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陜縣醫院大樓很是氣派,但是醫生的流失嚴重影響到了醫院的正常工作
寧陜縣醫院,9層豪華大樓,僅有28名正式醫生,大批骨干醫生離開;一些鄉鎮衛生院缺醫生更缺病人,醫療設備靜靜地躺在墻角……
2014年醫改重中之重的縣級公立醫院,如何能解決“醫荒”問題,打破“國家的錢向下走,病人和醫生卻向上涌”的怪圈?病人來了,醫生走了。這幾乎是國內很多縣級醫院最大的困擾。
一方面,醫改推進,縣級醫院的門急診人數正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醫生流失、人才匱乏,讓一些縣級醫院很艱難。
與縣級醫院不同,“雙缺”是一些鄉鎮衛生機構的現實。政策扶持下,高昂設備進來了,卻缺少會操作的醫生,也等不來幾個用它的患者。華商報記者近日的調查中,有一個鄉鎮衛生服務中心11天僅接診7人。
如何解決縣級“醫荒”問題,或成為啃下公立醫院改革這塊“硬骨頭”的關鍵。就像采訪中,寧陜縣醫院院長陳玖浩所說,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沒人。
缺少醫生,無疑是寧陜縣醫院目前最頭痛的事。
該院始建于1950年,現有職工205名,臨床一線的執業醫師僅28名,但2013年,醫院的門急診多達10萬余人次。
與此相伴隨的,是大批骨干醫生的陸續離職,孫曉暑、邱會敏、岳友蓮、杜德勝、徐和林、武琪、張天友、魯……一名醫生向記者細數昔日同事的名字。據他統計,近幾年離職的醫生有近20人,近乎占到醫院半數骨干。
在一些醫生眼里,管理的混亂導致人才流失。而該醫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呂宣益認為,流失客觀原因居多。有點經驗的醫生都想去更好的地方,剛畢業的大學生來了,“執業醫師資格證”一拿,能走的大多也走了。
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沒人
在寧陜縣醫院,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8年左右,3個某高校畢業的女大學生應聘到醫院。上班后相繼取到執業醫師資格證。
隨后,第一位女大學生被派往急診科,由于經驗不足將一個男童治病致死,后辭職離去;之后,她的同學被派往急診科,負責120急救,結果接病人時發生車禍,她和護士、司機3人受傷,隨后也辭職了;后來,醫院決定派第三個同學去急診科,但是她害怕去急診科,最終辭職了。
寧陜縣醫院多位醫生證實確有此事,甚至有人說出3人的姓名及去向。本報記者幾經努力,分頭聯系上了上述3人。
第一位女醫生現在在商洛某縣級醫院上班。這位剛生完小孩的媽媽,提起此事,心里依然內疚,“當時我才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如果有更多經驗,可能情況會好些”。她證實,那個小男孩是得手足口病去世的。
第二位女醫生確實是發生車禍后離去的。對在寧陜縣醫院的事,她不愿意過多提及。她還沒有找到工作,那次車禍導致她下巴骨折。
記者了解到,當時這位27歲的女醫生,曾連續值班360天,每天24小時在崗。她昔日一位同事說,“小姑娘哭著請假,但科室人手不夠沒辦法讓她休假。最后到春節了,其他醫生輪流加班,才算給小姑娘幾天假”。第三位女醫生,目前是西安東郊某醫院的業務骨干。她不承認離開寧陜是迫于急診科的壓力,“是為了男朋友”才離開。
最近5年中,寧陜縣醫院招收的本科生,絕大部分辭職離去。寧陜縣醫院職工、縣人大代表羅建軍發現,本來每年有10名本科生名額,結果只能招到三四人,來了的,取到執業醫師資格證后,也跳槽跑了。
寧陜縣醫院院長陳玖浩說,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錢,而是沒人。2013年醫院給每個本科畢業生補助10萬元安家費,吸引人才,結果沒招來一個人。
急診科5位醫生 4人挨過打 幾乎人人涉糾紛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后有3年實踐經驗的醫生,才能到急診科工作,顯然上述3人不具備這個資格。
在寧陜縣醫院,很多醫生視急診科為“狼窩虎穴”。
一些醫生證實,急診科5位醫生,幾乎人人都有醫療糾紛,“我們的執業醫師資格證,被輪流扣在法院當做證據”。
除了醫療糾紛外,80%醫生都嘗過患者或其家屬的拳頭。
華商報記者證實,此前該院多名醫生向當地衛生局舉報,按照規定,二級醫院急診科應該設急診內科和急診外科,但是醫院只設立急診科,每次值班僅一個醫生。
“不出事才怪,我給醫院領導書面匯報沒幾天,也就是話音剛落,醫療糾紛就發生了”,一位急診科醫生說。2013年8月7日,寧陜縣男子柳澤坤喝了多半瓶啤酒后感覺身體不舒服,前往縣醫院急診科就診,值班醫生何代福檢查后就掛上吊瓶,約30分鐘就發現柳澤坤不行了,手忙腳亂的何醫生立即跑去叫人,等其他醫生來了,患者已經救不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