標,明確工作職責,形成“市縣鎮一體,上下聯動,分工協作,責任明確”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在嵐皋縣四季鎮月壩村的一家農產品加工車間里,月壩村黨支部書記兼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協管員郭知青和鎮上的農產品安全監管員像往日一樣,開始了當天的巡查監督工作,查進貨渠道、看食品色澤……
“除了這家,周邊的園區、企業、社區工廠都歸我監管。通過這個APP將生產線的每個細節上傳到平臺,市縣鎮就可以通過平臺實時了解生產情況。”郭知青邊向記者演示邊說。
為確保創建工作層層有人盯、有人干,形成全市上下積極行動,各級政府共同參與,掀起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熱潮,我市在全市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縣、鎮、村”四級聯創活動,堅持“政府主導、部門推動、立足現有、因地制宜”的原則,打造安康“四級網絡監管體系”,以“有機構、有人員、有辦公場所、有制度、有設備、有經費”為建設標準,建立健全“職能明確、人員到位、力量匹配、業務規范、服務有力”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全市共劃分鎮級網格139個、村級網格1691個,配備網格員1728名,實現全市行政村網格監管全覆蓋。
為壓實監管責任,我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各縣區、市直有關單位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要求縣、鎮兩級成立創建工作機構,將網格布局圖、網格人員職責上墻,實現“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責任體系,切實打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最后一公里”。為確保監管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經費列入市、縣(區)財政預算。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編發各類宣傳材料60余萬份,輻射宣傳300余萬人次。
結合農產品生產實際,將全市縣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監管重點,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責任書》,全面落實生產經營主體第一責任,督促生產主體規范生產記錄、質量承諾和從業人員培訓制度,嚴格執行禁限用農獸藥管理、農獸藥休藥(安全間隔期)等規定。要求農產品收購儲運企業和批發市場全部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查驗、畜禽產品進場查驗、肉品品質檢驗、“瘦肉精”檢測、病死畜禽及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等制度。下發《關于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工作通知》等文件,完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和“紅黑榜”制度,定期通過媒體依法公開生產經營主體違法信息,建立健全生產經營主體名錄和誠信檔案,倒逼行業自律和主體責任落實,全市評選誠信企業20家。
截至目前,漢濱區等8縣已被命名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紫陽縣、寧陜縣正積極開展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的各項準備工作,實現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全覆蓋。
源頭治理 把牢田間“首防線”
管好“田間”,才能保障“舌尖”。我市常年保持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零發生”。能取得如此好的成效,關鍵在于源頭防控。
在漢濱區農資經營示范街,經營戶小曾在幫農戶選購好農藥后,便將購買者名字仔細地錄入出庫對象一欄中,登記完成后,農戶的基本信息及交易明細就“飛”進了漢濱區農資監管部門的“數據大腦”。
“銷售每瓶農藥,都有一個電子臺賬、一個可追溯碼,如果出現產品質量或其他問題,都能追溯回來,查到是誰買的農藥。”安康市全新農資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曾夢韜說。
我市通過建立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管理和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制度,將全市所有農產品生產主體全部納入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逐戶建立誠信檔案和監管檢查記錄。全市所有禁限用農藥定點經營門店100%落實定點經營、實名購買制度,164戶經營戶通過了GSP認證。全市規模養殖場自配料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實現從生產到流通環節的全鏈條監管。
在漢陰縣食用農產品散戶合格證管理站,工作人員正在為銷售時令蔬菜的散戶辦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和承諾達標二碼合一電子合格證,讓零散銷售農戶的產品帶標上市。
“我們對所有農資采購和使用均進行建檔,從苗期到收獲期,以物理防治為主,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上市前,對產品進行農殘檢測,檢測合格后,貼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碼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漢陰七葉蓮鑫聚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經理劉少濤說,這樣達到了從田間地頭到擺上餐桌的全程監管,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農產品生產是“第一車間”,源頭安全了,才能保證后面環節安全。
我市通過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著力構建標準化生產體系,有力推廣循環發展模式,把標準化生產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積極構建農業產業循環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循環開發、鏈條循環延伸的農業產業體系。
結合本地實際,我市制定完善多項農業生產標準指標體系和內控體系,大力開展“兩品一標”認證,全面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制定《安康市食用農產品“治違禁、控藥殘、促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安康市開展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實施方案》等文件,成立市級工作專班。
大力實施農藥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集成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等防控技術,從根本上控制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分年度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年度監測計劃,要求各級監管檢測機構常態化開展日常巡查、速測和指導服務。采取配備速測儀器和委托檢測等形式,同步開展禁用農藥和常規農藥速測,落實“用什么檢什么”要求,“檢什么標什么”自檢制度。通過簡報、網絡專欄等形式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投入品監管、安全風險監測等信息。
以實施“兩減四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降低農藥、化肥施用量,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農業廢棄包裝物回收利用率。推廣以沼肥為紐帶的種養結合生產方式,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生物防治為重點的農藥化肥減量控害行動。深入實施農村沼氣工程,按照立體化、循環化、無害化的要求,積極推廣糧經輪作、間作套種、林下種養等“豬沼園”種養結合循環模式。強化突出問題的綜合治理成效,制定綠色健康種植方案或技術指導意見,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生產。結合病蟲害發生特點,嚴格落實禁限用農藥清單目錄管理,培訓指導經營主體和農戶按標生產、提質增效。
智慧監管 織牢防控“一張網”
眼下,正是本地蔬菜大量上市的季節。在漢濱區農業執法大隊的信息辦公室里,工作人員正通過農資智慧監管平臺對漢濱區天瑞塬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農資生產、經營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信息進行審查。
“我們以前沒有智慧監管平臺,都是現場檢查,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不高,現在有了智慧監管平臺,就可以實時監管,能及時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向消費者手中,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漢濱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執法人員成艷邊熟練地操作演示邊介紹說。
通過農資智慧監管平臺,將原本分散的農資信息實現了整合。通過大數據平臺,不僅監管人員可以實時監測,公司管理人員也可以監管整個生態農業園區農產品種植、采摘等生產環節,通過線上數據追蹤已投放到市場產品的情況。
安全的農產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
我市堅持綠色發展、全程監管的理念,綜合運用互聯網、智能終端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按照“統一健全制度、統一管理規范、統一追溯平臺、統一數據格式、統一追溯標識”,實現“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構建以“雙覆蓋”管理為核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安康模式”,規范經營秩序,倒逼農產品生產者重視安全關口。
“掃掃二維碼,就可以追溯到相關食品的源頭信息。”在安康各超市蔬菜供應柜,市民們通過掃碼,就能輕松地查到蔬菜的“前世今生”,何時被種植在何地、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哪些肥料、有沒有“生病吃藥”、何時被采摘……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清清楚楚,從農田間到餐桌,安康市通過打造“一條龍”式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平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安康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副支隊長張仁歷介紹說,利用農產品追溯系統讓農產品種養實現透明化,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的農產品,同時為納入監管平臺的企業產品提供了政府信譽擔保,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信譽度。農產品追溯系統的應用,降低了監管部門執法的難度,有利于監管部門對產品進行監管,加快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從而實現農產品生產環境可監控、過程可控制、質量可監測、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責任可追究,是實實在在的利民之舉。
入口之食,重要性自不多言。農業由于生產點多、面廣、線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范圍廣、環節多、難度大。我市通過建立產地環境管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生產過程管控、收購儲運過程監管、包裝標識管理等制度機制,建立與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相對接的市場準入機制,以縣級以上農業園區為重點,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管控。
為嚴格落實各環節監管責任,我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納入農業綜合執法范疇,全面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打聯動”、督查督辦、聯合執法和行刑銜接機制,從嚴從重查處生產銷售不合格農產品、生豬私屠濫宰、注水注藥等違法違規行為,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農資打假和食用農產品專項整治活動。開展農業農村、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聯合執法,拓寬案源線索渠道,建立健全線索發現通報、案件協查、聯合辦案、大要案獎勵等聯動機制,建立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制定《安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
奮進趕考路,安康勇爭先。“捍衛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征程。在追求農產品安全的道路上,安康永不止步,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將越走越寬。”安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徐杰說,下一步,我市將在夯實基礎上求突破,在全程監管上提效能,在綜合整治上出重拳,在宣傳發動上再加力,進一步壓緊壓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不斷完善從田間到餐桌全程管控,以示范創建筑牢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