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丕 郭颯 通訊員 張天兵
兩個多月的時間一晃而過,在這60多天時間里,楊梓碩對職業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對未來充滿信心。
從剛開始有點“急性子”的孩子變成穩重有責任心的學生,這個變化是她在嵐皋縣職教中心收獲的,而這一切要從“一條”生產線建成說起。
一比一還原的4條工廠生產線被搬入校園、放進課堂。這在嵐皋還是一件新鮮事。
△ 指導學生完成相關工作
2023年11月21日,嵐皋職教中心與安康蘇陜誠銘電子有限公司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建設完成“勞動教育+職業體驗”研學基地,此舉為解決企業招工難、群眾就業難提供了新的可借鑒的方法。
這些都來源于蘇陜協作產業發展的新路徑。
2023年,嵐皋縣積極從省級蘇陜協作中協調100萬元專項資金,通過誠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縣職教中心建設并投運了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勞動教育+職業體驗”研學基地,在學校內建設生產線,完成500平方米的標準化基地硬件設施建設。
每期可容納60名學生參加研學實踐,可滿足在校二年級學生輪流參加研學,對強化學生勞動教育、職業體驗,增強勞動觀念和職業精神,實現“習慣優秀、素養全面、技能過硬”育人目標,加快構建現代化職教體系起到極大促進作用。
在這里,學生們實現了勞動實踐與生產一線的無縫銜接。
22級電商班的丁佳豪同學也在實踐中有了新的認識。“在研學中我知道了團結就是力量,也知道了父母賺錢的不容易。每一分錢都是用技術技能、汗水和努力賺來的。”丁佳豪說道。他負責檢查流水線上產品,并挑出開膠、反線、斷線、變形等不良產品。通過實訓后,他懂得了每一份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融入西部,融入嵐皋,以此達到同頻共振。為了這個目標,作為主導企業,蘇陜誠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加快布局嵐皋的步伐。
2018年5月,蘇陜誠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嵐皋投產經營,現擁有電子元器件制造生產線30余條,員工280余名,是嵐皋縣目前規模最大的工業企業。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也帶來一個問題——招工難。
隨著嵐皋縣鄉村振興縱深推進,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該縣勞動力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跟不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全縣技能勞動力僅占勞動力總量的21%,同時縣域工業園區企業技術崗位缺口800余個,一度出現了企業招工難、群眾就業難“兩難”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嵐皋縣展開“訂單式”培養人才,精準匹配發展需求。
縣上搶抓蘇陜協作機遇,依托對口幫扶渠道,緊密對接新北區先進企業和縣域支柱工業企業,針對性開展“訂單式”培養,其中,蘇陜誠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從無到有”,人才的“從有到精”便是新嵐兩地“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
為順應產業發展需求,嵐皋縣職教中心精準匹配企業崗位,設置計算機應用、智能設備運行與維護、電子商務等專業課程,實施實用技能人才“訂單式”高效培養,學生自行選擇崗位,與企業達成意向協議,企業為學生培養提供針對性課程建議,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就業,今年以來累計“訂單式”培養人才400余人(其中管理人才50余人,技術人才350余人),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自行選擇就業方向的平臺,提前培養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打通校企人才供應渠道。也有助于企業精準招賢納才,降低用工隱性成本,為后續擴大生產規模,增加企業效益,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基礎支撐。
學生在生產線上認真實踐 田丕 攝
通過在生產線上的“職業體驗”,學生沉浸式感受和參與企業管理、企業文化和生產過程,培養了職業素養。
“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礎,學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學生提升實操能力和就業能力,企業在合作中提升企業文化和擇優吸收優秀技能人才;互動是促進校企建立更緊密合作的前提,學校與企業可利用各自優勢資源互補不足,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培訓基地,在培訓與就業工作上建立互動平臺。”談到產教融合,嵐皋縣職教中心黨總支書記王小勇說道。
每天早上8點20是研學開始的時間,但楊梓碩總是7點50就坐在了生產線前,提前做好準備。“我會把產品的初加工做好,這樣產線后面的同學開始研學勞動時就可以直接投入生產,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楊梓碩說。
6月中旬,她支氣管炎復發,身體極度不適,但為了不影響整體的生產仍然堅持在自己的崗位,她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中職生在勞動研學教育中的職業精神。
“研學讓我學會了團隊合作,明白了溝通與合作的重要性。作為中職學生不僅要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勇于探索的勇氣。勞動教育與研學體驗相輔相成,不僅豐富了我的學習生活,更塑造了自己全面發展的品格。”楊梓碩說。
校企合作是新形勢下企業發展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產業發展實現雙贏的戰略舉措。
在日常運營中,上線的班級實行“雙指導”教師制,學校教師擔任“管理指導教師”,企業派駐“技術技能指導教師”,共同參與課程設計、教學安排,生產線完全按照企業管理模式進行運作,學校每期安排60余名學生,通過專業實訓、勞動教育、職業體驗的形式參與到生產線的實踐學習中,上線的學生就是“企業員工”,每天上學就是“上班”,上課就是“上崗”,對學習情況實行日小結、周評價、月考核,根據考核表現每月為學生發放800元、1000元、1200元三個等次的生活補助。
通過在生產線上的“職業體驗”,既提升了職教中心的辦學能力,讓學生沉浸式感受和參與企業管理、企業文化和生產過程,培養職業素養,為下一步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創造了先行條件,又給在校學生每年提供了80余萬元的生活補助,幫助更多學生勤工儉學、自力更生。同時,4條在校“生產線”既是教學點也是創收點,平均每天可生產近萬件電子元器件成品,每年為企業創造產值600萬元,推動了產教融合工作向縱深發展。
在新時期蘇陜協作的大背景下,對口幫扶突出了提升“自我造血”能力,嵐皋縣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授魚”與“授漁”結合,統籌“組團幫扶”教育資源和蘇陜協作龍頭企業市場資源,與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簽訂了《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協議》,合作推進專業實訓室建設、教學科目設置和師資力量儲備等工作,實施教師結對幫帶、專家進校授課、學術交流互訪等措施,為培養技術型專業人才搭建了優質橋梁。
通過蘇陜協作產教融合新模式,推動產業發展和職業教育深度結合、同融共進,促進教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精準對接,有效帶動城鄉就業,助力產業發展,走出了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
近年來,累計培養專業技術人才1800余人,帶動穩崗就業1400余人,職教中心畢業生薪資水平達到4500元以上,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問題,實現了學校、學生、企業、政府的“四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