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謝恩 汪金波) 截至目前,漢濱區林地面積達375萬畝,全區建成以核桃、茶葉為主的綠色經濟林果園128萬畝,其中核桃54萬畝,茶葉16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縣域林業產業基地。林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帶動貧困戶21855戶,貧困人口75534人。森林覆蓋率達65%。
這些數據的背后,既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
近年來,該區在同屬國家主體功能區、國家深度貧困區、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的區情下,深入踐行“兩山”理論,遵循林業產業生態化、林業生態產業化的思路,不斷攻克林業扶貧難題,提高林業精準脫貧成效,實現了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靠山養山才是金山銀山
盡管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但貧困人口占全市三分之一的漢濱,不僅是個農業大區,且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為此,早在十多年前,漢濱區就根據區情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以生態林為主的單一生產,轉向“科技興林、以林富民”,把林業建設與農民利益掛鉤。十多年來,該區通過退耕還林、建設防護林體系、義務植樹等一系列措施,整山治水,描繪出座座青山。
2010年,該區把林業產業定位為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圍繞“北山核桃,南山茶葉”產業布局,定下人均1畝達到“百萬畝經濟林果園”的發展目標,高標準規劃了中原、茨溝、大河等10個萬畝核桃鎮,雙龍、牛蹄等8個茶葉產業基地鎮,以及鳳凰山山麓萬畝油茶基地。
為推進林果園提質增效,形成拳頭,做大規模,2012年,根據發展實情,該區再次提出“十百千萬”工程,實施“一村一品”“一村一園”,以專業合作社、企業經營、大戶經營為紐帶,集中力量和資源,在全區培育10個萬畝核桃鎮、5個萬畝茶葉鎮,300戶百畝林果園大戶、100個千畝林果園村、建成30個以上山林生態經濟示范園區。
近年來,該區對于生態建設的認識更加統一,思想更加凝聚,積極推進“林業+”脫貧模式,將生態建設與茶葉、核桃等經濟林發展融為一體,以退耕還林、經濟林低產改造等項目為依托,建設精品示范園,輻射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讓綠水青山成為生態脫貧的靠山。
護生態就是護錢袋
中原鎮東溝村三組49歲的陳后云,因交通條件極為不便,生活困難,妻子2006年離家出走,至今未歸。之后,陳后云與兒子相依為命。2014年,因居住條件極差,陳后云被納入貧困戶。
2017年,根據多方考量,陳后云被該鎮聘用為生態護林員,一年工資為5000元。在干好生態護林工作的同時,陳后云還發展了十幾畝核桃,一年下來,家庭總收入超過1萬元。2017年,通過危房提升改造,陳后云的居住環境得到全面改善,實現脫貧。
該區林業局局長楊佑金介紹說,漢濱區是陜西重點山區林業區,也是國家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重點區,林業是山區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為幫扶貧困戶實現生態脫貧,自2016年以來,堅持“精準、自愿、公開、公平、公正”聘用原則聘用,在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聘用有勞動能力的生態護林員1282名,按照“區聘、鎮管、村用”的管理辦法管理,劃定管護區域,支付管護報酬,實現了“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生態扶貧目標。
“有明確的責任和義務,工資按時領!”雙龍鎮鎮長黃礎安說,按照發布公告、貧困戶申報、鎮辦審核、考察評定、張榜公示、簽訂護林聘用協議等程序,各鎮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要求貧困戶必須有1人具有勞動能力能夠從事護林工作,年齡在18—60歲之間,且能通過生態護林穩步實現脫貧。且明確每名生態護林員的管護面積原則上不少于500畝的管護區域,要求護林員依法制止非法占用林地、砍伐林木、獵捕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及時上報森林火情、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情況。
作為貧困戶,2017年被評為生態護林員的五里鎮鯉魚山村孫啟林,打心眼里高興:“不僅有一份固定收入,更重要的是感覺自己得到重用,增添了信心!我不但能嚴格按照合同書上管護任務管好我管轄的山林,還從事林下種養殖產業,脫貧不是問題,我會把日子越過越美!
“既為剛剛脫貧的農戶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又確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管護。”該區讓1282名貧困戶當生態護林員,不僅激發出其內生動能,實現了1282戶貧困家庭脫貧,還有另一個重大意義在于,也使得全區每一個山頭地塊,都有了“監護人”。
目前,這1282名生態護林員共管護山林100多萬畝,全區生態林管護達到了不留死角全覆蓋,真正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2017年,該區森林生態補償面積達128.8萬畝,生態補償基金1876.1萬元。補償基金涉及全區25個鎮辦,其中涉及貧困村 215個,貧困戶21855戶,貧困人口75534人,補償面積35.7萬畝、補償資金388.93萬元。
同時,在實施新一輪20.7萬畝的退耕還林工作中,該區大膽創新,形成了部門包抓、企業包建、合作社包聯、帶動貧困戶發展的“三包一帶聯戶退耕”工作機制。企業通過土地流轉盤活退耕農民閑置土地12.3萬畝,退耕農戶的土地流轉收益穩定在350元/年以上。企業在土地流轉中吃了定心丸,可以放開膽子辦企業、甩開膀子建產業。在部門包抓的有力推動下,企業包建基地成為常態,在外務工農民坐享分成,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真正實現退得下耕、還得上林、致得了富。
“在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條件下,群眾變富了,人居環境變好了,實現多方共贏!”楊佑金說。
敞開山門才有大前程
為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脫貧致富步伐,近年來,該區出臺各項制度,捆綁各項林業資金以及土地整理、水保、小流域治理等涉農項目,對建園農戶給予2/3種苗款補助等政策,3年來,僅政府補貼苗木款達7000余萬元,全區共投入資金3.6億元,有力保障和促進了林果園建設。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建園效果方面,區林業部門組成技術指導組,巡回鎮辦,進行技術服務,先后舉辦培訓班600多場次。并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簽訂了一系列的科技支撐協議,使經濟林產業建設高起點發展。
并將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在植綠、護綠的過程中,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吸引資本下鄉,打造了一批上規模、上效益、帶動能力強的生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示范帶動全區生態產業快速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2年,漢濱區牛蹄鎮陳榮堂返鄉注冊資金1億元,創立安康市京康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后投資1.7億元流轉土地5000畝,建起了3100畝高標準“陜茶一號”富硒茶園。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合作建園、股權收益分紅等措施帶動牛蹄鎮建檔立卡貧困戶760戶將于2020年前全部脫貧。
在公司的發展帶動下,牛蹄鎮發生了巨大變化,由過去“25℃以上的坡耕地占總耕地的60%;撂荒地占總耕地的60%;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的“三個60%”,變為“荒地變梯田,梯田變茶園,茶園變金山!”
2010年,外地客商潘建龍在瀛湖鎮注冊資金500萬元,成立安康市瀛天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發展至今已是一家集綠色富硒核桃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公司以“支部+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在天柱山村集中流轉3600畝土地建成了瀛天核桃現代農業園區,累計帶動貧困戶75戶226人,已實現脫貧50戶154人,戶均年增收2萬元。2017年,又用相同模式在吉河鎮福灘村集中流轉土地1000畝,園區建成后可實現4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萬元。
該公司配套建設了年加工2000噸核桃干果和500噸富硒核桃精煉油、500噸富硒核桃醬加工生產線,并通過了國家QS生產許可認證,成為我市首家具備集核桃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種植、粗加工、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的核桃生產企業,全部投產后可安排貧困戶就業55人,實現年產值1.2億元,可解決全區15萬畝核桃的銷售,并能帶動數萬戶貧困農戶脫貧增收。
在漢濱,像京康、瀛天這樣的生態林業企業,已達132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29個。正是這些具有較大規模、發展潛力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生態林業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區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齊步小康。
下一步,該區還將充分發揮全區森林生態資源和中心城市豐富的游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使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依托文武山、天柱山、龍王山、鯉魚山、牛山大力發展農家休閑游;依托鳳凰山、天池山、五臺山、千家坪大力發展森林康養體驗游;依托現代林業園區大力發展鄉村觀光體驗游,使更多群眾享受到生態發展紅利,步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