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波
青年學者熊英琴聰穎、勤奮,受故鄉陜南文化環境影響,她既熱心于創作,寫有200多首詩歌,也能沉潛于學術研究,已取得豐碩的成果。她十年磨劍,新近出版了《先鋒與常態——新世紀陜西詩歌發展概論》,這是她研究新世紀陜西詩歌創作的第一部專著:“本書通過對新世紀陜西詩歌發展的梳理與研究,從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詩歌史的視閾,分析其先鋒寫作與常態堅守的內在理路,論述其在題材取向、語言體式及思想蘊藉等方面的探索與創新成就,認識到新世紀詩人們上下求索和陜西詩歌的發展樣貌,認識到不同風格樣態與寫作源流的生長性和陜西詩歌在當代中國詩歌格局中的重要性,揭示其隱含的理論意義與詩學影響。同時,點評了近些年來詩壇上出現的先鋒新銳詩人及其知名詩作,展望了未來詩作的發展趨勢。”這部厚重、扎實的學術著作,同時也是21世紀陜西詩歌創作研究的重要收獲,其優長具體說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整體具有重要學術價值。陜西是文學大省,是現當代文學重鎮,整齊、嚴整的小說家隊伍曾有“陜軍”之稱,聞名遐邇。其實,當代陜西詩歌創作也不遜色,不少陜西詩人在當代詩歌史上起到引領潮流的作用。但是,學界對于陜西詩歌,特別是21世紀以來詩歌創作的關注度較低、研究相對滯后,目前僅有一些關注個體詩人的單篇論文,比如謝冕、賈平凹、陳思和的《邊緣與中心的對話——“沈奇詩與詩學學術研討會”七人談》、沈奇的《困境中的堅守與奮進》、李震的《關于陜西詩歌及其區域文化的關系》等;相關專著極少,僅見宋寧剛的《長安詩心:新世紀陜西詩歌散論》,這與陜西詩歌創作的實際成就極不相符。熊英琴的《先鋒與常態——新世紀陜西詩歌發展概論》是一本系統、專門研究當代陜西詩歌創作的著作,它彌補了這一領域研究的不足,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值得珍視。
二、觀點中肯,論述有力。該著中肯評價了陜西當代詩歌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從1990 年代寫作到21世紀語境,雷抒雁、韓東、沈奇、伊沙、閻安等共同鑄就了陜西詩歌的輝煌榮光。在社會轉型、消費主義、利益化、市場化、多種話語“眾聲喧嘩”的新世紀,陜西詩人以開放的學習心態,注重詩與現實、時代、生活之關系并逐漸形成以西安—關中詩群、陜北詩群和陜南詩群等方陣分布,從多方面做出探索和嘗試。這種探索和嘗試突出表現在“后先鋒口語詩”“新古典詩歌”“新語感詩歌”和“女性詩歌”四種發展向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流派。韓東的“詩到語言為止”,曾在當代詩壇引起很大反響,對于將詩從一種附庸狀態解脫出來,確立其自身的價值尤為重要。沈奇也談到這個問題,他的“詩是語言的起始”,不僅是對韓東的“詩到語言為止”的一個反撥,也試圖對某種歷史慣性進行反撥。當然這個“反撥”并非是簡單地將詩歌的被剝離的那部分再收編回來,而是要在一個新的高度,在已到達的詩性之上,使詩再次向著廣闊的世界張開巨大的懷抱。以此可見著者的學術功底和著述能力。
三、點面結合,重點突出。熊英琴既關注陜西詩歌發展的“高原景象”,也關注“山峰詩人”,做到經典、先鋒和新銳詩人的兼顧。比如沈奇在當代中國詩歌界是一個極具活力的詩人和詩評家,也是當代中國詩歌運動的全面參與者。她認為沈奇詩歌通過字構之詩性字詞的抉擇、句構之古典詩詞的化用、篇構之現代禪趣的營造三個層面來完成古典詩美的現代建構。《天生麗質》組詩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精練平實,在數十字或十數行的句子里創作出含蓄典雅、意味深長,能引發讀者審美想象和情感共鳴的詩美空間,究其根由則是詩人創作中對留白手法的成熟運用。而《無核之云》中的許多詩節也都充盈著禪意,將一些難以用散文的邏輯語言表達出來的詩學追求,以極具禪意的詩的意象呈現出來,而給予了讀者更多的思索空間。
另外,伊沙是受后現代文化影響極大的詩人,后現代文化的表征有反中心化、消解神圣價值、審丑、審美日常化等,伊沙詩歌的后現代文化特征主要表現在:著力消解傳統的想象性神話,撕破舊有詩歌的虛幻性完美外衣,拆毀抽象主義的詩歌思維方式,書寫人生的庸常、荒誕、刺激等世俗生存狀態,在“此在”敞開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存在主義傾向;對“美”有意回避,在審丑與瀆神中寄予思考,拆解優美與崇高的傳統美學范式,以發現的眼光審視美麗外衣遮蔽下的丑與真,或者將美丑界限消弭,以丑為美,在“丑”中透視和體悟人生。
此書還重點分析了閻安、呂剛、宋寧剛、高璨、雷鳴、劉亞麗、三色堇、橫行胭脂、李小洛、呂布布等詩人的代表性創作,從時代地理和詩學流派視閾對詩人具體作品的鑒讀分析即有思想的火花、也有詩美的流動,讀來深有啟發。
四、研究方法得當,理路清晰。本著從文學史、文化學、女權主義及文本細讀、文學地理學等方法角度展開研究,視野開闊,體例合理,邏輯較為嚴密,引用文獻豐富,態度嚴謹。這本著作語言靈動、流暢,是學術話語與詩性表達的統一。雖為學術專著,但并不抽象、玄妙,而是雅俗共賞,通俗平易,易為讀者所接受。尤其在每一個理論流派的全域性梳理后,再進行的具體詩家作品的評析,講究結構體例。比如她對口語詩口水話問題的厘析和解決思路的提出,對女性詩歌在時代性、思想性方面的深度欠缺和網絡媒介對詩歌傳播的影響等均有相對獨到和獨立的見解。最重要的,在清晰的理路之外,本書的寫作行文本身體現出一個詩者的思的涌動和一個詩歌愛好者對文學的執著與浸潤,讓我們的閱讀變成一種愉快而又有收獲的詩意之旅。
最后,當下是一個重物質而輕精神的時代、告別崇高和詩意的時代。在這樣的后現代的文化語境,詩歌生態越來越差,令人擔憂。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有一批人在精神的高地默默守望著,他們堅持詩歌創作和詩歌研究,守護著詩歌的尊嚴和高貴,其精神難能可貴。熊英琴就是這樣的人。從她的著作可見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出眾的研究才能,在陜西詩歌領域有這般資質和堅守自然是難得的。她在發展中,無疑,很有潛力和前景,期待這棵小樹將長成參天大樹,為陜西文學的未來繁榮貢獻力量。
(作者系當代散文家、陜西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