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方青蕊
2023年底,陜西省文明實踐“十百千萬”創評項目發布活動在寶雞廣電大劇院舉行,平利縣文化館被中共陜西省委文明辦授予“陜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榮譽稱號。
文化興盛,為發展鑄魂,為靈魂塑形。近年來,平利縣文化系統著眼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創新文化惠民形式,繁榮文藝創作,壯大人才隊伍,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塑造全新文化品牌,全縣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文化食糧送上門
2023年4月,平利縣“茶之旅”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長安鎮洪福茶山陸羽廣場舉行;7月,“大地歡歌——最美鄉村 幸福平利”全國夏季“村晚”示范展演暨平利縣清涼一夏文旅活動在蔣家坪啟動,平利地方民歌《平利茶飄香》、群口快板《鄉村處處話振興》等節目驚艷登場;12月,由平利縣文化館主辦的“永遠跟黨走 唱響新生活”2023年慶元旦、迎新春全民藝術普及聲樂專場音樂會舉辦。
平利縣文化惠民文藝輕騎兵以新時代“理論+曲藝”為載體,將鄉村振興、平安建設等政策理論知識融入歌曲、快板等文藝節目中去,穿行于平利縣的各個鎮村之間,把廣大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食糧送到家門口,把黨的政策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傳達到百姓的心坎里,以實際行動踐行“文化為民,文化惠民”。
地方傳統文化賀新年
文藝輕騎兵沒有華麗的舞臺,沒有炫麗的燈光舞美,他們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用有溫度、接地氣,老百姓聽得懂、看得明白的文藝作品,深入田間地頭、村莊社區等基層一線,常態化開展文藝活動進景區活動,真正聯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秉持著文化思路“活”起來,公共文化服務才能“火”起來的理念,平利縣文化館每年定期舉行面向全縣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百姓大舞臺”活動;顒右“開放的平臺、百姓的舞臺”為宗旨,由以往的“政府搭臺、政府唱戲”轉變為“政府搭臺、百姓唱戲”,實現了群眾自辦“嘉年華”。不僅有全縣群眾文藝團體、文藝培訓機構、文藝愛好者精心編排的文藝節目,還有文旅產品推介、非遺技藝展示等環節。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的文藝愛好者們用自編自導的文藝作品,道家鄉美、贊新生活,全方位呈現廣大文藝愛好者的精神風貌。
百姓大舞臺
2023年,平利縣先后舉辦“賀新春·慶元宵”燈謎競猜暨民俗展演、“茶之旅”文化旅游季啟動儀式、駐華使節探訪茶園、蔣家坪主題演出季、夏季“村晚”、“大地歡歌”金秋旅游季宣傳推介、“百姓大舞臺”等文旅系列活動100余場次,開展“理論+文藝”新時代文明實踐巡回宣講活動7場次、平利縣平安建設巡演6場次、戲曲進鄉村文化展演88場次、弦子腔展演80場次。平利縣文化和旅游廣電局被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評為“2023年度全省群眾文化活動優秀組織單位”。
傳統非遺煥新彩
“我借來定海針一個。用了迎風一晃,叫作金箍棒。不用了像花針一樣,放到耳朵上……”令人捧腹的唱詞,惟妙惟肖的皮影,引得孩子們伸著頭,津津有味地觀看演出。平利縣文化館積極配合做好課后延時服務工作,聯合平利縣城關第三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傳習展演活動;顒又,平利弦子腔牛王班社的各位老藝人為師生們表演了弦子腔傳統劇目《真假美猴王》和《取長沙》,還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傳統弦子腔的各種皮影道具、樂器。
向游客介紹弦子腔演出用具(皮影)
平利縣中心幼兒園創設“非遺文化弦子腔”特色公共區域,打造弦子腔戲曲文化長廊,制作“弘揚民俗文化,傳承文化經典”弦子腔主題文化展板,讓老師、孩子及家長一起動手,融合弦子腔樂器、本土藝術家風采等元素,將其制作成精美的掛飾、墻飾,營造傳統文化氛圍,感受弦子腔的魅力。同時設置弦子腔戲服間,搭建皮影戲小舞臺,選取有代表性的戲服,邀請文化館專業演員對弦子腔、皮影戲內容化繁為簡、由易而難的進行現場教學,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其了解弦子腔的興趣和欲望。
水墨山岱韻,華章唱弦腔。弦子腔起源于清嘉慶道光年間,以平利地方語言為基礎,演老百姓的悲歡離合,唱老百姓的苦辣酸咸,歷經六代人二百余年的接續傳承、千錘百煉。平利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以板擊節伴唱而得名,在唱腔中將“蓮花落”擊節融入本地山歌、勞動號子和互動的“喊腔”中。弦子腔傳承者們在演出過程中不拘泥于固定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很多表演唱詞都是現編現唱,內容豐富,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深刻反映各個時期民眾的心聲,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演出具有皮影戲、舞臺戲、做唱三種形式,有各種類型演出劇目900余個。
為了保護好弦子腔這種“文化活化石”,平利縣文化館、平利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地方文化名人編輯了《平利弦子腔》《弦子腔音樂選編》。2019年,一項搶救保護性錄制工作在平利進行,意在通過高度數字化復制傳承流行于斯、傳唱久遠的平利弦子腔。當年的“角兒”們再聚首,老藝術家們用久遠的記憶和不滅的激情,將當年那些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段一句一句唱出來錄進唱片。最終,該專輯由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同年,平利弦子腔還走進由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讓現場觀眾領略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獨特魅力。弦子腔的代表性樂器弦胡和蓮花落、弦子腔劇本及演出照片在主辦方博物館永久留存。
王和林自20世紀70年執教帶徒傳藝,培養了40余名平利弦子腔學徒。戲曲愛好者夏云在平利弦子腔傳統劇目《穆柯寨》選段《小戰山》中飾演穆桂英,她原是一名工人,偶然一次機會接觸到弦子腔后被深深吸引,2012年開始學習,如今,她已經能在舞臺上擔任主角,武打戲也是信手拈來。平利縣文化館與安康學院建立地方戲與現代音樂結合的校地合作,雙方聯合打造以弦子腔為主的大型情景歌舞表演《弦子傳情頌安康》,作為漢江龍舟節的開幕節目之一,一經推出就獲得強烈反響,更是作為平利地方文化品牌登上中央電視臺《百年歌聲》大舞臺和全國百戲盛典。
傳承發揚烙畫文化
除了國家級“非遺”弦子腔,平利縣的其他“非遺之花”也在“盛放”。大貴鎮李紅霞做靚“儒林望園”文化田園綜合體,其烙畫技藝于2019年被列入安康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王生漆油漆技藝、《女媧的傳說》先后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陜西省主會場活動;各類非遺工坊相繼嶄露頭角……
人才賡續薪火傳
要實現文化繁榮,必須有一支拉得出、頂得上、叫得響的文化人才隊伍,繁碩“百花園”,讓各類文化人才脫穎而出。平利活躍著一批老藝術家,德藝雙馨率先垂范,他們常年進行排練并且面對不同層次的文化工作者和愛好者免費帶徒授藝,并代表縣上參加中央、省、市各種活動,屢次斬獲大獎,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
群眾文化國家級副研究館員、陜西省文學藝術創作人才百人計劃簽約作家鄒尚恒除參加演出外,還主攻創作。他繼承了漢調二黃和平利地方戲曲弦子腔的優良傳統,以地域生活為題材,善于把地方家喻戶曉的生活和細節引入戲劇中,構成戲劇沖突,小生活,大主題,濃厚的方言,真實的生活再現,使得他的戲劇風趣幽默,深得觀眾喜愛。他創作的戲劇作品《審女婿》獲中國文化部群星獎銅獎,大戲《蓮花臺》獲陜西省全省戲劇大賽二等獎,《半云榜》獲全省戲劇本二等獎,大戲《吳祥義》獲安康市政府精品文藝獎。
“理論+文藝”新時代文明實踐巡回宣講
此外,平利縣文化館堅持加強館內業務干部和業余愛好群眾兩手抓。根據工作需要和文藝人才的專業特長,通過對內培訓和加強與省市專業演員交流等方式,提高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開拓文藝人才的視野。館內業務干部孫義權在第五屆全國文化館理論體系構建學術研討會征文活動中榮獲優秀案例,范興隆榮獲2023年群星風采第十屆陜西省群文系統業務干部技能微課堂大賽三等獎,鄒騫榮獲2023年第三屆陜南民歌大賽優秀民歌手稱號。
針對熱愛文藝的老百姓,平利縣文化館不定期開設文化藝術免費培訓,免費開放文化場館,組織專業演員深入村鎮進行指導,積極搭建平臺、創造機會,讓鄉村文藝人才在舞臺上綻放光彩。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運用線上直播平臺和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渠道,開設“跟我學唱平利名歌”和“名師講戲”專題欄目,積極宣傳本土文化,培養群眾文藝愛好。
從以前的“送文化”到如今的“種文化”、從群眾是“接受者”到“參與者”的轉變,平利縣通過培育群眾文化生活自我供給能力,積極探索群眾“自我創造、自我表現、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給新模式,讓文化潤澤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