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靜文
46歲的郝海霞是漢陰縣城關鎮南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管理著社區2879戶7225名群眾。她做過的好事無法用數據來統計,如果一定要用數量詞來衡量,那就只有一個詞——不勝枚舉。2023年,郝海霞被評為五星級志愿者,多次獲得省市縣“優秀志愿者”“最佳志愿者”“最美志愿者”稱號。
“我真的沒有做過什么值得一提的好事,這些就是我的工作。”郝海霞認真地說。
“因為她幾乎每天都在幫助別人,她已經不覺得她做的那些事都是好事。”坐在她對面的同事李冰插了一嘴。
68歲的陳振友終生未婚,是一個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無法定贍養人的“三無老人”,居住在南街社區。郝海霞主動承擔起了他的監護人職責,按照要求,她需要每月去看望老人一次,但郝海霞卻至少每周去一次。“人人都是要老的,有個人去看看,孤獨感就會淡一點,更何況他還是一個視力殘疾的老人。”
2023年9月的一天,因為眼睛不好,看不清地面,陳振友上廁所時摔斷了腿骨。老人沒有手機,在地上躺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知道。郝海霞下班后去看老人,敲門沒人來開,以為他沒在家,正要轉身離開,隱約聽到屋里有人在哼叫。郝海霞覺得不對勁,叫來開鎖匠把門打開,才發現陳振友半躺在廁所門口,郝海霞趕緊把他送進醫院。陳振友住院期間,郝海霞頓頓給他送飯,如果自己不得空,就叮囑同事一定要把飯送到。老人出院后,郝海霞為老人找了一部舊手機,并教會他使用,沒有話費了就自己為他交話費。
郝海霞給了許多無依無靠的老人以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每一位孤獨無依的老人身邊都有一個共同的“女兒”——郝海霞。
從孤寡老人到留守兒童,郝海霞是既當“女兒”又當“媽媽”。
重殘兒童劉道林常年靠坐座椅賴以生存,家境貧寒,父母不在家,被寄養在北山親戚家中。郝海霞知道情況后,主動當起了劉道林的“媽媽”,一有時間就翻山越嶺去看望孩子,每次去總是要買一包零食。她還為劉道林送去畫冊,給他講故事。“他走不了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我給他讀書,讓他多了解新鮮的東西。”郝海霞不僅自己去,還發動志愿者給孩子送去糧油米面以及生活用品。
在陽光學校,每一個殘疾兒童都有走出去看看大自然的美好愿望,郝海霞就組織40余名志愿者當“愛心媽媽”,一對一結對,周末帶孩子們親近大自然、游龍崗公園,“媽媽”們負責沿途安全,還會背起走累的小孩。“看到孩子們享受著春天的暖陽,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我就覺得很幸福。”
愛是會傳遞的。曾經收到過溫暖的孩子陸續去了外地上大學,但每一個節日他們都會為“郝媽媽”寄一份特別的節日禮物,不貴重,但卻情意滿滿。
義務植樹、撿拾垃圾、關照老人、愛護小孩、護送孕婦、開導悲觀者……她總是用自己柔弱的雙肩,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將愛無限傳遞,用實際行動踐行志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