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滿希望的田野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王文藝)黨的十九大開幕當天,漢陰縣雙乳鎮鎮長荊哲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報告。昂首邁進新時代,他感到驕傲自豪,同時也看到了當地發展的差距。“踏上新征程,我們山區更應實現跨越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不止一次提到 ‘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它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這給我們吃了定心丸、打了強心劑。” 連日來,荊哲到村組宣講十九大精神,大家熱議的焦點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干部群眾熱切期待新時代新生活,感到陽光灑滿了希望的田野。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在基層破題?荊哲認為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十九大報告的這些論述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金鑰匙。他說:“雙乳鎮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靠人均幾分地,農民富裕起來很困難。必須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把土地、人力、林權等資源資產集中起來,發展高附加值、規;默F代農業,壯大集體經濟。”
目前,該鎮各村黨支部已牽頭成立了甜桿、食用菌、絞股藍等專業合作社,組織貧困戶流轉土地,為集體經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江河村由支部牽頭,成立了甜桿種植合作社、絞股藍種植合作社、核桃產業合作社,合作社將扶貧資金集中使用、集中管理,吸納164戶貧困戶入社,流轉土地2400畝,合作社與貧困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入股分紅和長期務工協議。去年以來,該村發展核桃產業2000畝,種植絞股藍、甜桿400畝,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貧困戶土地流轉收益30萬元,勞務收益40萬元,分紅8萬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4750元。下一步,荊哲打算進一步推動雙乳村、江河村的試點示范,按照“三變改革”的要求,完善村社一體的合作社,激活集體經濟這一池春水。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風尚,集體經濟壯大了,可以通過利益導向為新民風建設提供保障。”在荊哲看來,要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新民風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該鎮將進一步完善黨委、人大、政府三線聯系群眾的大格局,推進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通過“一約四會”聚集社會賢達的力量,引領廣大群眾以新的精神面貌走向新的時代。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荊哲對十九大報告的這一表述也深有體會。人手少而工作面寬,一個村干部面對上千群眾,鎮上包村駐村干部面對的群眾還要成倍增加,如何更加有效的服務群眾?荊哲認為,基層政府必須改變傳統的工作模式,要用互聯網+政務,減少層級、提高效率,發揮出每一個干部的能動性。目前,該鎮積極運用政務手機APP,一般干部也成為了管理員,工作流程得以簡化,數據隨時上傳,匯總分析更加方便。“下一步,要強化新技術的應用,既提高效率也保證廉潔,打造一支廉潔高效的為民服務隊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落地。” 荊哲滿懷信心地說。
點燃鄉村發展新引擎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孟少猛 張秋林)“鄉村振興戰略讓以發展生態旅游為主的中壩村,有了新的發展動力,也讓鄉親們在新時代有了更多新期望。”石泉縣后柳鎮中壩村黨支部書記陳厚紅說,“學習十九大報告后,村上黨員個個激情滿懷、信心十足。接下來,我們打算按照‘一區三園’總體布局,盤活群眾閑置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秦巴農耕文化作坊小鎮,推動中壩發展,促進村民增收。”
提到中壩村,人們第一印象便是4A級景區中壩大峽谷。然而就在今年國慶節期間,中壩村誕生了又一重磅級景區——中壩作坊小鎮。小鎮通過特色美食、手工藝品、傳統制作、民俗等,將陜南農耕文化、作坊文化、楹聯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中壩作坊小鎮已然成為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旅游集聚區。
鄉村振興戰略讓中壩村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該村將脫貧攻堅、旅游產業發展與作坊小鎮經營理念相結合,保障貧困群眾致富有路、就業有崗、安居有業。引導搬遷群眾帶資入社100萬元,每年由合作社向入股社員分紅,通過這種方式解決發展資金短缺問題。
“借助銀行融資2000萬元、政府捆綁項目投入4000萬元,用于中壩作坊小鎮整體開發建設,實現協作共贏、共同發展,完全建成后將為搬遷群眾和貧困戶就近提供創業就業崗位400余個。”陳厚紅說。
“全靠黨的政策好,政府規劃得好,我的農家樂一年能掙10多萬元。”在作坊小鎮開辦農家樂的村民鄭生斌,談起未來的發展,信心滿滿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聽了以后非常振奮,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壩村的發展會越來越好,鄉親們的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據悉,中壩村還將按照“中壩建景區、周邊建園區、產業供作坊”的思路,通過吸收返鄉能人創業、挖掘秦巴農耕文化、閑置資源入股、集體經濟注資、群眾帶資入企、訂單農業生產等多種模式,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