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網訊 記者 董良軍 郭颯:剛剛下過雨,鄉間小路還是濕漉漉的,一腳下去泥巴就沾滿了整個鞋底。2月18日,記者跟隨漢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施善玉,來到瀛湖附近的杜壩村,打算一飽有機魚的“風采”。
然而,由于道路濕滑,無法下到湖邊,我們只能站在距離湖面百米的半坡上與湖里的有機魚“遙遙相望”。
“看!那一大片攔湖網就是有機魚的養殖區。” 施善玉指著湖面漂起的白色懸浮物說道,“這一片養殖區也是我們剛剛成立的西北大學瀛湖產業生態與水源保護的科研基地。”
“這有多大面積?”
“總共有1萬來畝。”
“投資多少?”
“首批的投資是5千萬。”
施善玉是江蘇人,操著一口略帶方言味兒的普通話,若不認真聽,很難聽懂他講話。他告訴記者,有機魚是純天然生長的魚,在生長過程中不用肥料,沒有用餌料,也沒有用魚料。
“不用餌料,那它們吃什么?”
“說到吃,這就要從有機魚的立體養殖說起。” 施善玉說,“我們現在養的魚種類很多,有鮰魚、草魚、白鰱、河蝦等等,根據魚的習性,把魚在水下分成三層,形成立體養殖。各種不同的魚通過吃水里的微生物還有其他魚種的排泄物來生長。比如鮰魚、草魚的排泄物用來供養花鰱魚、白鰱魚,而花鰱魚、白鰱魚的排泄物又可以供養武昌魚,武昌魚的排泄物再供養河蝦、餐條魚,河蝦、餐條魚的排泄物再供養鮰魚、草魚,以此形成生物循環食物鏈。”
施善玉告訴記者,有機魚在食品安全方面等級是最高的,口味也非常鮮美,但是有機魚的成長過程對水質、以及周邊環境的要求也非常高。
跟著他的腳步,我們沿著山間小路又向湖邊靠近了一些,一陣清風拂過,湖面碧波蕩漾,空氣中夾雜著一絲腥膻味兒。施善玉望著湖面,若有所思。半晌,他點燃一支煙,說道:“為了尋找干凈的水源地,4年前,我沿著漢江一直往上游走,當我路過瀛湖的時候,當時就被這里的的環境所吸引。這里山清水秀,水源也沒有受到工業污染,從養魚的角度來說是水質好、環境好、生態好,魚的質量絕對是高。”
靠近湖邊的山坡有一家農戶,一個小伙子在屋門口掃地,見到施善玉,熱情地招呼他進屋坐,并端茶倒水。“他就在我們公司上班呢!” 施善玉指著那個小伙子說。攀談中記者了解到,這個小伙子名叫楊佑利,以前就在家門口打漁掙點小錢,漢源公司在這里建立養殖區以后,就在公司幫忙,每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資。“我們村里還有好幾個人都在這公司干活呢。”楊佑利撓撓頭,有些靦腆地說,“以前打漁收入也不穩定,現在在這幫幫忙,日子過得也還美。”
據施善玉介紹,基地周邊80%的農民都在他們公司打工,不僅如此,他還帶動了40多個養殖戶跟他一起養魚,給他們提供技術支持,而且保證他們養的魚不愁銷路。
“咱安康人何時能吃上這有機魚呢?”
“其實,我們從去年就開始打撈銷售了,但由于有機魚的價格相對較高,目前主要銷往西安、上海等地,安康的銷量很小,不過下一步我們會拓寬本地市場,讓安康的老百姓也能吃上有機魚。” 施善玉說,“有機魚的回收成本是3到5年,雖然前期投入大,周期長,但是收益很高,是普通魚的一倍。而且現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關注,有機食品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將來,我們還計劃發展有機茶葉、有機果蔬、有機禽類,逐步形成一個有機生態產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