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珍)眼前這家樸實簡單的面館營業已近半年了,幾十平米的店面剛好擺下5張條桌,店內收拾得整齊有序,絲毫沒有因空間狹小而顯局促。雖只賣單一的面食,但小店依然很受歡迎,一到飯點就坐滿了人,有時甚至還要排隊等。
店主是石泉縣熨斗鎮高興村四組一對75后夫妻。丈夫羅德徐主廚,妻子張守芬打雜,夫婦倆勤快熱情,把面館經營得人氣興旺。來這里吃面的大多是當地人,多是固定的回頭客,“他們的面分量足味道也不錯,主要是衛生,吃著放心也不貴。”聽著正在吃面的客人如此肯定的夸獎,羅德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說,自開業以來,基本都是每天營業,平均一天有400多元的收入,逢場生意好的話一天能賣600多塊錢。
因為這家面館,羅德徐結束了出門打零工四處找活干的奔波,妻子張守芬一邊照顧上學的孩子一邊給丈夫幫點忙,一家人的生活得以互相照顧,日子過得充實有盼頭,今年也能順利地脫貧了。
羅德徐是麥坪村人,上門到張守芬家。住房不安全、交通條件落后、無穩定收入、70歲的母親患有慢性病需要常年服藥,種種因素讓這個六口之家一度陷入貧困。開面館之前,羅德徐靠出門當煤礦工人、做小工承擔著家里的經濟重擔,一天90元的工資,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2017年年初,他們的幫扶干部戴新成,也就是原廣播電視臺副臺長幫他想了另一條出路:回家學廚開店。羅德徐想著出門打工錢少又不穩定,不僅耗精力,也顧及不到家人,便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答應了這個主意。
“第二天他們就打電話來說找到學廚的地方了,讓我直接去。到縣上了戴臺長說租房子要花錢硬是攔著我不讓找房子,在他們縣廣播電視臺找了間空房子讓我暫時住下,連生活用品都給我買好了。”提起開店的初衷,夫婦二人忍不住連聲說著“感謝他們”。就這樣,羅德徐在縣城一家館子里跟著師父前后學了40多天,自費3000元,學了這一手藝。
回來后,在干部們的幫助下,羅德徐順利辦下了5萬元的扶貧貸款,花了近4萬元,把店開起來了,取名為“惠君”。張守芬解釋說:“店名是我們自己取的,惠是實惠的意思,君有你的意思,政府幫助我們這么多,我們也希望能把實惠帶給更多人。另外,教做面條的師父名字中有一個君字,取名惠君也是為了感謝師父。”
平時夫婦二人都是天不亮起床,張守芬送孩子上學,羅德徐準備一天的面團和配料,孩子們放學回來做完作業也幫著搭手,直到天黑關門回家。一家人在這個小小的面館里每天循環著這樣簡單規律的生活,相互照應,滿足而幸福。
由打工仔變身面館店主,雖處于轉行的初期,但因為夫婦倆的齊心努力,一切也都順利并趨于穩定。期間,高興村駐村工作隊也前后多次來店里詢問情況,幫他們解決難題。
2017年12月23日,羅德徐一家又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日子,這天,他們搬進了屬于自己的新房,從以前交通不便的土房子,住進了村上統一修建的安置房,享受了人均2.5萬元的移民搬遷補助。“很感謝工作隊和政府對我們的幫助,尤其是戴叔叔,這些感恩感動說不出來只能放在心里,我們會繼續努力把這個面館經營好,早點把貸款還了,把日子過好。”夫婦倆誠摯地說道。
熱氣騰騰的煙霧中,兩人忙碌的身影也映照著生活的熱氣騰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