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俊 唐正飛
“春雨貴如油”。3月13日上午,一場蒙蒙細雨之后,石泉縣曾溪鎮興隆村的烤煙種植基地內一片忙碌景象。10余名村民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整地起壟、翻耕、施肥。市委編辦駐村第一書記王安智、工作隊員王廣朝正在和烤煙大戶胡啟松商量生產計劃。
“去年我種植烤煙60余畝,收入26萬元,今年在駐村工作隊和村上的協調幫助下,我又流轉了40畝土地發展烤煙,預計增收40余萬元,帶動周邊村民1000余人次務工。”胡啟松向記者介紹說。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的幫扶場景,已在興隆村持續了十個年頭。自2014年全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市委編辦與興隆村結成幫扶對子,先后派出駐村工作隊6屆16人次。“我們和興隆村有個約定,要讓興隆村真正‘興隆’起來!”十年間幫扶干部走遍興隆村溝溝坎坎,走進田間地頭,走進干部群眾,用腳步和真情,讓興隆村這個依山傍水的秦巴山村,呈現出百事興旺的發展格局。
基礎環境促提升,宜居宜業鄉村美
興隆村位于石泉縣曾溪鎮西北,距石泉縣城約10公里,毗鄰漢江,漢江流經村內6千米,G210和陽安鐵路穿境而過。清潔的河道、干凈的路面、整齊的路燈、錯落有致的房屋、整潔的人居環境及村民臉上的微笑,勾勒出興隆村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圖。
家住210國道旁的張玉鳳家房前仿古花墻擺滿了三角梅、玫瑰、多肉等盆栽,房屋四周干凈整潔,一排排柵欄圍成的小菜園種滿了時令蔬菜,不遠處的杏花向陽綻放……
“2022年的時候駐村工作隊到家里宣講人居環境整治政策,指導我們房屋周圍的雜物,做好房前屋后的衛生環境,帶頭撿拾周邊的垃圾,還加砌了仿古花墻,現在看著都舒服。”張玉鳳說。
樹立在曾溪碼頭附近一塊“陜西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的標識牌格外醒目。“經過駐村工作隊的動員,村里開始整治人居環境,現在村里的環境好了,來碼頭看風景的人越來越多,店里的飲料、礦泉水、泡面、面包也比之前賣得好。”剛剛接待完游客的村民伍正翠笑呵呵地說
據了解,自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市委編辦駐村工作隊一手抓硬件提升,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同時抓“三治融合”。2023年在村各主要路口安裝太陽能路燈20盞,引導胡文珍等3戶硬化院壩180平方米、何興富等4戶修建入戶路610米,新建道路15公里、人畜飲水工程3處,建成了碼頭、群眾文化健身廣場、黨群活動室、衛生室,增添太陽能路燈、垃圾桶箱等。聚焦“老、小、婦”三類重點人群,先后舉辦重陽節關愛老人、“三八”婦女節慰問、大學新生集體升學禮、公益電影來村公映等活動20余次,深入開展新民風建設,規范開展道德評議,發布紅黑榜,重獎孝老愛親、誠實守信、助人為樂和勤勞致富道德模范,表彰“好婆婆”“好媳婦”16人、“興隆模范”10人,激發了全村群眾致富增收的內生動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推行“321”基層治理模式,設置14名網格員,落實“三線”人員188戶,社會治安狀況平穩,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逐年提升;經常組織黨員、群眾對漢江河畔白色垃圾進行志愿清理,助力“一江清水永續北上”。如今的興隆村,是省級衛生村、市級生態文明村、市級標準化黨組織、市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
“路上有燈,心里就亮堂。”夜幕降臨,看著路口亮起的太陽能路燈,張玉鳳感慨道。
發展富民產業,鋪就致富路
興隆村全村山高林立,常住人口252戶815人,多以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受自然條件制約,再加之長期的交通閉塞,興隆村2013年之前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后,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9.8%。
面對該村實際,駐村工作隊明確產業發展是村民持續增收致富的基礎,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思路。以扶持重點主體,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村民持續增收致富為目標,開展系列幫扶行動。
2018年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徐開兵,看著年事已高的母親和繁重的工地活計已力不從心,便有了回村養殖的念頭。得知徐開兵的想法,駐村工作隊員主動上門,幫其梳理辦場思路,辦理營業執照、爭取產業扶持貸款、籌建圈舍、聯系養殖技術專家指導培訓。
養殖專業合作社創辦之初,擺在徐開兵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通路和用電難題。從G210到徐開兵的養殖場原來是一條不足3米寬的泥土路,僅容一輛三輪車通行,晴天影響不大,一到雨天,車上不去,人下不來,看著從東北、安徽、漢中西鄉縣等地采購回來的草料只能到村口G210,到不了養殖場,原有的草料因電力不足無法加工,好幾次養殖的牛羊都面臨著無草料可喂的窘境。
在徐開兵一籌莫展之際,駐村工作隊爭取來了38萬元資金,為其拓寬硬化了寬3米、長1公里的產業路,并重新架設了1公里的動力電,加裝了變壓器,解決了徐開兵飼養用料難題。
“如今路面硬化了,既解決了我發展養殖產業的難題,也方便了村民出行。架設動力電和加裝變壓器既解決了養殖場草料加工難題,也讓附近村民的秸稈變廢為寶成為養殖草料,沒有了秸稈焚燒污染,保護了環境。新鋪設的2千米的供水管,讓養殖場用水不再緊張。”徐開兵說。
經過5年的發展,2023年徐開兵養牛40頭、羊50余只,除去存欄,創收20余萬元。與此同時,他還帶動周邊村民務工100余人次,脫貧攻堅期間徐開兵還帶動1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
看著7畝多用作飼養草料的大麥正綠意盎然,徐開兵說:“預計今年的收入要遠高于往年。”
2021年一次回村的經歷,讓興隆村村民胡啟松看中了四組山頂上的撂荒土地,經多方考察堅定了胡啟松回村種植烤煙的想法,便找到了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并得到了支持和肯定。在胡啟松發展烤煙種植之初,駐村工作隊實施定點幫扶,積極協助流轉土地、拓荒復耕、新建廠房,聯系技術人員和種苗等。當得知胡啟松遇到了產業路、供電、用工等困難,阻礙了產業發展,駐村工作隊及時爭取專項資金26萬元硬化產業路744米,協調村內外20余名村民解決用工難題,聯系供電部門架設動力電保障生產用電。
據了解,自市委編辦幫扶興隆村以來,積極支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主體21個,引導村民鞏固濾食性網箱養魚844箱、烤煙190畝、黃花菜170.8畝、生豬200頭、牛60頭、羊100頭、雞5000只等養殖業,種植玉米大豆套種、油菜、魔芋、薯類等430畝;扶持村民新發展蜂糖李80畝,新建圈舍450平方米,新增養牛50頭、羊500只、禽類1000只。持續助力脫貧人口穩崗就業,督促落實穩就業各項政策規定,按程序為全村符合規定的87名外出務工人員,申報了交通補貼、一次性就業補貼4.3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2個,帶動農戶年戶均增收9600元。開展消費扶貧聯系幫銷村內豬肉、花鰱、苞谷酒、蜂蜜、黃花菜累計200余萬元,組織干部購銷、代銷農戶禽、蛋、油10余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市委編辦立足興隆村地理條件、資源稟賦,推動特色經濟、集體經濟和聯農帶農經濟協同發展,十年來共協調資金2640余萬元,硬化全村通組道路11條21.2公里,光纖入戶全覆蓋,打造了以濾網性漁業養殖、食用菌、黃花菜、烤煙、蜂糖李、西門塔爾牛等漁、農、林、牧特色產業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百里幫扶路,十年干群情
興隆村轄域面積1.34萬畝,但耕地面積僅1171畝,其中水田面積只有1.1畝,農業生產條件很差。家住該村二組的張明春就是全村唯一擁有水田的人家,雖然已有56歲,但也算是該組的“青壯勞力”。平日承擔著片區內村民供水工程維護工作,遇到極端天氣張明春夫婦便成為聯系駐村干部和留守老人聯絡人,家里則是轉移群眾的臨時安置點。
用張明春的話說,這十年每一屆市委編辦的幫扶干部都勝似親人。
張明春夫婦膝下有兩個女兒,常年不在村內,家里基本就是兩位老人。駐村工作隊員深知兩位老人的情況,隔三岔五電話聯系,不定期入戶走訪,詢問身體狀況,了解生產生活狀況,送自來水到家,幫助解決公益性崗位增收。
2023年8月的一天,駐村工作隊員王廣朝在入戶走訪期間,發現張明春家廚房的外墻有一條80厘米的裂縫,便及時告知了張明春,面對張明春夫婦不能及時維修的困難,隨即聯系了工程隊進行修補。
“每到逢年過節幫扶干部都要操心我們,隔段時間沒有聯系,一聽到手機鈴聲,首先想到是不是他們打電話了。”回想起十年的交情,張明春說。
該村黨支部書記彭易周說:“幫扶干部和村民都很親,幫扶干部入戶村民都想著拿出家里最好的吃的喝的招待。幫扶干部們忙到飯點,面對盛情難卻的村民,主家吃啥他們就吃啥,事后要給伙食費,都被村民拒絕了。”
今年50歲的黃波2022年和母親同時被查出身患重疾,得知情況后駐村工作隊會同村“兩委”入戶了解實情,并結合政策將其納入農村低保。自此,市委編辦駐村第一書記王安智與黃波家結成了對子。
“一年之內我和母親連續被確診為重大疾病,對我們整個家庭來說就如晴天霹靂,父母年事已高,孩子上學、自己和母親治療費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家人整日愁眉苦臉,自己意志消沉,不知如何是好。幸虧有王書記常常到家里疏導,想方設法解決我們的實際困難,逢年過節帶來慰問品看望,術后定期復查時提前與我聯系,有時間他就跑前跑后協助診療復查,實在抽不開身他也會耐心地告知我乘車路線及注意事項。還根據我的身體狀況安排合適的公益性崗位,積極聯系農副產品銷售渠道。”回憶起王安智的幫扶過往,黃波感動地說。
“我在城里多了個親人。”黃波說。
“我在興隆有了親戚。”王安智說。
從中心城區到安康最西邊的興隆村,十年間,市委編辦與興隆村結下了跨越近200公里的幫扶情。十年時間,市委編辦始終把黨對農村的關心落實到行動上,把脫貧攻堅和鞏固銜接工作作為最大政治和民生工程來抓。十年時間,市委編辦黨員干部,特別是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累計為群眾辦力所能及實事200余件。十年時間,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疫情防控到2021年百年一遇的暴雨……市委編辦與興隆村共同走過。2021年,市委編辦榮獲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集體二等功,連續十年榮獲脫貧攻堅、鞏固銜接市派定點幫扶優秀單位,先后有5名干部獲得市委表彰優秀第一書記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