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工業 補齊短板
——安康“三連優”的好成績從哪里來?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來慶琳 實習記者 羅偉) 自2015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安康首次進入全省“優秀”行列,實現歷史突破,到連續3年在三秦大地追趕超越的新征程展示新成果,這是安康發展蹄疾步穩勇力前行的結果。“三連優”的好成績從哪里來?堅持數年調結構補短板強工業,為久久為功的安康寫下精彩注腳。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緊圍繞“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目標,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發展為要、生態立市、開放興市、產業強市”實施路徑,千方百計補短板、穩增長、擴投資、促發展,使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建設有了更明確的路徑。
產業興則城市興,工業強則安康強。在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總基調下,安康以生態友好型產業為支撐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產業發展向技術鏈和價值鏈高端不斷攀升中,安康在追求高速度的同時,也堅定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385.46億元,增長22.6%,實現工業增加值420.49億元,增長15.8%,增速繼續穩居全省第一。
工業的強化和加速發展,是安康經濟社會發展一個極其重要的增長點,是“三連優”一個極其關鍵的戰略要素。
特色產業打造安康經濟“升級版”
曾經有一種觀點,認為安康既然列為生態功能區域,就不能再搞任何工業。還有人認為安康沒有條件,搞不了工業。在取得“三連優”的今天,這些短淺認識早已歸于笑談。越來越多的安康人認識到,安康發展經濟,二產跟不上,一產就做不大,三產就更無活力。從總的結構看,安康經濟基礎歷史以來就十分薄弱,弱就弱在工業發展不足上。工業化是安康經濟社會發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發展工業是我市產業強市首要任務,更是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實現追趕超越目標重要支撐。這些認知,十分有利于安康的調結構,補短板。
幾年來,全市牢牢把握國家層面對安康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戰略定位,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裝備制造、富硒食品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發展,著力構建以生態友好型產業為支撐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打造安康經濟“升級版”。
三年來,全市工業產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5年的12.7 :53.4 :33.9調整到2017年的10.7 :54.3 :34.9,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化率由2015年的41%提高到2017年的42.5%,3年提高1.5個百分點,年均凈增0.5個百分點,工業化率超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全市六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156.15億元,較2016年增長22%,而以富硒食品、裝備制造為主的特色產業更是快速增長,成為安康工業新支柱。
富硒食品產業發展上,我市緊盯打造生態友好型首位產業目標,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富硒食品,累計開發富硒茶、富硒魔芋、富硒礦泉水、富硒糧油等富硒產品70多個品系,形成以方便食品制造、精制茶加工、屠宰及肉類加工等11個門類為主的產業體系,成為安康最為靚麗的地域名片。至2017年底,全市有富硒食品規上企業193戶,實現產值396.73億元,增長28%,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28.6%。
包裝飲用水產業發展迅猛,規模持續擴大,增長速度快步提升。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包裝飲用水企業22戶,其中瓶裝水加工企業11戶;擁有天然礦泉水采礦權企業2戶,礦泉水探礦權企業4戶;還有8個包裝飲用水項目正在籌劃建設中。培育包裝飲用水規上企業10戶,2017年完成產值26.4億元,同比增長53.5%,近年連年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長。
在裝備制造產業方面,通過加大招商、改制重組、配套協作、技術改造等方式,引進落地一批裝備制造項目,發展壯大本地一批制造企業,產業規模由小到大,形成以專用車和船舶等交通運輸裝備、通用機電為主體的產業門類。至2017年,全市裝備制造業有規上企業64戶,共實現產值135.08億元,增長27.6%。隨著省上支持安康建設高端汽車零部件配套基地的實施,我市有望成為全省汽車產業發展布局中的重要一極。
富硒食品、裝備制造業強力引領的同時,新型材料、清潔能源、安康絲綢、生物醫藥產業也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新型材料實現產值496.85億元,增長19.7%;清潔能源實現47.54億元,增長16.8%;安康絲綢17.26億元,增長11.7%;生物醫藥62.7億元,增長3.8%。
集中區領跑工業“加速度”
在安康這樣一個生態功能區發展工業,必須有一點大智慧、必須有一系列超常手段。市委、市政府摒棄那種四處開花零敲碎打的作坊式發展,把生態保護與工業發展兩個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打出一記又一記組合拳。
其一便是工業集中區。這是安康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聚集的平臺、項目建設的載體,也是推動安康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引擎和增長極。圍繞將工業集中區打造成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循環發展主體區、招商引資承載區目標,我市堅持規劃引領、基礎先行、產業支撐、創新驅動,突出重規劃、廣招商、育產業、優環境、打基礎、強配套等重點,通過加大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升級,不斷將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并舉發展。
目前全市共有省級重點建設工業集中區19個(含5個飛地經濟園區),7個開發區(工業集中區)入選《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8年版),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6個,占全省省級開發區的15%。全市縣域工業集中區總規劃面積達120.51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規劃面積71.25平方公里,在建面積28.9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34.37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安康國家高新區為頭雁、旬陽省級高新區及多個省級縣域工業園區梯隊發展的“雁陣”體系。
工業集中區成為安康工業最亮點。2017年全市工業集中區實現工業總產值952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71%。新建標準化廠房42萬平方米,累計建成176.53萬平方米,是歷年來新建標準化廠房最多一年。新增投資千萬元以上入園企業83戶,累計入園企業1598戶,實現營業收入1011.5億元,同比增長18.9%,實繳稅金35.5億元,同比增長14.1%,吸納就業8.7萬人,共支付從業人員勞動報酬22.7億元。
這些措施促進了產業布局的不斷優化。各縣區結合區位特點、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及發展規劃明確的全市產業空間布局和發展方向,努力形成區域分工明確、空間布局合理的市域產業布局。安康高新區及“飛地經濟”園區重點發展新型材料、富硒生物、先進制造、現代物流、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綠色能源等產業集群,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旬陽高新區重點發展生物制品、新型材料、先進制造三大主導產業,構建三大百億產業集群。各縣區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一業為主、多業并存”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通過持續加大工業集中區水、電、路、氣、訊、暖、消防、綠化、防洪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配套生活設施和其他公用設施建設,集中區的生產性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為加大資金爭取支持和整合、創新投融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提供優越的條件。所有這些,使安康工業強基礎、增后勁、快增長成為寫在大地上的新地標。
提質增效力推實體經濟破難奮進
安康的工業發展,說到底是集中力量推動工業企業的發展。安康這些年工業的追趕超越,拼的是效益,拼的是政策環境、服務環境、金融環境,拼的是營商環境。
狠抓工業項目重點。把發展實體經濟放在突出位置,強化幫扶幫辦,把握平衡點,破解困難點,狠抓增長點,這是我市工業經濟保持運行穩中向好,工業經濟轉型加速,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不斷發展壯大的“秘訣”所在。幾年來,我市先后出臺《關于推動非公有制經濟追趕超越發展的意見》和《關于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相繼印發《落實工業穩增長促投資十七條措施實施意見》和《破解民營經濟活力不強工作方案》,設立50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組建循環經濟科技投資基金,設立民營經濟發展資金,全力助推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按照“五個一批”發展思路,放寬領域、推進創業、擴大招商、加強配套、強化服務,引導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進城務工人員、外出返鄉人員自主創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組織實施中小企業成長梯隊培育計劃,助推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發展壯大,開展六大專項服務活動,93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三星企業”,92戶企業培育成規上工業企業,改造提升老企業。
不斷強化協調服務。建立包聯制度,2017年全面啟動“雙百”工程,實行工信系統百名干部幫扶百戶企業,一對一解決企業發展難題。拓寬融資渠道,促使3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34家企業在“新四板”掛牌,幫助企業融資20余億元。加快轉型升級,新認定為省級轉型升級示范企業14家、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10家。減輕企業負擔,開展政策培訓、負擔調查、收費檢查,全面落實企業減負政策。
全力推進創新發展。完善創新體系,華銀科技、普瑞達電梯、鎮坪飲源生態等專家工作站成立,新認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戶、“專精特新”企業33戶、質量控制實驗室1戶、質量標桿企業1戶。促進開放發展,組織企業赴常州、北京等地開展招商推介活動,幫助富硒食品、包裝飲用水等重點產業開拓國內市場。
積極營造發展氛圍。成立促進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企業減負聯席會議制度。強化政策宣傳方式和力度,并不斷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嚴查“四亂”問題,依法保障了廣大企業合法權益。
在各項政策綜合發力下,我市新增市場主體2.55萬戶,同比增長20.5%。規上工業完成總產值1385.46億元,同比增長22.6%。民間投資完成514.15億元,增長23.8%,較2016年提高5.9個百分點。2017年全市完成非公經濟增加值566.4億元,占GDP的比重達58.1%,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并連續4年位居全省各市區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