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日報記者 董劍南 通訊員 鄒一銘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初冬時節,走在旬陽市的鄉間沃野,映入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鄉村道路、錯落有致的村居院落。農家小院里,房前屋后打造的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為鄉村人居環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現在,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處處都是風景。鄉親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旬陽市石門鎮曹家溝村村民馬煥根說。
近年來,旬陽市立足實際,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讓鄉村產業發展更興旺、人居環境更優美、百姓生活更幸福。
鄉村換新顏
11月11日,走進石門鎮白廟村“秦家小院”,只見庭院干凈整潔,屋內窗明幾凈,農具擺放整齊。小院主人秦德盛迎面走來,熱情地打著招呼:“快進我家坐坐。”
秦德盛告訴我們,過去的村容村貌可不是現在的樣子。“以前,我家院子堆滿雜物,自己看著都鬧心。”秦德盛說,今年3月,鎮村干部幫他規劃了小院布局,翻修了房屋、豬圈、廁所。100多平方米的小院,圍上了竹籬笆,種上了蔬菜、花草,儼然成了一座“小花園”。
為改善鄉村人居環境,2022年以來,白廟村開展美麗庭院創建工作,讓村民就地取材,利用閑置農具、廢棄磚瓦,在房前屋后打造小菜園、小花園。黨員干部逐戶登門,勸導村民打掃干凈庭院、拆除占道設施;村委會定期在微信群“曬”衛生標兵,營造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打造美麗庭院關鍵在于轉變群眾思維,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石門鎮鎮長陳晶說,如今,村民除了打掃自家院落,還順手清理門外的垃圾,形成講衛生、愛干凈、護環境的良好氛圍。昔日雜亂的村莊變得干凈整潔,村民的生活質量有了顯著提升。
鄉村要發展,環境是底色。“我們在全市開展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統籌‘戶、院、線、片、面’,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和美鄉村,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旬陽市委書記陳紅星說。
“顏值”變“價值”
眼下,正是甘溪鎮梯巖村最美的時節。冷水河蜿蜒流淌,山林宛若被打翻了的調色盤,層林盡染,美不勝收。
11月9日一早,梯巖村神隱谷露營基地迎來好幾批客人。“我是從短視頻上看到這里的露營基地的。在綠水青山間釣魚捉蝦、圍爐煮茶,別有一番滋味。”西安游客唐子明品著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享受著悠閑愜意的“慢時光”。
“基地設有餐飲美食區、休閑娛樂區、鄉土文化展示區、草坪觀影區,為前來露營的游客提供豐富的休閑娛樂體驗。”神隱谷露營基地投資人雷寶鈞說。
雷寶鈞是旬陽人。2023年回鄉探親時,他發現昔日的窮山鄉變了樣,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經過多方考察,他在梯巖村投資1500萬元,流轉村里20多畝土地,建起了集生態旅游和露營休閑于一體的神隱谷露營基地。
“我們的戶外特色帳篷‘星象’,一到節假日就得早早預訂。”神隱谷露營基地負責人胡桃根說,今年前10月,露營基地共接待游客10萬人次,帶動周邊20多名村民就業增收,也讓村里的特色農產品賣上了好價錢。
旬陽市各鎮村立足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推動“文旅+”“+文旅”融合發展,豐富消費新場景,讓美麗鄉村的“顏值”不斷轉化為美麗經濟的“價值”。
“寸土”生“寸金”
在仁河口鎮橋上村,田園、小橋、山川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現在,收割稻子省心省力。機器日夜作業,幾天就能讓稻子顆粒歸倉。這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橋上村黨支部副書記洪列憲說,收割稻子時,他們直接將稻稈粉碎,作為肥料鋪在田里,實現秸稈還田養田。
去年,橋上村銷售大米5萬公斤,銷售額超過50萬元。“今年,新米一上市就銷售了3萬多公斤。”洪列憲一邊說,一邊利落地踩下油門,拉著滿滿一車大米駛往旬陽。
仁河口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趙復理說,為了讓閑置低效土地成為群眾的增收地,當地探索農業“聯產、聯銷、聯享”模式,讓“小地”變“大田”,打造特色農業園區,推動規;、科技化、智能化種植。
“今年,全鎮依托村集體流轉土地150余畝,發展大豆玉米套種、甘蔗、拐棗、紅薯等產業,帶動村集體盈利35萬元,30余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仁河口鎮鎮長袁修發說,隨著鎮內水泉坪生態景區人氣越來越旺,仁河口鎮的大米、菜籽油等農產品成為游客的伴手禮,遠銷北京、上海等城市。仁河口鎮農特產品年銷售額超過200萬元。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旬陽市持續做足做活土地流轉文章,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以“存量”換“增量”,以“寸土”生“寸金”,讓土地活起來、農民富起來、集體強起來、鄉村美起來。
(本文首發于2024年11月18日《陜西日報》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