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來慶琳
有“天上云梯”“大地浮雕”之稱的安康漢陰鳳堰梯田,層層疊疊,鋪展在海拔400到800米的山腰上,時常隱沒于云霧之中。
大地浮雕
站在鳳堰梯田上方遠眺,層層梯田盡收眼底:土筑的田埂隨山勢回旋,天光水影中禾苗泛出綠色。
2024年4月3日,陜西漢陰鳳堰梯田通過專家評審和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主席團研究批準,成功入選2024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
為什么要修梯田?
梯田作為一種改變地表形態的耕作方式,能有效利用雨水保持水土,是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些年,鳳堰梯田以農旅融合形態被外界所知,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賞,但是它自身所承擔的農業“使命”深深地融入這片土地。
古渠道
鳳堰梯田能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也正是在于它承載的農業價值。
鳳江一角——魔芋包
在古代,人口密度較大的山區,人們為了生存不斷改進山地和耕種的田地,于是,梯田誕生了。早在先周時期的《詩經》中,便有“瞻彼阪田,以菀其特”的詩句,阪田就是梯田最早的稱呼,即隨山就勢的田地。
中國,不僅是全球梯田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全球梯田類型最多、分布區域最廣的國家。中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智慧,更是把梯田發揮到極致,它就像大地的立體文身,但絲毫不浮夸張揚,它四季變換,紅橙藍綠各有千秋。梯田里,不僅有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汗水,還有著人與大山之間的默契。通過梯田,我們能讀懂古人生存的往昔,也能看到今人改變的未來。
“梯田依山就勢沿等高線布設、攔蓄雨水、減少徑流、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水分,保水、保肥效果顯著。因此,梯田在促進山區和丘陵地區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方面,作用十分突出。”漢陰縣水利局正高級工程師李權兵說。在他看來,梯田是自然之美與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古老農耕文明的延續。
對于梯田建設來說,要通過開溝、筑埂,再修筑成一層層的水平臺階,又因為梯田是修筑在高高的坡地上,所以水的供給就顯得更加重要,為了解決水供應的問題,人們在山頂修建蓄水池,再利用渡槽將水引到不同高度的蓄水池中,梯田上的水也大都從大自然來。
李權兵認為,鳳堰梯田為代表的古代灌溉工程體系,依山就勢,排灌體系完善,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梯田灌溉引用河水、泉水和局部小氣候形成的雨水,水量充足,渠系發達,自上而下排水流暢,設施完善。“鳳堰梯田正是利用并延續了這種技術與特點才能夠發展沿用至今。”
漢陰是抱甕之鄉,據《莊子·天地》記載,2000多年前就有搶翁灌溉的歷史。修建渠堰、引河溪之水灌溉農田,是漢陰縣最久遠的水利建設。據萬歷《漢陰縣志》載,明代,全縣有鳳亭堰、永豐堰、月河堰、墩溪堰等骨干堰渠18條,還有支堰分堰數百條。“堰有長,司水分田,人遞為之。”(民國《漢陰縣志》)龍骨車、筒車等提灌工具已普遍使用。
作為人類利用自然環境創造發展條件的“典型案例”,梯田的修建,還達到了治理坡地上耕地水土流失的效用,在蓄水、保土、增產方面的作用十分顯著。
鳳堰梯田遺產區包括鳳堰梯田、漢江谷地的堰田、低山丘陵的塘田,總灌溉面積5.12萬畝。
一層層的梯狀田地從高到低排列開來,流水般的線條分布在田埂之中,像是一篇歌頌大地的交響樂章。尤其是到了春天,灌水后的梯田波光瀲滟,記錄下每一刻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
什么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鳳堰古梯田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在西北地區發現面積最大的梯田群,也是中國首個以山水為背景、以梯田為展品、以民俗文化為內涵的天然展覽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層層疊疊的梯田里,散落著田間的房舍、裊裊的炊煙、勞作的人群,好似一幅濃濃的山水田園詩畫。
鳳堰梯田的風景和名字一樣富有詩意。古人巧妙地利用自然雨水和山勢走向,自創天然自流灌溉系統,讓這個2000多歲的梯田美貌至今。這里的梯田線條流暢、井然有序、氣勢宏偉,如同層層門路順勢依傍在山林溝壑之間。
古井
也正因為農耕與自然美景的“無縫對接”, 2010年鳳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被評為“陜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3年被省水利廳命名為省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鳳堰稻作梯田系統2021年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有“古代山地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農業灌溉工程持續運行管理的典范、中國農耕文化傳承的典范、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傳承生態文明的典范”之美譽。
隨著各國對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積極性越來越高,國際灌排委員會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重視和要求隨之提高。
梯田與民居相映成畫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是指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主持評選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評選始于2014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評選的世界遺產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于挖掘和宣傳灌溉工程發展史及其對文明的影響。
從2014年起,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開始在世界范圍內評選灌溉工程遺產。中國是灌溉文明古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上,共有34個中國工程。
李權兵介紹,我國地域及氣候條件的獨特性,造就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類型的豐富性和每個灌溉工程的獨特性,它們都是為了適應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當地民眾需求而誕生的。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從未間斷,使得我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歷史悠久。同時,很多灌溉工程都沿用至今,并仍然發揮著較大作用,有的甚至超過了其在歷史中發揮的作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著眼于梳理世界灌溉文明發展脈絡,通過保護灌溉工程遺產,總結傳統灌溉工程優秀的治水智慧,為可持續灌溉發展提供歷史經驗和啟示。灌溉工程遺產作為人類重要的物質文明工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以及旅游價值。”李權兵說,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歷千百年至今,經歷了不同的氣候變化,展現了極高的工程韌性,蘊含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其多種價值,科學保護這些“活著”的遺產。
為什么是這里?
鳳堰梯田濃縮了水利技術發展,在布局中體現“田、渠、塘、溪”因地制宜的灌溉系統體系化。
李權兵說,在精耕細作中,漢陰先民們總結出了這一獨特的水資源合理利用技術,其方式高效、獨特,為鳳堰梯田稻作系統正常運轉提供了有力保障。田即梯田,渠是每一“壩子田”間的溝渠,溪指兩山之間的溪流,塘則為溪流流到梯田中壩子處,在壩子旁邊修建的池塘。這一體系使得溪流的水可以灌到池塘里去。池塘和田地之間用渠道連接銜合,構成如血管一樣的連續體系。渠必連塘,水塘中的水來自山間溪流,由此構成“田、渠、塘、溪”體系。
梯田在農耕文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鳳堰古梯田主要利用鳳凰山溪進行自流灌溉,再加上當地人開挖的溝渠與堰塘,接住了從高山森林自上而下的水流與滲出的泉水,豐沛的自然水源使得梯田內部溝渠縱橫,灌溉系統完備。梯田在建設、改造和利用梯田上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山頂原始森林涵養水源,塘、窖蓄水沉沙,田間采用自流方式調配水資源,梯田則有利于水土保持。“田、渠、塘、溪”組成的灌溉體系,與“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建設理念完美契合,充分利用自然之力,是因地制宜的低影響開發方式。
鳳堰梯田屬陡坡梯田,開創了完善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統,包括可持續利用的水源蓄水工程(庫塘)、科學的灌排系統工程(壩、渠)、先進的節水工程(梯田里溝)、完備的儲水工程(庫塘)、完整的田間配套工程,從而打造出獨特的鳳堰梯田生態保護系統——“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農業生態體系。
田渠灌排體系
李權兵說,鳳堰梯田完善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系統是按照高山建田、從高到低、逐級灌溉的方式建造的,以最簡易的工程設施、最少的維護保養、可持續的工程管理,實現了最有效的自流灌溉,有力推動了當地的土地墾殖和農業生產。梯田形成了獨特的水土資源利用與管理模式:山頂蓄水,充分利用水流勢能;梯級布置,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工程消能,減輕水流沖刷;聚水沉沙,保障山地坡型。梯田集蓄水、保土、增產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發展優勢逐年凸顯,促進了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
來鳳堰梯田最好的時候,就是等到灌水插秧的時候。規模宏大的梯田,如同蘸了水的綢帶,飄逸靈動、若隱若現,一縷縷的陽光灑在梯田之上,讓插秧的水都泛著金光。
漢陰縣本就有著“富硒大米之鄉”的美稱,F如今,漢陰富硒大米逐步成為該縣農旅富硒產業的標簽,在第五屆中國富硒生態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漢陰縣被授予“中國十大富硒之鄉”榮譽稱號。
鳳堰古梯田是秦巴大地的畫卷,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耕作的象征。如今這里,積極打造集鄉村旅游觀光園、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民美好家園于一體的農業綜合旅游示范區,創建以梯田為核心的生態旅游集聚區,并將吳家花屋舊址、馮家堡子、太平寨、觀光茶園等周邊旅游資源整合建設,打造春夏秋冬不同特色景觀,引入產品展示平臺等活動,增強旅游的體驗性、經濟性和互動性。改造優質民宿,引進汽車露營基地、帳篷露營基地,推進文旅融合、農旅融合、水旅融合,讓灌溉工程遺產在保護開發利用中為助力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作出更大貢獻,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景區年接待游客60萬人次。
智慧勤勞的先祖們,用鋤頭和汗水,經年累月輩復一輩,伐去灌木荊棘,揀去亂石雜礫,在荒蕪的山間,開墾出一塊塊梯田。在四季的氣溫與濕度中,建立了一個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既固化山體植被,避免水土流失,又完善了景美宜居的家園。
站在梯田上,眼前就是最美的中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