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海
生活千變萬化,初心始終不改。作為一名茶文化研究推廣者,會經常參與各類茶事活動和茶葉品鑒審評工作,越來越感覺到紫陽茶中有茶道文化,順其自然,剪也剪不斷。
喝茶亂翻書,請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講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短短一句話,十二個字,卻用了三個“道”字與三個“名”字,看上去令人費解。只要反復玩味,就把這三個“道”字與三個“名”字與相關事物聯系在一起,問題便迎刃而解。
茶道亦如此,這是何其有趣!陜西南端的漢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的紫陽縣,因道教而得縣名,也以佳茗傳天下。據縣志記載,紫陽因北宋道教南派創始人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和紫陽仙人。他曾是浙江省天臺平橋鎮東林上龐村里頭上張人。年少聰明好學,對儒釋道三教經書以及刑法、書算、醫卜、天文、地理都有研究。他成為道教南宗祖師,一生充滿傳奇,是道教南宗紫陽派鼻祖,人稱“悟真先生”,傳為“紫玄真人”,清雍正年間封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道教奉為南五祖之一。
張伯端早些年間,曾為幕僚一員。一日忽悟“一家溫暖百家怨,半世功名半世愆”后。人生受到挫折后,尋游到偏僻閉塞的紫陽山林,隱避玄名仙人洞,曾面壁數年后羽化成仙,得以道號紫陽真人。他認為道、儒、釋“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尤其推崇佛教禪宗“明心見性”境界。我們今天在研究此人軼事時大膽推斷,張伯端晝夜念經不停,面壁打坐,“苦行僧”式的長期修煉,頓悟圓通中肯定離開土著的紫陽茶水。但是,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好茶烹一盞,供養看經僧。”
一杯紫陽茶,半部秦巴史。就在這群山懷抱、顯山露水的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域土地上,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一塊神奇的美麗茶鄉,孕育出了眾多的生態資源,是全國迄今發現最大的富硒區之一,尤其出產的富硒茶,更是家喻戶曉。清楚地記得,童年時代喝的第一口茶,就是祖父鐵皮罐里頭熬出來又苦又澀的紫陽陜青茶,從此就澆注到了我的靈魂深處。
道教紫陽有茶道,人間煙火享清福。紫陽茶先苦后甜,那黃中透亮的顏色,并且帶有一種初春苜蓿嫩香滋味,其“一口鮮”有著無可抗拒的提神作用,要比同類經茶葉高出一籌,其沁人肺腑而難以淡化。因此品茗紫陽茶,就像人生不斷回首往事一樣,不時會有多方面的復雜感受。這就是說,茶人講茶道,說的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規律,事物的規律現象,而不是徒有虛名。
甲辰龍年春分,我們幾人前去云南茶鄉考察調研普洱茶產業。座談交流時,云南茶商詢問我:“作為專業茶葉審評師,云南茶和陜西茶,您認為有何異同? ”我毫不猶豫說:“最愛喝的還是紫陽茶!”
他們又問:“為什么?”
我回答:“云南普洱茶絕對是好茶,不過我平常喝得少,這就是故鄉情深日久入心之故!”
他們倒是為我真情的回答而擊節。而這一幕事情的見證人,就有來自紫陽茶鄉茶人,他說:“您對紫陽茶情有獨鐘,實屬難得!”
從1990年起,我每年都要去幾趟茶鄉紫陽,目的就是在采風中尋求詩意與遠方,在品嘗紫陽春茶后,重新感悟那段流金歲月。每次前往必有收獲,必有對紫陽富硒茶真情實感的文字抒發,借助報刊傳播到了全國茶葉界與廣大讀者中,影響不小。
從陜西茶事活動中,每逢清明節前后,正是紫陽春茶開采之際,縣上要舉辦富硒茶文化節慶活動,社會各界人士紛至沓來,既喜慶又熱鬧,大有“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的喜人景象。紫陽縣十分重視茶人作用與力量,多次與陜西省茶人聯誼會聯合舉辦過茶鄉論壇、對話交流、專家推介等內容,強化落實茶葉發展新理念。
茶會時光短,人走茶不涼。每次茶會從前到后,在以茶會友中,積極主動參加活動與茶葉審品等事項,心頭總是洋溢著一種幸福感。此時此刻,我不由得捫心自問,我能為茶鄉人民多做些什么實事呢?
素有“一帶一路上的茶文化先鋒隊”之稱的陜茶人聯誼會,總會把“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進行有效嫁接,在茶旅融合方面竭力推進,忠實記錄下紫陽茶業發展中的新舉措新成績新經驗,提振信心,激勵前行,在業界和市場起到了追趕超越爭上游的現象。
何謂茶道,著名茶文化研究專家丁文曾言:“茶道是一種文化技能,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教化的手段。”這就讓我們在一杯茶時光中,聯結起《道德經》和道家哲學的核心——道,這是一脈相承的。伴隨著新時代新征程,那永恒的茶道文化凝聚出的力量,必定書寫著鄉村振興和諧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