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郭家老院是一座土木建筑的“九合院”,建造于明末清初,至今仍有后人居住。其設計精巧、建筑考究、工藝精良令人嘆為觀止。雖經歷了400多年的風霜雪雨,但氣勢如舊。
九合院建房屋上百間
9月14日,沿著崎嶇的山路,記者探訪了旬陽郭家老院。
旬陽縣趙灣鎮中山村77歲的郭直道稱,祖輩傳下來的說法是,郭家老院建造于明末清初。在李自成襲河南時,河南省密縣的郭正元為躲避戰亂,從家鄉遷入陜西旬陽北區馬蹄溝腦居住。在當地娶妻生子名為郭世望,后有孫輩郭賢、重孫郭登貴、郭登寶、郭登財。郭登貴學藝風水業,常游歷旬河上游鎮安、柞水一帶看風水。年關回家途經趙家灣渡河,艄公搶其銀兩將其推入旬河淹死。郭登財早年病逝。只有郭登寶成家立業生子郭文基。
郭文基自幼聰慧,勤勉善學。長大后在熊耳溝馬家河,他用20兩銀子買下近20平方公里山地、林朳,將家搬到熊耳溝創業。起初建起五柱落地的土木結構瓦房三間,一直奮斗到40歲時,才經人介紹與熊耳溝劉家坪劉姓一大齡女子劉鳳結為夫妻,生有7子。
旬陽縣趙灣鎮村規所52歲的郭崇道稱,郭文基、劉鳳夫婦二人勤耕善行,興文化辦私塾,先后將7個姟子培養成人獲取功名。其中2人為貢爺,2人為生員,1人為武生,1人為講生,1人為領生。從此郭家家族興旺發達,興土朩為7個孩子各修一座緊八間房屋共70余間。家庭成員快速增加,原有房子不夠居住就又在與其上面3里處的地方建起一院子房屋,共建房子達70余間,修建娘娘廟一座,有房21間。
郭崇道稱,房屋建筑規格有緊八間,九合院,從而形成有郭家上下院之稱。在此期間又買田買地,分別在安康、白河等地購置土地。后來在清朝未年間又由整個家族集資修建較為宏大的郭家祠堂,祠堂內建房屋42間。郭家老院分為上下院,共建房屋160余間,祠堂的建成,標志郭家老院形成獨有建筑體系。
呼吁政府搶救老宅院
郭崇道介紹,郭文基身后有兒子7人,孫子17人、重孫56人、玄孫70余人。先后四代獲取學位達40人。解放初期就有20余人從事教育工作;整個家族人口高峰期達280余人,真正稱得上名門望族。
土地改革時期,郭家家族百分之六十被定為地主成分,大部分房產、土地分給貧苦百姓。郭家祠堂収為國有,祠堂成為熊耳鄉鄉公所。后郭家祠堂又成為趙灣初中、農中,郭家老院改為正興村。
后郭家院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房屋、門、囪、繪畫等原有建筑風貌被毀。郭家祠堂、娘娘廟也毀于一旦。所有的人文、物件、景觀無一幸免,郭家院也從此走向貧窮衰落的時代。
旬陽縣趙灣鎮黨委書記陳子勇介紹,90年代上級把過去熊耳溝腦4個村合并,名稱恢復到原有地域名,稱為郭家老村,又于第二次并村上級將原中山、郭家老院兩村合并,稱其為現在的中山村。合并后的中山村共有282戶,1200余人,擁有土地3006畝。目前主導產業以考煙為主,交通不便,經濟落后,群眾較為貧窮。
目前郭家老院保留下的建筑已為數不多。房屋歷史久遠,年久失修;保護搶救迫在眉睫,呼吁各級提出保護搶救方案。
建筑工藝仍有啟示作用
旬陽縣住建局局長牛全鴻表示,郭家老院雖然建造于明末清初,但其建筑設計和工藝水準,仍然是建筑行業的精品。雖然依山傍水而建,但采光、排水、給水、安保以及教育設施等配套,特別是用木竹當筋建筑起來的土木結構,400多年仍完好如初,對現代建筑有很多啟示作用。
他介紹,房屋建筑布局合理,精致巧妙。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形成了九合大院。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上下院坐落在山環水抱、茂林修竹之中,與周邊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形成了人類理想的聚居地。郭家老院在空間布局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處上構思巧妙,借自然山水融花房樓閣于一體,既有利于農業生產生活,又寄托著先人天人合一、耕讀傳家等美好愿望。郭家老院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
牛全鴻表示,郭家老院目前被住建部等列入中國傳統村落,根據上級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有關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該局制定了《旬陽縣傳統村落調查實施方案》,從各方面作了詳細安排部署,為普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本報記者陳思存毛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