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漁
——我市漁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紀略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樂)安康的水資源豐富,漁業發展前景廣闊。近年來,漁業占全市大農業的比重越來越大,在市政府于2017年7月印發的《安康市涉水產業發展行動計劃項目表(2017-2020年)》中,涉及生態漁業的有29項,其分量可見一斑。漁業作為全市五大主導農業產業之一,又是農業“百億增收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給力脫貧攻堅?經過幾年探索,全市走出了一條“水養人、人養水”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養蝦有“稻”,扶貧有方
“在每畝稻田投放1萬只蝦苗,到了收獲季,每畝既可捕撈150至300公斤的小龍蝦,又能收獲400至600公斤的有機水稻。這不僅減少了病蟲害,還節約了農藥開支,今年每畝地的純收入超過了8000元,這種模式真是太好了!”去年秋收時,漢陰縣澗池鎮中營村八組的徐遠大、唐玉芳夫婦曾激動地說。
2017年3月,漢陰縣通過政策引導、試點推廣,在澗池鎮中營村探索試點“稻蝦共作”模式。徐遠大認為這個項目前景不錯,夫婦二人隨即拿出2畝水田參與試點,沒想到當年就產生了不錯的效益。嘗到甜頭后,他倆還計劃今年一開春流轉更多的土地,將種植面積擴大到幾十畝,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
徐遠大告訴筆者“稻蝦共作”養殖模式的好處在于,夏季,處于生長期的水稻十分茂盛,稻子底部的陰涼地可以為小龍蝦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秋季,水稻收獲后,稻草漚水又能吸引蚯蚓,這又為小龍蝦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食料;冬季,稻田不僅為龍蝦提供適宜的過冬場所,還可以讓其自然繁殖。
實際上,該縣探索稻田種養的步子很早就已邁出。早在1987年,全省稻田養魚現場會就在漢陰縣召開,經過30年的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技術逐漸成熟,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兩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民增收。經過試點,漢陰群眾切實看到了“稻蝦共作”高產、高效、生態的優勢,積極性也大幅高漲。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戶的家庭收入,還有力促進了特色產業發展。下一步,該縣還將把“稻蝦共作、稻魚種養、稻鱉混養”等模式在全縣有條件的貧困戶和養殖合作社中全面推廣,讓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三變”有招,增收有道
位于秦頭楚尾的白河縣,山大溝深,資源貧乏,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漁業資源、土地資源以及貧困勞動力資源,以水產養殖為突破口,依托農村“三變”改革發展生態養殖,不少貧困戶因此實現了脫貧致富。
該縣西營鎮土泉漁業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依靠該模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領頭羊”。“我是一個殘疾人,這么多年外出打工沒人要,想自己做點事又沒有錢,窮了半輩子,F在好了,我成了‘股民’,今后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拿著該園區兌現的3200元現金,殘疾貧困戶陳新位感慨道。
2015年,該農業園區流轉整合土地200余畝,創辦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貧困群眾用自己的土地、林地和其他用地、資產入股成為‘股東’,通過全面優化當地資源,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加強協會機構建設,按市場經濟運行原則安全生產,同時加強質量監管。2017年,該園區與60戶貧困戶簽訂漁業產業脫貧幫扶協議,為貧困戶發放種養殖種苗,并提供飼料,同時訂單回收,加上入股分紅、園區務工,去年,這些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7年11月26日,該園區召開貧困戶分紅、務工工資兌現會,現場兌現分紅、務工資金46萬余元。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西營鎮土泉漁業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了集體自然資源、農村資源向資產的轉變。通過引導和組織農民自愿以資源股、資金股、勞力股、技術股等生產要素參與現代園區建設,形成了“保底收益+股份收益”的利益分配模式。
黨建有章,脫貧有望
在旬陽縣呂河鎮秦家塔村,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漁船來回穿梭,數十張漁網浮標露出水面,幾十個工人正在忙著開船、拉網、趕魚、裝車。
作為秦家塔村的第一書記,薛亞利一到村就看上了這里的水,想要在水產業上“做文章”。 2016年3月16日,旬陽縣桂花香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按照每股1000元標準,發動村民以每戶1至3股的方式參股,F已有社員220戶,原始股金36萬元,其中貧困戶101戶,包聯單位(該縣雙創辦)從辦公經費中拿出10萬元購買魚苗和設備,為30戶拿不出錢的特困戶入干股,讓他們一分錢不掏就成了“股東”。2016年4月15日,投資60萬元的5萬尾魚苗全面投放。2017年4月24日,合作社第一次賣魚20噸,收入15萬元,每股分紅300元。2017年8月12日,合作社第二次賣魚40噸,收入30萬元,每股分紅700元。
“養魚合作社的分紅我已經拿到手了,聽說村上還要辦粉條加工廠和養豬合作社,我到時候再種4畝紅苕,農閑時去他那打工,每天還能賺個七八十塊。”第一個拿到干股分紅的貧困戶來顯平在電話里為女兒報喜,“我們村的漁業做的可大哩,聽說廣州和香港人民都吃上我們村里的魚了!”村支部書記黃振寬也很激動:“我們不僅要完成今年的脫貧任務,還要發揮好生態資源優勢,打造集垂釣、休閑為一體的美麗鄉村,帶動全村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支撐該產業穩健發展的秘訣是依托“黨支部+X+貧困戶”的模式,通過黨建引領,增強幫扶干部和貧困戶的凝聚力與向心力。X指的是龍頭企業、園區、專業農業合作社、致富能人,由該村黨支部統籌村兩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干部4支力量,共同推進脫貧攻堅。同時不斷探索擴大“X”的范圍,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讓貧困戶在基層黨組織和市場主體的引領下穩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