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牟慶紅 文/ 張喬 圖/)《黃氏家規》有言:“勤與儉,治生之道也。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講的是做人要勤儉節約,兢兢業業,才能興旺發達。白河的黃氏是江西修水雙井鄉人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后裔。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雙井堂黃氏家族黃存仁攜家眷遷移,后來舉家定居在白河。
卡子鎮是白河縣的南大門,“上下”一體謂之“卡”,從名字就能得知這里是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寓意“祥和之地”。放眼望去,青石板的房屋,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春風拂面也有種清香與悠然?ㄗ渔偟狞S治貴作為黃氏第三十八世后裔,他帶我們來到黃氏大院三處宅子中的一處,映入眼簾的是鑲在大門兩邊墻上的青石浮雕,鼠、青蛙、葡萄、蓮葉雕刻得栩栩如生,后人將這些圖畫解讀為多子多福,廉潔奉獻。正門而入,一進三重門,為磚、木、石的結構,門樓用磚都已經五面磨平,木石雕刻精巧別致,柱子皆以石板墊起,天井均用長條青石鋪砌而成。黃治貴說,這里曾經是同盟會黃統的住處,黃氏的后裔每年的大年初二都要來這里“匯報聽訓”,總結前一年的成功與失敗。他邊說邊望著這座老宅,輕拂去臺階上的灰塵,從身邊拿起一本厚重的家訓集子,回憶道,父輩經常教導自己要恪盡職守,與鄰里友善相處,1989年外出打工,無論干什么職業,自己都會盡力做到最好。后來響應政府號召返鄉,擔任了村干部,為了把最新的理念和技術帶給鄉親們,便在卡子鎮倉房村流轉土地成立茶葉合作社,幫鄰里鄉親一起種茶育茶,共同走向富裕。黃治貴和我們打趣道:“我們黃氏一族,規矩都很嚴格,小的時候如果學習不好,那都是要挨訓的”。
就是這樣一種嚴格的文化約束力,讓黃氏人才輩出,正所謂,優秀的的文化塑造人,優良的傳統鼓舞人。目前,自《黃氏家規》漸漸家喻戶曉,縣政府在11個鎮確定11個村(社區),作為家規家風建設示范點,群眾挖掘適合自己的家風家規,政府統一制作標語、門牌的形式,號召廣大家庭懸掛優良家規家訓,作為行為準則,并將《黃氏家規》等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學習計劃,在全社會掀起樹立文明家風的熱潮。49歲的梅永芬,住在卡子鎮友愛村,三世同堂,在村里自己開了個小商店,兩層的溫馨小家和門面連在一起,幾口人搬著板凳在屋外曬太陽,與來往的的行人寒暄。梅大姐說:“友善誠信是經商的基本守則,從開業以來,本著這條理念經營,不做虧心買賣”。2016年5月,她從黃氏家訓中摘取了幾條符合自己家情況的“規矩”,由鎮政府統一裝裱掛在房里,并在大門上貼著“公開承諾牌”,那木刻的牌子上清晰地寫著:謙恭禮讓,言行舉止文明得體。梅大姐指著自己家的家訓,一字一句地向我們解釋,那種自豪的神情,是那么似曾相識。
記者來到白河縣橋兒溝,順著青石階梯往下走,三五成群的中學生駐足在一塊標語墻前,走進一看,原是精神文明先進個人展示欄,再向前幾步,就是黃氏家訓標語墻。里面一位帶隊的老師告訴記者,這里都是初一的孩子,每周學校會組織兩到三次類似的活動,用來開展精神文明教育。有個小臉紅撲撲的男孩跑到記者旁邊說:“黃氏家訓我們都知道,班會上老師教過,我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報效祖國”,然后指著文明個人展示欄,大聲朝我喊道:“姐姐,這個人我認識,我要向他學習”。
目送著這群還掛著稚氣的孩子漸行漸遠,繼續在這片充滿愛的土地尋根。橋兒溝的石頭路很長,窄窄的,很蜿蜒,孩子們嬉戲,大人們相邀,少了浮躁和市井的爭吵,就像是一種習慣,孩子摔倒了,路過的行人會去扶一把,老人們下樓梯不方便,會有人愿意當他們的手杖,也許,這正是我們所尋找的“根文化”。
就在這條路的轉角,遇到了一對老夫妻,丈夫病了坐在輪椅上說不了話,妻子蹲在身邊幫忙搓手。在談笑間得知,大嬸58歲,大叔已經65歲了,因2006年一場病,妻子就開始了照顧無法自理的丈夫的生活,一照顧就是十一年!饵S氏家規》20條里就有“姻者,族之親;里者,族之鄰。遠則情義相關,近則出門相見。宇宙茫茫,幸而聚集,亦是良緣”的說法,講得便是“善良與珍惜”,這是家規,也是口口相傳的“老規矩”,珍惜所擁有的的,也是德。
與白河的“相處”雖然只是短短幾天,但都會被他的淳樸溫潤和德行所打動。據了解,黃氏家族于1882年(光緒八年)對家規進行修訂,以“豫蒙養”、“崇勤儉”、“務職業”等為主要內容,形成了《黃氏家規》20條。2009年,黃氏后人對家規再次進行修訂,在家規20條的基礎上,新增“戒忤逆”、“戒欺弱”、“戒斗毆”等《家戒》10條。至此,黃氏家族已經形成了家規、家戒互為一體的教育體系。
記者手記:
文化,之所以令人陶醉,是因為其歷史底蘊、道德根基。“修身立德,風正行遠”的家規家風,能消弭人們心中的浮躁與戾氣,讓社會處處“謙恭禮讓,和睦鄰里”。
中國乃禮儀之邦,亦有克己復禮的歷史淵源。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了新的理念與思潮的同時,也帶來了“投機取巧、追名逐利”等思想,如今對于文化取舍的茫然,是這一代人的茫然,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的茫然。百家爭鳴的古時文化大繁榮景象日漸蕭條,人們對于精神的需求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在很多年輕人的腦海里,傳統文化就是文化全盤復古,就是“三寸金蓮”,就是“官本位”,所以干脆就抵制,把自己培養成為資本主義追求者,然而卻沒有資本主義淘金人的毅力與勇氣,“半吊子人”頻繁出現,“自制能力”弱,華而不實的享樂主義在不斷蔓延。泱泱大國,有自己的精神核心,有自己屹立于世界的獨特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東西太多。
文化反思,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組織的事情,這是一個民族的事情。自尊自愛自強自立才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就算是百舸爭流,這也是勝利的不二法門。家訓家規,是自制,也是他制,是僅次于強制力保障實施的道德約束、行為準則,“戒忤逆、戒凌長、戒欺弱、戒淫亂、戒非為”,這是黃氏《家戒》里的幾條,馬克思曾說過:“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本質”,而社會和諧在于百姓有信仰、有自律、有文化,有合理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所以,無規矩不成方圓,有規矩才能培養百姓的能力,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