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梁華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而得名安康。
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輝煌燦爛的顯著標識,也是鞏固民族記憶、凝聚民族力量、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載。安康地處南北地理分界線,在與外界長期的融合和揚棄中,逐漸形成了集巴蜀、荊楚、秦隴和中原文化為一體的多元地域文化;轄內的石泉古街、嵐皋南宮古剎、平利戰國楚城墻……訴說著古往今來的故事。
位于漢濱區境內的天柱山是安康市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白云寺創建于公元664年,是陜南佛教圣地四大叢林之一,也是安康八景之一,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1月27日,安康市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劉惠生帶隊到白云寺進行尋訪,發現雕刻著安康發展歷史興衰的元、明、清三個朝代碑刻四處散落,有的字體脫落,有的暴露在室外遭受風吹雨打,破損嚴重,亟須采取搶救措施。當即,劉惠生要求市區兩級檢察院一體履職,開展文化“尋保傳”專項活動,通過啟動檢察公益訴訟程序進行搶救性保護。
“尋訪文物古跡、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文明”專項活動部署后,安康市檢察機關聞令而動、迅速響應,推開了“保護安康非遺”“保護古城陵墓”“保護秦巴根脈”等三個“小專項”,并統籌全市檢察辦案力量組建了3個特色辦案團隊,通過對安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墓葬、歷史文化街區及傳統村落進行針對性尋訪、保護和傳承,以“小切口”推動“大專項”在安康落實落細。
“讓文物活起來”。就是要在我們與文物之間實現心靈的交流,在傳統與現在的對話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煥發新的生命光彩。
11月20日,省檢察院政治部與安康、漢陰兩級檢察院干警到漢陰縣沈氏家訓館、三沈紀念館、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等點位開展尋訪活動,從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汲取養分,賡續歷史文脈,傳承紅色基因,砥礪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志氣、骨氣、底氣。
連日來,安康市檢察機關緊鑼密鼓對后柳老街等2處歷史文化街區,黃家壩村等8處中國傳統村落,劉家營遺址、瓦房店會館群、太子墳坡唐墓、許家臺宋墓等35處國保、省保文物單位,漢調二黃、紫陽民歌等4項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尋訪,摸排線索14件,立案9件,制發檢察建議8件。同時,對之前辦理的督促保護興賢塔、牛蹄嶺戰斗遺址等案件進行了“回頭看”。
尋訪保護歷史文物不是把它們“收藏、冷凍、封存”起來,而是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傳承好、利用好,讓它們更好地“活”起來、“火”起來,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群眾。歷史文化的尋訪保護傳承要“發乎內而形于外”,只有真正理解、熱愛,才能銘刻于心、表跡于形。加強對安康文物和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傳承,檢察機關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