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汪金波)貧困戶笑了!“當了一輩子農民,沒想到現在不掏一分錢就當上了瀛天生態農林開發公司股東,年底還能領到分紅!”這是瀛湖鎮天柱山村貧困戶謝遠英拿到首次分紅的內心喜悅。
貧困村“活”了!“集體經濟從零到有,這可是咱村30多年來的第一筆收入呀!”牛蹄鎮朝天河村收到經濤種植合作社2.38萬元分紅后,黨支部書記潘付勇的悲喜感嘆。
產業主體“壯”了!“貧困村將資金、土地入股公司,解決了企業‘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問題,一舉多得!”這是安康市京康現代農業公司負責人受益資產收益扶貧的切身感受。
近年來,漢濱區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積極探索“折股量化、配股到戶、收益共享、分紅到人”資產收益扶貧新路徑,初步取得貧困戶增收益、村集體增實力、產業增效益的“三增”效果,走出了一條保障貧困人口長期穩定脫貧新路子,實現了從“輸血型”向“造血型”扶貧的轉變。
“五輪驅動”增收益
作為安康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漢濱區盡管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經濟優勢,但貧困人口仍然達4.12萬戶12.86萬人,占全市貧困人口三分之一,脫貧任務比全市任何一個縣都要艱巨。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漢濱區先后實施“黨支部+”、“三變”改革等工作舉措,讓大部分貧困村和貧困戶走出了貧困泥沼,走上了脫貧致富路子。但部分無資金、資源、資產的深度貧困村和無勞動能力、缺乏產業資金、缺少增收項目的特殊困難貧困戶,脫貧致富卻成了一大難題。如何破解這類村和人脫貧“瓶頸”、在2020年同步夠格奔小康,成為漢濱區領導班子思考最多的問題。經過前幾年的探索與實踐,今年初,區上作出決策:用三年時間開展資產收益扶貧,建立貧困戶尤其是特殊困難貧困戶可持續增收的長效工作機制,使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貧困戶從中獲得穩定收益!
資產收益扶貧怎么扶?具體實踐中,漢濱區采取了“五輪驅動”的模式,以此開辟百姓增收的新通道。即:新型經營主體帶動、異地置業、光伏產業、資產租賃、股權投入五種方式全方位提升貧困群眾的資產性收入。
在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增收方面,規定村集體(社區)可將產業扶貧引導資金投資入股到新型經營主體,除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做為實施主體的項目外,村集體收益固定,不承擔企業經營風險,使用期滿,資金收回,或視其情況繼續投入,滾動發展;異地置業增收方面,將增值保值潛力大,收益穩定,移民搬遷部門建設的移民搬遷社區的商業用房,按照成本價出讓給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公司通過轉租、經營等方式,獲得異地置業穩定收益;光伏產業增收方面,遴選立地、光照條件較好,建設條件成熟的貧困村,通過單村或聯村模式,投資建設光伏電站;資產租賃增收方面,組織貧困村將產業引導資金直接投入購置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冷鏈物流倉儲、設施農業等,通過整合閑置集體房屋、小型水利設施、集體林權及土地、特色林果等村集體資源、資產實施對外招租、租賃,實現租賃收益;股權投入增收方面,村集體可將生態條件、土地、林地、固定資產及農村集體資產收益權、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茶園果園經營權等入股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村集體入股、折股量化等形式取得收益。
在漢濱區南環路水景灣小區商業街中,有一處商業房格外引人注目,不是建筑風格多么特別,也不是門店生意多么火爆,而是門前墻壁上的一塊牌子“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異地置業項目”。
扶貧怎么與商業房扯上關系?漢濱區委常委、副區長荊鐘解疑答惑說,“這處商業房是茨溝鎮王莽村等45個深度貧困村集體入股6700萬元共同購置的商業用房,產權歸45個村共同所有,通過對商業用房進行招商、回購、返租、物業管理等經營活動,達到資產增值保值的目的,收益也按出資比例分配,主要用于村集體和貧困戶脫貧。”荊鐘介紹,除了水景灣小區外,漢濱區還啟動了長嶺移民搬遷社區等異地置業扶貧點。
水景灣小區門面房項目只是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的一個縮影。目前,除了異地置業,該區還在光伏發電方面投資1.55億元,通過“板上發電、板下農業”的模式,在23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建設村級光伏電站,已確定的13個光伏電站項目,已建成12個,總裝機容量23.2兆瓦;在資產租賃方面已投資1000萬元,晏壩鎮晏茗茶葉加工廠、茨溝鎮香菇小鎮生產線項目和城東批發市場生鮮冷藏項目正在緊張建設當中;在經營主體帶動方面共投資1.4億元,建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717個,家庭農場147家;在股權投入方面已投入8183.5萬元,全區有29.5萬畝耕地、6.2萬畝林地已流轉到經營主體,涉及農戶4.58萬戶12.9萬人,占總農戶的29.9%,其中貧困戶1.92萬戶5.31萬人,占總流轉農戶的48%。僅2017年,全區資產收益扶貧五種模式共產生收益1.2億元。
為提高資產收益扶貧效率,區上規定:異地置業、光伏產業由區扶貧開發公司作為發起人,由深度貧困村和貧困村集體作為股東,共同成立漢濱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為股份制企業。經村民代表會議同意可將產業扶貧引導資金投資入股到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受村集體和股東委托,參與資產收益扶貧,全權負責資產運營管理、收益核算、分配等管理工作。
通過一系列措施實施,進一步放活了資產經營權,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土地產出率。農村資源盤活了,產業扶貧平臺搭建起來了,催生了產業規;l展,貧困農戶在產業的陽光雨露滋潤下,走出了貧困的泥淖。
“四有四無”激活力
“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這種“懶漢”思想,是很多人脫貧路上的絆腳石?h河鎮的成定慶曾是這樣一位“懶漢”。在當地,成定慶是出了名的脫貧致富“后進典型”。“整天無所事事、好吃懶做,愛和干部群眾扯經,一到逢年過節就到村上、鎮上要米要面。”說起過去的成定慶,村民們無人不知:“不種莊稼、愛打牌、死討人嫌”。
但誰也沒想到,成定慶的“懶病”在去年“痊愈了”。2017年年底,牛嶺村茶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召開社員分紅大會。由于不符合資產收益分紅條件,成定慶一分錢沒分到不說,大家還一一列舉成定慶的種種懶惰行為。這場集體“吐槽”,讓這位漢子紅了臉。評議結束后,成定慶誠懇地說:“以前確實是我不對,今后一定改!”
如今,成定慶不但鉚著勁加油干,還時不時勸導身邊那些有懈怠思想的人:“我們既當股東享分紅,又當產業工人拿工資,再不好好干就真的對不住人!”成定慶的轉變真實道出了農村資產收益分配對他們“扶智”和“扶志”的精準提升。
增加收入的路子有了,怎樣分配利益也考驗著區上的執政能力。經過探索,漢濱區確定了“四分四不分”的受益對象及收益提取分配機制,“四分”指貧困戶在園區務工、流轉土地、入股園區、參與訂單農業的貧困戶優先予以分紅;“四不分”指對好吃懶做等靠要的、不贍養孝敬父母的、參與賭博等違法亂紀的、兜底貧困戶不予以分紅。
為保障貧困戶的分紅收益,在收益提取上,該區規定股權投入和資產租賃提取年收益的比例為全額財政扶貧資金的6%,提取時間按簽訂租賃合同時間;異地置業按照年度轉租、經營收益進行核算,區資產收益扶貧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將收益按股權比例分配到村集體。每年12月底前分紅一次;光伏產業除去必要的運維費用后的所有發電收入均為收益,收益時間以電費結算日期為準。每年底,所有收益分紅的資金直接歸入村集體賬戶后,由各村黨支部、村委會研究,經村民代表會議同意,張榜公示,將分紅到戶資金直接打卡到戶,促進新民風建設、扶智扶志、鼓勵、勤勞致富。
怎樣讓貧困戶長久受益?該區規定:2020年12月31日前脫貧攻堅期內,村集體將收益的90%分紅到貧困戶,10%留存,留存資金按照“一事一議”原則安排使用;自2021年1月1日后,分紅資金的20%作為村集體公積金留存,80%由村集體按照“一事一議”原則使用,主要用于貧困戶鞏固提升、村集體滾動發展、村級公共運行維護等。
“以前有些懶漢,通過新民風建設讓他知道了羞恥,但奮進動力還是不足,資產收益扶貧的‘四分四不分’政策正好對新民風建設這一點作了補充,就像個鞭子,攆的他想懶都懶不成。”縣河鎮牛嶺村60多歲的老村支書成國升感慨道。
“四分四不分”的資產收益分配方式不僅激活了各種要素,更激發了廣大農村發展活力,改變了群眾精神面貌和農村治理格局。擼起袖子加油干,沉下身子向前沖,資產收益扶貧的紅利激發了貧困戶戰勝貧困的斗志和豪情,“等靠要”“爭當貧困戶”等現象逐漸扭轉,“誠、孝、勤、儉、和”新民風蔚然成風,成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漢濱區78萬農民群眾昂首闊步邁向新時代的一個嶄新標志。
“三項機制”強保障
產業規;l展,已然成為漢濱區最美的風景。而如何突破產業發展資金瓶頸,改變過去扶貧資金“一年投、兩年驗、三年看不見”的問題,確保資金發揮效應,真正實現貧困戶、貧困村、產業主體三方共贏?
具體實踐中,漢濱區一方面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扶貧資金整合投入到各類經營主體,每年村集體和貧困戶享受固定分紅,激活放大資金使用效益,變“一次性”投入為“持續性”增收;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資產擔保、誠信評估、資產清算三項機制強化項目監管和資金監控,把貧困戶、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市場經營主體有機連結,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可控。
為確保資金安全和入股資金最大限度發揮作用,該區還制定了《漢濱區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產業引導資金實施辦法》、《漢濱區產業脫貧引導資金使用管理流程》、《漢濱區產業引導資金入股協議書》等規范性文件,要求按照“區級統籌、鎮辦實施、產權村有、企業(園區)使用、股權收益固定、貧困戶分紅受益”原則實施,對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每帶動一戶貧困戶給予1萬元產業引導資金投資。
“扶貧資金轉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投入到有能力、有扶貧意愿、能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效果好的企業或農民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以往扶貧資金不會用、不敢用的問題,更打破了‘大水漫灌’的傳統模式,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和精準程度,解決了空殼村無產業無資金的問題,實現了‘扶貧資金跟著貧困群眾走、貧困群眾跟著產業走’,最大限度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效益。”漢濱區委書記王孝成說,這一模式還盤活了貧困村沉睡的土地、生態等資源,貧困戶每年可從產業中獲得入股分紅、土地流轉、打工等收入,為“失能弱能”貧困戶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資產性收益。
這一模式也讓市場經營主體嘗到了甜頭。“扶貧資金投入產業雖然有風險,但前期投入資金壓力大大減少,村民入股后成為股東,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等明顯增強,真正把基地當作自家的來種,過去扎牢籬笆防村民‘順手牽羊’的現象不存在了。”壩河鎮寺姑山地生態獼猴桃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馮靜說。
為放大資產收益扶貧示范效應,2016年,漢濱區將省上下達的6700萬專項扶貧資金委托陜西省供銷社以股份合作形式參股陽晨牧業、京康現代農業公司等企業集中使用,去年,京康現代農業公司將扶貧收益資金的70%分配給當年脫貧摘帽的127戶貧困戶,戶均分紅6000多元,30%分配給下年度摘帽的529戶貧困戶,戶均分紅620元。陽晨牧業幫扶的江北辦186戶貧困戶共收到46.53萬元的分紅款,去年脫貧退出貧困戶戶均分紅3913元,未脫貧戶戶均分紅712.46元。
目前,在漢濱區,像牛蹄鎮京康現代農業園區一樣,全區共啟動建設了瀛湖鎮瀛天核桃、雙龍鎮漢水韻茶葉、建民辦忠誠蔬菜、洪山鎮健醇油茶、大河鎮尚硒蔬菜等185個農業園區,其中省級園區10個、市級園區65個,已建成面積24.1萬畝,累計完成土地流轉25.3萬畝,完成投資18億元;2017年園區實現產值16.8億元,利潤4.7億元,累計帶動貧困戶18950戶、54095人實現了脫貧摘帽。園區真正成了投資興業的“樂園”、幸福生活的“家園”、增收致富的“田園”、觀光休閑的“公園”、追憶鄉愁的“故園”,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
“一人入股,全家脫貧。有活干、有錢賺,有土地、有租金,有股份、有分紅。”資產收益扶貧讓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戶直起了腰桿、鼓足了精神。在資產收益扶貧帶動下,百萬漢濱人民的錢包更鼓了,腰桿更挺了,生活幸福指數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