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貧困戶長遠出路
——白河縣以貧困戶為中心精準施策促攻堅
通訊員 阮郁 邱莉
上世紀饑饉歲月里,白河動員全縣人民治山創業,堅持二十余春秋修田造地不輟,在陜南土石山區率先實現人均一畝基本農田,贏得全國山區扶貧現場會在白河召開。然而,囿于先天地理條件,仍有21092戶59977人尚在貧困線上徘徊。如何徹底實現脫貧?
找準產業,讓貧困戶有“錢路”
邱令芳是茅坪鎮大山村三組人,2012年8月,一場大火燒掉了他們一家四口在山上的祖屋,村上將他們安排在山下特困戶安置房里。
有了住處,可沒有錢路,村上給她想了脫貧的辦法:養雞。雞苗、飼料、藥品和防疫都先在合作社賒著,每只雞合作社都有保底價,等賣到錢了再還賬。
去年4月份,沒花一分錢,邱令芳從村上合作社領回2000只脫溫的雞苗。到7月底,除去死掉的,1900余只商品雞全部出售,合作社將扣除成本后的10495元現金交到邱令芳手中。
即將上市的第二批2000只商品雞,預計將為她帶來至少7000塊錢的收入,半年時間,她凈賺近兩萬,養雞,讓邱令芳在半年時間里就脫了貧。
同是大山村三組70歲的奚后橋,兒子因病過世,留下兩位古稀老人和兩個上學的孩子,一家子全靠兒媳婦撐著。為幫這一家子走出困境,村上幫他們建了兩個圈舍,賒給他們2000只雞苗。前不久,雞子出欄,還完賬,老人領到6000多塊錢,他逢人就說:“我們老兩口要幫兒媳婦多養些雞,讓兩個孫子少吃點苦。”
如今,大山村的養雞產業已漸成氣候,而這并非個例。麻虎鎮興坪村把養羊定為脫貧產業,帶領貧困戶“發羊財”;城關鎮勝利村把種植業作為一號產業,帶領貧困戶“就地淘金”……
在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中,白河縣聚焦群眾訴求、對癥下藥,讓扶貧方式從“大水漫灌”轉向“精確滴灌”,規劃發展一批見效快、可操作性強的產業,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目前,首批啟動的30個精準扶貧村,發展產業專業村20個,其中種植專業村7個,養殖專業村6個,加工專業村4個,林果專業村2個,旅游專業村1個。
龍頭帶動,讓貧困戶有依靠
產業有了,但不能讓貧困戶單打獨斗,必須要讓產業持續規模發展,讓農戶徹底增收脫貧。白河根據不同的市場建設主體,組織創建了以工商企業投資、返鄉能人引領和村組干部帶頭等多形式的合作社,讓合作社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軸心。
富秦綠茶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在卡子鎮倉房村投資創辦茶葉專業合作社。黃群華是倉房村二組的村民,兒子都在外務工,老兩口忙不過來,土地都荒了。茶葉合作社成立后,原來的土地都種上了茶,老兩口每年只負責管理、采摘,收入也比過去增加了。
村上像黃群華一樣帶著土地入社的有100多戶,他們將2800多畝山地,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負責茶園基地建設,入社會員負責茶園種植管護,待茶園投產后,合作社以市場價回收鮮茶,若低于市場價則按合同價回收。目前,全村貧困農戶人均實現3畝茶,今年全村茶葉產業人均增收達到3000元。按照這種發展模式,卡子鎮先后組建了3個茶葉合作社,帶動建成了7個專業村,發展54戶茶葉產業大戶,全鎮茶園面積達到1.6萬畝。
“以前貧困戶搞產業很盲目,現在由合作社出面組織生產,技術、本金、銷路等問題完全交給合作社解決,種什么掙錢、怎樣種賺錢,由合作社按照市場規律運作。入社的形式也很靈活,有土地的帶著土地入社、有勞力的帶著勞力入社、有技術的可以成為技術工人。”白河縣扶貧局局長陳萬里說。
60歲的胡正全身體硬朗,被麻虎鎮駿鑫養羊專業合作社聘為產業工人,每月社里發給他2000塊錢的工資,再也不愁出去攬工找不著活兒了,日子也過得安穩了。全縣成立的96個專業合作社里,像胡正全一樣被返聘為產業工人的有3000余人,被返聘為職業農民的有5000余人,加上入社的會員,合作社每年可輻射帶動10000余人脫貧。
落實扶持,讓貧困戶有底氣
茅坪鎮桃園村凡文斌的養豬合作社現有會員92戶,其中80戶都是貧困戶。去年底,受市場影響,豬價跌至5.7元/斤,每斤比成本價低8角錢,錢沒賺到,一頭200斤的豬還要虧損160元。很多養豬戶都不想養了,縣扶貧局了解情況后,及時給予補貼,給每戶都補貼到保底價。政策的及時落實,讓何家華、聶彥文飼養的40頭豬分別獲純利15700元、15300元。
為切實讓扶貧產業活起來、貧困戶富起來,白河縣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貧困戶入社發展產業,可享受現金、種苗、物資、配套設施等補助,在兩年內產業發展低于成本價時,由扶貧局補助,幫助貧困戶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
——縣財政每年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2%安排扶貧專項資金,并確保每年增長不低于20%。全縣首期30個貧困村每村安排100萬元扶貧貼息貸款,用于合作社和入社會員發展產業,凡是干部幫扶產業大戶的社員,每戶享受5萬元貼息貸款。
——對入社特困移民搬遷對象,政府免費為他們提供50—60平方米的住房,鼓勵這類貧困戶加入蠶桑、養羊、養豬等合作社,讓這類戶脫離貧困。凡是依托合作社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業主,捆綁相關方面的項目資金,幫助他們解決困難。
同時,還鼓勵支持合作社與縣內木瓜、畜牧、黃姜等加工龍頭企業、商貿流通企業相互對接,相互利用產業資源,簽訂合作協議,實行“訂單”生產,建立合作基地,探索農產品“互聯網+”營銷模式,最大限度的維護入社群眾的利益。
白河縣分管精準扶貧工作的領導樂觀地道出了今后產業扶貧工作的思路和目標:“過去扶貧,我們把大量精力放在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改善上面,資金投入不少,效果往往并不理想。現在,我們轉變扶貧重點,把資金用在一個個實打實的項目上,力爭到2016年底,實現30個貧困村戶至少有1個致富項目、村有1個專業合作社、鎮有1個特色產業、縣有3個以上龍頭企業帶動的支柱產業,基本構建起覆蓋全縣的扶貧主導產業體系,實現貧困戶增收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