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來慶琳)冰河解封,大地開化;貞鴷r代的召喚,寄托著人民的期盼,40年前,改革開放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勢,讓積蓄在秦巴一隅陜南安康的變革力量噴涌而出。
從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規;I生產;從封閉分割的地區市場,到開放競爭的統一市場;從壟斷經營到放寬準入、引入市場競爭,40年來,撲面而來的改革春風,凝聚起安康人最廣泛的共識,帶動安康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各生產要素進發活力。
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開括創新,迎難而上,不斷將改革進行到底。歷經40年發展,安康經濟實現了由相對滯后到綠色崛起的歷史蛻變,走出了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目標越來越近。
綠色發展一脈相承加力駛入快車道
從發展滯后,到經濟增速后來居上,穩定保持2位數增長。穿越40年,安康經濟正加快駛入綠色發展快車道。
40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新進程,安康也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改革開放的破冰之旅。
從農村破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普遍實行,安康廣大農民積蓄已久的生產能量極大得以激發,農村改革發展迎來了曙光。從狠抓糧食生產,到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同時探索調整所有制結構、改革單一計劃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國企改革,穩步發展中小企業,外向型經濟在安康逐步拉開序幕。
自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安康隨即進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期,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同時,通過體制創新、市場引導和科技進步,逐步形成區域特色工業開發格局。
進入新世紀,安康搶抓加入世貿組織、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我省陜南突破發展等重要戰略機遇,以綠色產業建設為重點,突破發展掣肘,全面完成國企改革,加速發展非公經濟,逐步改善投資軟硬環境,開放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克難攻堅、創新發展成為安康改革開放主基調。我市把握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獨特市情,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生態經濟作為“兩山”之間架起的橋梁,迅即步入“追趕超越、綠色崛起”新階段,釋放出無窮活力。
縱觀40年改革開放,安康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據統計部門相關信息,改革開放初期,全市經濟總量不足5億元;到1986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0.43億元,破10億元大關;到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首破百億元大關,達105.03億元;2003年后,全市經濟總量快速擴張;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已達974.66億元,是1978年的197倍。預計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將破千億大關。
經濟增速實現歷史性改變。40年來,仔細梳理安康經濟發展脈絡,盡管經濟總量相對不高,但是經濟增速呈前低后高總體態勢,并后來居上。歷史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前20年,安康經濟增速遠低于全省水平,基本呈個位數增長。從“十一五”時期,安康經濟持續發力,增速穩定保持2位數增長,從2009年起超越全省平均水平。近10年,全市GDP年均增長1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
在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不斷壯大、快速增長的前提下,安康人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95元上升到1993年的1264元后,2005年達到5191元,2009年超過萬元大關,達到10341元,到2017年迅速攀升至36662元,是1978年的188倍,年均增長8.5%。
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地方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財力支撐。1978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僅有0.32億元;1989年跨上億元臺階,達到1.06億元;2004年跨10億元臺階,達10.1億元;2012年再跨50億元大關,達到51.8億元;2017年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85.04億元,比1978年增長265倍,年均增長15.4%。
改革開放40年來,和全國一樣,安康通過推動改革不斷向深水區挺進,勇于向“硬骨頭”開刀,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用破題攻堅,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協同推進,城鄉因環境而美、群眾因生態而富,承接著改革的紅利也不斷顯現。
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等各領域,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40年來,安康干成了一批強基礎利長遠的好事,辦成一批多年想辦而沒有條件辦成的大事,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封閉保守到全面開放、從貧窮落后到邁向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催生發展新動能
40年來,安康推進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最大的成效,就是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支撐。
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黨和國家引領新常態的重大戰略舉措,更是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克難、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長久實踐課題。
40年來,安康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自始至終將改革發展的動力源泉著力放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上。作為一個長期的農業大市,作為40年來經濟發展的內涵、動力、格局正在嬗變過程的西部貧困地區,惟有于此才能抓住安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從單純的糧食生產為解決溫飽,到發展多種經營搞活市場流通;從農林牧漁業的生態發展,到特色產業的異軍崛起;從工業化發展初期,到工業化中期初級階段。每一次的轉變背后,都是我們堅持因地制宜,不斷加快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不懈努力的結果。
歷經40年發展,全市三次產業比重由1978年的57.0:23.6:19.4調整到2017年的10.7:54.3:34.9,產業結構完成從“一、二、三”到“二、三、一”的歷史轉變,一產比重逐年下降,二、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同時,以園區承載集約發展為支撐、以規模特色效益農業為基礎、以綠色循環新型工業為主導、以生態休閑旅游為特色的綠色產業體系逐步發展壯大,全市經濟結構趨于優化。
從歷年生產總值構成看,全市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有五個轉變節點,其中1978年三次產業結構為“一、二、三”格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極大釋放了農業生產力,一產直到90年代初一直領先;198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一、三、二”格局,三產比重迅速上升;1998年調整為“三、一、二”格局,三產比重超一產;2003年調整為“三、二、一”格局,二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轉變;2010年調整為20.5:40.0:39.5,為“二、三、一”格局,二產占比躍居首位,在GDP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40年來,全市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為目標,大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不斷提升蠶桑、藥材、蔬菜等傳統產業,做強茶葉、魔芋、糧油、漁業等特色產業,推動了全市農業規;N養、標準化生產、品牌化打造,促進了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實現了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的深刻轉變。
工業發展上,40年來全市工業經濟由注重增加企業數量,轉變為注重企業效益質量,并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新型工業,初步形成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紡織絲綢為主的綠色主導工業。重點推進全國富硒食品產業基地和“中國硒谷”地域品牌建設,構建了具有安康特色的綠色工業體系,實現了基礎工業向綠色工業質的嬗變。
服務業發展上,改革開放初期,第三產業僅有金融服務、交通運輸和商業服務行業,群眾生活還停留在“吃飽穿暖”上。40年來,隨著教育文化、生態旅游、醫療衛生、現代物流、電子商務、信息技術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風生水起,在廣大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愈發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發生深刻轉變的同時,探尋生產方式集聚發展也成為40年來安康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突出亮點。按照經濟增長規律和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要求,安康依托生態優勢,探索“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新發展模式,將園區作為創新發展載體和產業聚集平臺,加快構建以“三區兩園兩帶”為引領的園區經濟體系,全力促進全市經濟由分散式發展向園區集聚發展的轉變。
集聚發展模式,不僅讓安康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一直領跑全市,成為秦巴山區轉型發展“標桿”,通過工業園區集聚發展,也推動了全市工業企業初級產品加工向精深加工、產業鏈中高端延伸,形成工業集中區“雁陣”體系。同時,以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按照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循環化要求,各類農業園區成為產業融合發展“第一車間”。
安康經濟高質量發展進入上行曲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康堅持民生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綠色崛起發展定位,全力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高質量發展正成為安康經濟的核心要義。
40年經濟社會發展,安康從“木頭經濟”、“石頭經濟”的發展僵局中逐步淡出,并自覺讓位于生態經濟,這也正是源于安康的決策者們對改革開放40年來市情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
安康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不足仍然是最大實際,加快發展仍然是最緊迫的任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和基礎。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發展老路,近年來安康確立了走民生為本的循環發展之路,尤其在市第四次黨代會上提出努力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成為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總遵循。
面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總基調下,安康又如何跑出經濟發展“加速度”?
為此,安康把循環產業體系作為綠色發展的命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綜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促進經濟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同步發展,推進了富硒產業、生態旅游、涉水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躍上新臺階。
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974.66億元,增長10.5%,增速高于全省2.3個百分點,居各市區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62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529.69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340.34億元,增長7.7%。人均生產總值達36662元。
當年安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領跑全省,其中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及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等六項關鍵性指標居全省第一。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路上,安康速度正跑出新陣容。
這些顯著成效的取得,正是我們堅定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多年努力,形成以生態友好型產業為主體的綠色循環產業體系,生態友好型產業占GDP比重達65%,富硒產業連年保持30%以上超高速增長,成生態友好型產業首位產業和支撐貧困群體脫貧致富主導產業。包裝飲用水產業井噴增長,近兩年平均增速超過40%。由此可見,安康經濟高速增長是產業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升的結果。
今年7月,在全省2017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和脫貧攻堅工作成效考核中,安康喜獲“雙優秀”,向黨的生日獻上了一份特殊禮物,也為安康人民團結奮斗、爭先進位的宏圖大卷標注了一個沉甸甸的感嘆號!
“雙優”來之不易,這是進入新時代,安康在全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連續兩年獲評優秀之后的新跨越和新突破,是滿溢著安康人民辛勞汗水的磅礴之作,是安康追趕超越路上的里程碑,更是安康改革開放40年集大成之生動背書。
改革開放改變了一座城,也改變著這個國家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命運。40年的改革開放,也讓安康深刻體會到,只有高質量才有高速度,進而在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間搭建好橋梁,在高速度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間尋找到契合發力點。
今年我市將正式進入GDP“千億俱樂部”,經濟發展將從“鋪攤子”轉向“上臺階”、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這是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必須跨越的關口。8月23日,立心同志發表《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文,并指出:面對這一關鍵性轉折,一方面要依賴高質量、高效率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推動富硒產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發展躍上新臺階,促進裝備制造等綠色工業提質擴能增效,助推新興產業規;l展。
另一方面,要以打造“品質安康”為突破口,以優化營商環境為著力點,以加快創新驅動為主抓手,通過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全市經濟在不斷提高質量中實現規模擴張,在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中實現宏圖偉業。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安康必須站穩的立足點,也是安康需要聚焦的發力點。站在改革開放40年新的起點,安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的目標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