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王媛 許兵) G210縣城過境公路、池迎路改造等項目相繼建成通車,博盛魔芋、珍愛農產品加工、棉紗棉線生產等項目陸續建成投產,云霧山鬼谷嶺、楊柳秦巴風情園、中壩作坊小鎮等景區景點建設如火如荼……盛夏時節,石泉大地涌動著加快追趕超越的滾滾熱潮,展現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活力。
近年來,石泉縣堅持穩中求進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緊扣追趕超越主線,著力在黨建領航、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聚集發力,力促縣域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2017年度“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中位列第19位,首次躋身全省20強,同時被評為全省“生態建設強縣”。
黨建引領 高奏“共振曲”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中共石泉縣第十四屆十二次全會首次提出了“推進‘四個全面’、建設‘三宜’石泉”的發展目標,第十五次黨代會更是明確要求:“加快追趕超越,努力把石泉建設成游宜業宜居宜的幸福家園,讓石泉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小康生活。”
號角聲聲催,戰鼓咚咚響。石泉縣委、縣政府高舉追趕超越大旗,各級、各部門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全面開啟了加快“三宜”石泉建設新征程。“我們牢固樹立‘抓發展是第一要務’、‘抓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緊緊圍繞追趕超越目標和全縣階段性重點,中心工作在哪里‘打仗’,黨建就在哪里助力,有效激化了創先爭優的活力。”市委常委、石泉縣委書記李啟全說。
圍繞“全面爭先創優、奮力追趕超越”目標要求,該縣切實將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考核、同評比,先后出臺了《關于切實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的若干意見》,通過建立健全“能力建設、選人用人、激勵容錯、監督制約、強基固本、黨建責任”六大從嚴治黨長效機制,給廣大干部“壓責任、給權力、去顧慮、提境界”,努力讓黨建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反過來又讓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黨建工作的載體和“戰場”,切實將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到聯系服務群眾、保障民生改善和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的實踐中來。
該縣每年都將重點工作、骨干項目、創新工程的具體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鎮、各部門,責任明確到縣級領導、部門負責人以及黨員干部人頭。結合“三項機制”,相繼制定出臺了《關于保障領導干部權責一致抓落實的暫行規定》《關于支持和保護黨員干部大膽干事創業的暫行辦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回管理辦法》等制度,倒逼干部積極作為。建立縣委常委掛帥督查重點工作機制、縣級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包聯幫扶重點工業企業以及“書記民情三本賬”為龍頭的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等制度,全力聚焦實現開門紅、雙過半,奮力沖刺年度目標任務考核得優秀。
在“抓好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引領下,該縣30多名縣級領導、130余名鎮和部門主要負責人積極深入到基層一線包聯鎮村(社區)和企業,每年選派161名科級后備干部駐村,1400多名黨員干部與貧困戶結對,通過采取“一企一策、一戶一法”的方式實施精準幫扶,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在日前召開的安康市2017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表彰大會上,石泉縣再度榮獲優秀單位,這是該縣連續六年獲此殊榮。同時在全市2017年度五個單項考核獎中,石泉縣一舉斬獲工業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黨建組織工作三個單項考核獎,成為全市獲獎最多的縣區。
綠色發展 打好“經濟牌”
又到周末,在漢江石泉古城、后柳水鄉、饒峰驛站、燕翔洞等景點,前來旅游的人群絡繹不絕。秀麗的山水風光、獨特的古街小巷、多彩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大家觀山水、逛古街、賞奇石、品美食、購特產、體驗民俗……石泉生態旅游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地處秦巴山區、漢水之濱的石泉縣,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如何將這些生態人文資源轉化為競爭發展優勢?該縣充分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必須始終堅持綠色循環發展戰略。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工作要求,大力培育生態友好型產業,著力把生態產業作為縣域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持續壯大生態旅游、現代農業、新型工業,促進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積極探索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持續共贏的發展新路徑。
圍繞生態綠色強旅游。大力挖掘生態人文旅游資源,先后建成燕翔洞、中壩峽谷、漢江石泉古城3個4A級景區和后柳水鄉、子午銀灘、雁山瀑布等景區景點,全力推動云霧山鬼谷嶺5A級景區建設,著力打響“秦巴水鄉、石泉十美”生態文化旅游品牌。出臺了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和引客入石獎勵辦法,去年接待游客47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0.68億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超過340萬人次,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
圍繞動能培育強產業。按照“園區承載、項目帶動、龍頭引領、集群發展、品牌強縣”的思路,著力推動產業融合和轉型升級。以創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契機,著力實施古堰、池河省級工業集中區整體提升工程,嚴格執行生態準入制度,大力引進綠色新型企業,關閉高耗能企業,淘汰落后生產線,強化污染治理,初步形成了綠色能源、生態旅游、絲綢服裝、富硒食品、裝備制造五大產業體系,相繼培育龍頭企業170余家,縣域產業步入循環發展快車道。
圍繞優化環境促開放。相繼制定出臺了信息發布、融資借貸、招商引資扶持等13個方面關于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配套政策辦法。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一門、一網、一次”辦理,764項行政審批事項進駐政務中心集中辦理,其中473項實現“最多跑一次”,117項實現“零跑路”,263項實現網上預約。全面推行“隨叫隨到、說到做到、服務周到”工作機制,促成利民船舶材料3個月落地投產,柏盛魔芋落地建廠投產僅用9個月時間,7000萬袋料理包項目1個月洽談落地,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圍繞重點項目擴投資。先后在“基礎設施、現代農業、新型工業、文化旅游、生態環保、脫貧攻堅”等重點領域,精心包裝策劃30個追趕超越重大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切實增強了石泉發展的后勁。堅持將長遠發展夯實在推進骨干項目建設上,嚴格落實“定點、定量、定時、定人”要求,在責任落實、協調服務、進度督辦等關鍵環節上強化檢查通報。2017年全縣開工建設重點項目190個,66個項目建成投用;今年計劃200個投資項目目前開復工率達80%,其中30個項目竣工投運。
系列組合拳讓石泉經濟發展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0.96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61.4%。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54 億元,同比增長12.3%,其中非公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預計達到64.4%?h長周耀宜說,下一步石泉將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著力構建以大旅游為帶動的骨干產業體系,促進三產融合發展,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加快推進“三宜”石泉建設,努力讓群眾享受到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改善民生 唱響“幸福歌”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近年來,石泉縣緊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快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著力辦好群眾關注的脫貧攻堅、就業保障、教育醫療、文化惠民等實事,切實讓群眾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這一點,后柳中壩作坊小鎮的居民感受頗深。由中壩村到移民搬遷社區,再到現在的作坊小鎮,生動折射了中壩村這幾年來的可喜變化。按照全域旅游規劃,中壩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把移民搬遷社區打造成為作坊體驗小鎮,留住了過往的游客,讓群眾搭上了旅游脫貧快車。依托作坊小鎮景區的建設,當地300余人實現就業創業,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600余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貧困戶年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如今在中壩村,生態停車場、文化活動廣場、天然游泳池、觀光河堤、公共衛生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生活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據了解,2017年石泉縣在民生領域累計投入資金達15.31億元,占全縣總支出的82.9%。相繼建成省市級創業孵化基地3個、就業扶貧基地9個、社區工廠4個,轉移就業5.01萬人。啟動了全國文化先進縣創建,石泉大劇院、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檔案史志館及86個鎮村文化服務中心建成投用。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6768套,分配入住6168套。建成迎豐區域性敬老院、8個農村互助幸福院、2個鄉鎮區域性公墓。城鄉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在脫貧攻堅推進方面,“能人興村”帶動4000余貧困戶發展訂單種植9551畝,促進7291人就近就業。建立起教育扶貧長效機制,實現了學前三年到高中階段的15年免費教育。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270個責任醫師團隊為貧困人口提供簽約式服務,貧困群眾住院看病報銷達90%以上,為群眾減免報銷各類費用2400余萬元,貧困發生率從建檔立卡時的34.85%下降到2017年的11.2%,連續兩年榮獲全省、全市脫貧攻堅考核優秀縣。
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建立健全了縣鎮村三級環保網絡監管隊伍和體系,斥資4.2億元率先在全省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全面建立生活垃圾戶裝袋、組收集、村轉運、縣鎮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機制。2017年治理水土流失70.1平方公里,造林綠化5.47萬畝,退耕還林7.72萬畝,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6.8%,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17天,漢江石泉段水質一直保持在國家Ⅱ類標準。
難怪石泉人自豪地說:“我們住在漢江邊,吃的是綠色食品,喝的是清醇山泉,望的是藍天白云,吸的是新鮮空氣,幸福生活賽神仙。”然而成績只能屬于過去,拼搏才能贏得未來。當前石泉上下,正乘著黨的十九大強勁東風,在新時代新思想的引領下,奮力追趕超越,擼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把石泉建設成宜游宜業宜居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