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子新
秋意浪漫化作雨,文化惠民潤金州。9月中旬以來,從城區到月河川道和兩山地帶,漢濱區歡慶“雙節”的數10場次文旅活動點燃了金秋文旅激情,收獲了文化惠民碩果。
近年來,漢濱區實施“文化強區”戰略,以增強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公共文化供給力、強化文化精品創作力為方向,以文化陣地共建、文化活動共聯、文化人才共育為抓手,推進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有力激活鄉村文化振興內生動力和活力。
整合文化陣地促共建
“社區農家書屋開展假期免費讀書和書畫培訓班、閱讀積分兌換禮品等活動深受群眾歡迎,社區文化分館成了群眾之家。”近日,在市區共同啟動的2023“新時代最美鄉村閱讀季”暨“孝義新風進萬家”活動上,張灘鎮中心社區書記張衛華接過全國“最美農家書屋”牌匾時激動地說。
漢濱區打造公共文化資源在區域內“聯動共享”的總分館主要架構模式,建成文、圖兩館分館27個、村級服務點100余個,新建24小時自助圖書館5個,整合鄉村閑置學校校舍、村集體房屋等新建村史館、非遺展館20余個,建設五里工業園區職工書屋、泓月書吧、金州美食博物館、來顯軍漢水陶藝展覽館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30余個,為廣大群眾文化活動創造優越、便捷的條件。
“縣河鎮文化站建在紅升萬人搬遷安置社區,整合了11個部門的資源共同建設文明實踐綜合體,室內有600多平方米,室外有6800多平方米。今年以來,我們聯合市、區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文化文藝+志愿服務+現場互動’各類文化活動50多場次。”縣河鎮文化站站長胡磊介紹。
漢濱區緊抓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契機,打造了張灘鎮中心社區等10余個標準化大型移民安置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示范點,新建百姓大舞臺200個;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新建、改擴建了縣河、五里等18個鎮(街道)文化站。同時,結合當地群眾文化活動需求,采購了音響、電子琴、小鑼鼓、服裝等群眾喜愛的文化器材,免費配發到基層文化室和部分群眾文化社團當中。
隨著漢濱區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務中心、智慧旅游中心和全區應急廣播區級平臺及233個鎮村級平臺、1073個播放終端建成投用,文旅融合的基礎不斷夯實。今年以來,已有五里鎮和江北街道獲評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示范鎮,漢濱區被命名為陜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區。
豐富文化活動促共聯
“鎮上的夏季‘村晚’已經辦了三屆。在群眾家門口舉辦,演的是鄉親、說的是鄉音、唱的是鄉情、舞的是鄉韻,真正把群眾文化活動從‘我要看’變成了‘我要演’。” 五里鎮副鎮長何文婷說。
近日,經過37場次的激烈角逐,2023年五里鎮“村晚”暨群眾文化藝術節頒獎典禮與匯報演出現場,對10名“優秀群團團長”、97名“群文之星”進行了命名表彰。
漢濱區舉辦“四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動,與“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農民豐收節、文旅推介等進行深度融合,推動“村晚”常態化開展。按照“文藝+”“一月一主題”和區鎮示范、村(社區)全覆蓋要求,每年組織開展“戲曲進鄉村”文化惠民及政府購買演出活動216場,電影下鄉演出3000多場次,常態化開展閱讀推廣、講座培訓、書畫展覽等文化惠民活動1000余場次。
“《激戰牛蹄嶺》這個戲,是我院歷時兩年時間創作,從劇本打磨、舞臺排演經過多次研討,本劇獲得2022年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項目,入圍第十屆陜西省藝術節參評劇目。該劇以講述紅色故事,謳歌革命先烈,講好安康故事,緬懷1259名英烈,慰藉1057名無名忠魂,激勵在世、啟迪后代。”8月31日晚,《激戰牛蹄嶺》在安康漢江大劇院震撼首演時,區漢調二黃研究院院長袁小龍說。
該區開展漢濱區“一江兩岸”常態化公共文化惠民文藝演出活動,搭建“一江兩岸”群眾文化聚集區域常態化文化展示平臺,積極探索“文藝+旅游”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持續加強漢調二黃保護傳承。創排《蓮花碑》《風雨趙家樓》《半云榜》《激戰牛蹄嶺》等漢調二黃大戲6部,復排傳統漢調二黃本戲、折子戲10余部,創排小戲小品和綜藝節目30余個,年開展漢調二黃進鄉村、進校園活動100余場次,開展陜西省瀕危劇種展演60余場次。
“我們持續開展線上講座、展覽、培訓、演出等公共文化活動,并在陜西公共文化云、文化安康、安康融媒、學習強國安康平臺及自建平臺持續發布各類數字文化資源,不斷豐富群眾線下線上文化生活。”區文旅廣電局局長徐信波說。
注重文化人才促共育
“2023年,區電影公司加強放映員培訓,提升隊伍業務水平,充實‘映前六講’內容,以‘光影漢濱’豐富鄉村文化夜生活。”近日,在全區 “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百村千場萬人觀影季活動啟動會上,區電影公司負責人唐崢說道。
會上,對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區委宣傳部對由34名農村電影公益放映員組成的志愿服務隊舉行了授旗,以“農村公益電影+文明實踐服務”模式,打造出一支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文化輕騎兵”。
9月22日,在“雙節”來臨前,區文旅廣電局對全區文化旅游志愿服務隊伍進行了業務培訓,確保全區在“樂游安康 金秋有你”金秋旅游季期間,高質量開展文化旅游宣傳、文明勸導、疫情防控、禮儀接待、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
“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強全民藝術普及培訓和管理工作,創新開展‘文化小康再行動’志愿服務項目,舉辦文化站長、分館館長和社團文藝骨干、非遺項目傳承人業務培訓班,就廣場舞、鑼鼓、剪紙、漢濱民間舞蹈、花鼓子、采蓮船、書法、美術、少兒電子琴、古箏、烙畫、泥塑等方面進行輔導,不斷提升文化人才隊伍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區文化館館長蔣典軍說。
漢濱區以“鄉村文化理事會”為抓手,有效統籌村級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置,挖掘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等,開展以“組建一支文化社團、開展一項非遺傳承、開展一項特色文化活動”為內容的“三個一”公共文化服務,發揮人才“造血功能”,使文化理事會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發揮作用。目前,全區27個鎮(街道)文化站均配備至少1名文化專干,387個村(社區)都配備了文化專(兼)職工作者。招募“三區”文化工作者25名,實行區招鎮管村用,常年服務于基層公共文化單位。匠心打造了4個非遺工坊,200多個非遺傳習所,先后將“瀘康酒釀造技藝”“王彪店黃酒”“流水魚晏”“茨溝豆腐宴”“縣河辣子雞”“馬老四清真蒸碗”申報為非遺項目,形成了大竹園東旭茶業、牛蹄嶺紅色旅游、忠誠現代農業園區等研學體驗線路,促進文旅融合、以文塑旅加速。漢濱區毛絨文創總部產業園項目被認定為2023年陜西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上半年,全區規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19億元,同比增長23.1%,帶動就業1.3萬人。
“通過有效破解文化陣地不足、服務不優、產業不強、人才不夠等問題,加快構建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步伐,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城鄉文明水平,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有力保障。”漢濱區委書記范傳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