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潔
三月上旬,驚蟄已至,漢濱區大竹園鎮東旭生態茶園里開始熱鬧起來。這里地勢平坦,陽光充足,是“陜茶1號”茶葉示范園。此時的茶樹,棵棵已經冒出了嫩芽。再過一個多月,這些低矮灌木生長的嫩芽采摘后經過加工,成為一口清香四溢的茶。這一口茶,是大竹園村民增收致富的當家產業。
“最近這一段時間,要做好松土、澆灌等茶樹管護工作。再過一段時間,春茶就可以采摘了,管護好了,產量才高,大家加油干。”漢濱區大竹園鎮大竹園社區黨支部書記、人大代表、茶葉種植大戶、東旭茶業負責人,擁有多重身份的單林江始終將代表的身份和職責銘記在心,每年三四月份,就會來回奔走于茶園和農戶家中,教技術、講要領,確保農戶當年的茶葉實現增收。
種茶人,采茶人,制茶人,單林江與茶為伴十年。
“2014年以前,因為種地收入不高,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土地全都荒廢著。”2014年之前,單林江在外經商。承包過礦山,開過加油站,做過酒店,還在房地產領域深耕多年,通過自己的努力,累積了一些物質財富。每當回到生養他的家鄉,看著大量荒廢的土地和沒有就業崗位的群眾,他悄悄地在心里埋下了“帶領群眾就業致富”的種子。
單林江通過多地走訪調研,發現蒿坪河兩岸土壤肥沃、土質富硒,具有優質茶葉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他瞅準茶葉產業發展的大好時機,放棄手頭的生意,毅然拿出多年來的積蓄,在2014年和2015年,先后成立了林江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東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領村民走上公司化、產業化、規;牟枞~產業發展之路。
從那時開始,單林江的生活就被茶所包圍。在當地茶果站找專家,跟隨其學習種茶、采茶、制茶技術。去外地考察、調研,學習茶園標準化種植和管護,建立標準化加工廠和茶葉生產線,整日與茶為伴,他從一個生意人變成了一個“茶專家”。群眾在他的帶領下,逐漸走上了致富道路。截至目前,茶葉產業覆蓋了大竹園鎮大竹園社區、糧茶村和二聯村3個村,建成有機高效密植“陜茶1號”茶葉示范園2000余畝,低產茶園改造1000余畝,累計帶動800余戶農戶增收,戶均年增收1萬余元。
茶葉的季節性明顯,春茶也是被認為最好的批次。在2021年之前,單林江的茶園,茶葉主要集中在春季。“群眾多次給我反應,春季茶采完了,就沒有活干了,人都閑著,還造成了茶鮮葉的浪費。”聽到群眾的意見和反饋后,單林江意識到,應該轉變茶葉產業發展方式,加強夏秋兩季茶鮮葉的利用,讓群眾多采一些茶,多一份收入。
于是,他主動多次深入茶農家中調研,了解群眾的想法,并前往福建、四川等地區考察學習夏秋茶制作技術。通過學習,茶園管護水平達到了夏秋茶采摘標準。在市、區兩級人代會上,他提出了關于提高夏秋茶利用率,更好帶動群眾增收的建議。
對于單林江的建議,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針對夏秋茶利用出臺了一系列獎補政策,群眾積極性大大提高。如今,在大竹園鎮,茶葉以春茶和夏秋茶三季茶為主,不僅有綠茶,還生產紅茶、白茶和黑毛茶,相比采摘一季茶,三季茶讓群眾每畝收入提高了2000元。
“我們計劃以生態茶園為基礎,打造集種植、加工、銷售、休閑、觀光、體驗為一體的‘茶旅新鎮’,讓‘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如今的大竹園社區,不但有茶園,還有觀光步道、茶廠、民宿等,隨著各種設施的不斷完善,來此體驗茶文化的游客不斷增多,群眾不僅種茶、采茶有收入,在餐飲和住宿上也能增收。
為了更好收集群眾發展茶產業的意見建議,大竹園鎮將產業鏈代表聯絡站建在了東旭茶業。“聯絡站定期開展駐點接訪、視察調研、走訪茶農等活動,收集群眾在茶產業發展、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及時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在單林江看來,聯絡站的建立,賦予了大竹園社區新的色彩,他也積極發揮著代表作用和專業優勢,主動擔當作為,帶領駐站代表進茶園、進農戶,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為促進茶產業發展貢獻代表力量。
“在今后的發展當中,我將積極發揮代表的作用,履職盡責,依托茶產業鏈聯絡站與茶農、茶企相互溝通如何把茶產業做大做強。在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上,推進茶旅融合發展,引領茶農打造綠色茶園示范基地,讓村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作為一名制茶人,單林江堅守匠心;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詮釋了人大代表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用“跟我走、一起干”的行動展現了黨員應有的擔當。在下一步的規劃藍圖中,他和群眾始終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