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集體經濟“火車頭”帶著農民奔富路
——漢陰縣雙乳鎮江河村“三變”改革觀察
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譚西 通訊員 余龍全 荊哲 王文藝)在漢陰縣雙乳鎮,江河村的地位顯得很特殊。特殊之處在于,它是全鎮唯一一個貧困村。
老江河村原本就是貧困村,經過努力好不容易脫了貧,和相鄰的安林村合并后,全村變成了14個村民小組,625戶1707人,再次返貧。2014年,新江河村被確定為貧困村。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村里貧困戶減了不少,未脫貧的只有62戶110人,且以政策兜底戶為主。2018年,江河村被確定為陜西省“三變”改革示范村,也成了全縣土地流轉和發展產業的大村。上級要求2018年必須整村脫貧摘帽,脫貧摘帽難度倒是不大,但是脫貧之后怎么辦?如何當好全省“三變”改革示范村?如何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江河村給自己的定位很明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在江河村,“三變”改革和脫貧攻堅是同時進行的。今年1月,村里正式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根據全村“三變”改革情況,核實每戶資產和村集體資產,按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配股、產權量化,注冊成立村社一體股份經濟合作社。
這項工作村里做得相當細致,連農戶每家的住房、土地和林山,都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登記造冊,戶上確認。重點是村集體資產資源,包括18.41公里村組水泥路、42套安置房、幸福院兩層磚混結構房屋、村集體辦公樓、集體土地和山林。經過縣上農經部門專業估算,村上總資產有1122.49萬元。除了村上的固定資產資源,村集體的135萬元現金也一分不少地被納入了核算,這包括幫扶單位陜煤集團提供的、已投入村土特產合作社的20萬元扶貧資金、原土特產合作社盈利的15萬元、“三變”改革政府投入的啟動資金100萬元。
今年5月17日,江河村召開了“三變”改革股民代表大會,正式開啟農村集體股份權能改制進程。在江河村議定的章程中,農戶承包的土地、林山暫不納入股權量化,仍然由農民自主經營或自主流轉。集體資源部分,按照截止時間的實際戶籍人口,入股人員1707人,所有資產資源歸村集體所有,以股權量化到集體、到人頭的形式,村集體積累公益發展股30%,剩余的70%股權量化給每個村民,每人一股。
記者注意到,在村上量化的資產中,有一部分是非經營性固定資產,如村級公路、集體辦公用房、安置房和幸福院用房等,這些很難發揮實際經營效應。對這個問題,村支書李明余介紹了他們的初衷:他們認為,村上的資產關鍵在于確定權宜,只有將村上所有集體性資產都合理確定到戶籍農民的名下,他們才真正有權屬感,對集體有歸宿感。這部分資產雖然不能進入經營變現,但進入股權,實際做大了農民手中持有的股權分量,用農村話講就是“蒸饅頭把劑子做大了”。同時,這些資產人人有份,大家也更愛惜了,比如冬天公路普修,大家的熱情就比過去高,因為是大家自己的路。
在村股份經營中實際發揮作用的是集體山林、土地,特別是入股的135萬元現金。
因此,現金股是群眾關注的熱點。村支書李明余介紹說:“陜煤集團為貧困戶投入的20萬元,股金歸集體,未脫貧貧困戶以戶為單位,每戶1股,按實際盈利情況進行分紅。”
這種向貧困戶傾斜的做法,在“村兩委”的宣傳動員下,得到其他農民的支持,大家認為村上這樣做是對的,扶貧方陜煤集團也很滿意。這部分股份,由貧困戶長久持有,對于他們脫貧后續發展很有意義,從資產的意義上拉短了與非貧困戶的距離,有利于全村整體發展。
李明余說,縣上支持的‘三變’改革啟動金100萬,和土特產合作社的15萬,按章程決議,按股分配給全體在籍村民,村民由此變為股民,實現了全體村民股民化身份的轉變。村集體產業發展配股40%,村民1707股。所有現金由村集體掌握,農民有股權,但不能分現金,現金投入村社一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土特產合作社進行資本運營,按年底實際經營利潤收入按股分紅。
在經營中,江河村最明顯的特點,是把現金用活。用他們的話說,這叫錢助產業,產業變錢,錢生錢。
為確保把大家的錢用好,村上實行專業經營與民主監督相統一的措施,村里成立了村社一體股份合作股民大會,并選出股民代表,選舉了領導組織機構,設置了財務部、資產運營部、資源管理部等,實行專業化管理。
經營中,每年村上的資金有去向,年終這些資金有收益,收益向股民分紅,村上的家底,大家都清清楚楚,很放心。
雖然眼下還是貧困村,但江河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的前景相當看好。在很多地方,農民變股民,其實都是由集體給大家“配干股”,而在江河村,由于集體經營收入明顯,前景不錯,有幾戶農民率先自愿入股了20多萬元現金。“現在還陸續有人入股,我們不敢多收,最多的一戶只收了3萬多塊。”村主任史方軍說,村民自發入股的股金股本,合作社優先保證股民股本收益。但考慮到貧困戶自身發展較緩慢,所以先讓他們同時擁有雙重股份,維持到一定時間,全村脫貧再鞏固提升一個時期后,再召開股民大會嚴格按股分紅,實行完全的市場化管理。
現在的江河村,產業發展興旺,特色產品有聲有色。從群眾基本荒廢的土地中已流轉2400畝,占全村土地面積的61%,村委會聯系了幾家公司合作種植核桃2000畝、拐棗100畝、蠶桑100畝,實現土地資源變股金26萬元,受益股民278戶,帶動勞務增收45萬元。股份合作社和陜西硒漢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江河村建立產業基地100畝,種植辣椒、香料等。合作社還與陜西高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聯手,在村里種植絞股藍100畝。入駐企業需要的栽植、鋤草、施肥等人工都由貧困戶來負責,土地流轉、務工、入股分紅三項收益,成為村民每年看得見、可到手的現實收入。“跟著村集體走,有前途,也有‘錢’途,所以大家心很齊,村上說話也很管用!”李明余說。
李明余介紹,村里的經營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把貧困戶土地流轉過來,由村合作社自己經營管理,一畝每年700元,村民還可以掙勞務費�,F在這一塊土地流轉費花了十幾萬,開工資30多萬,常年捆綁貧困戶29戶;二是公司帶動,由來落戶的公司負責經營,村里以農資入股,收益是大家的;三是村里自己的土特產合作社也做具體的生產經營,用村上的投入資金,再融資一部分,啥賺錢就做啥,靈活機動,確保收益。“這些錢都在發生效益,一毛都沒有閑置,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把雪球往大了滾。”
“三變”給江河村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村民感受最明顯的,是村集體資產真正與自己有關了,死資產變活了。而干部們的感受是,群眾心變齊了,不管是喊人務工、自愿入股,還是從今年起出現的百余勞動力返鄉跟著合作社一起干,都是看得見的變化。另一個變化是,村干部工作和責任越來越實在了,不再是嘴巴上喊一喊,報表上報一報,事情要往實里做。“銀子錢是硬頭貨,一年草籽一年落。”責任帶來勁頭,記者在江河村,看到和感受到村干部,對于村上發展如數家珍,信心十足。
“村集體沒收益,不能帶著群眾發家致富,就沒有威信,號召不了人。”雙乳鎮鎮長柳楊說,現在有了資產,群眾更好打交道了�,F在江河村開群眾大會,會場旁溝溝坎坎都是人。柳楊告訴記者,他們把江河村的做法全鎮進行推廣,大家來參觀學習交流后,感到有啟示性作用。去年以來,雙乳鎮鄉村振興工作推動有力,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良方良法,特別是產業建設力度加大了,鄉村發展實在了。
時間已到8月,江河村今年還有新動作,他們和硒漢公司合作,成立一個做干菜加工的企業。這緣于雙乳鎮各村的農副產品發展很快,季節性產量很大,怎樣加工增值是大家很關心的事。江河村抓住機遇,把安林小學空置多年的房產申請來做加工場地,以此入股與硒漢公司合作搞經營干菜加工。他們已向鎮上申請,鎮上給縣公產局打報告,得到縣公產局的支持�?h公產局解放思想,認為可以把農村閑置、已經沒有公益服務價值的公有資產,根據農村發展情況,劃轉或劃撥給村合作社管理經營,以此增加村集體經濟實力,變閑置為利用。
這一好消息,讓江河村壯大集體經濟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