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羅先安 孫妙鴻 通訊員 楊運寶 況小虎) “你好,你家的辣椒能摘了嗎?能摘的話,明天就送過來!”進入九月,漢陰縣鐵佛寺鎮合一村王定朝家的一畝多辣椒成熟了,能采摘300多公斤,他將吃不完的辣椒賣給家門口的漢陰領航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方便就近且多收入近千元。這不,廠里又打電話催要辣椒呢。
漢陰領航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是漢陰蘇陜扶貧協作項目實施單位之一,他們認領的80名貧困戶,要么將農產品銷售給他們,要么在他們加工廠上班,多種方式幫助貧困戶增加收入。
兩年來,蘇陜扶貧協作幫扶漢陰項目資金3010萬元。如何把幫扶資金送到“最后一公里”?漢陰縣采取“先借后補”的模式,構建企業與貧困人口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企業與貧困戶雙贏,真正把幫扶資金用活用好,切實發揮扶貧資金的溢出帶動效益。
吃不完的瓜果蔬菜都能賣
王定朝家里有3口人,以耕種為業,沒有經濟來源,被村上評為貧困戶。去年,王定朝種了3畝土豆、2畝玉米,喂了8只雞。家附近的漢陰領航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認領他為捆綁幫扶戶后,將他家1500多公斤土豆、近300多公斤玉米全部收購了,又將他家吃不完的辣椒、黃瓜、黃豆、菜籽油等,只要能變錢的農產品,也都收購了。僅此,當年他收入就超過1萬元。
家門口有了加工企業,吃不完的瓜果蔬菜都能賣錢!王定朝的積極性更高了,今年,他除了種土豆、玉米、黃豆及瓜果蔬菜外,還養了4頭豬、20只雞,又在家門口的廠里打臨工近1個月。各種收入,超過2萬元沒有問題。王定朝說:“過去想賣點玉米、黃豆什么的,需要背到鐵佛寺鎮上去賣,來回20多公里,一次只能背百十斤,很多人嫌勞神就懶得去賣,F在好了,廠子在家門口,啥時候成熟了啥時候賣,不僅糧食能賣,瓜果蔬菜吃不完的也能賣。掙錢的路子多了,再掙不到錢那就是懶光蛋子。”
除了賣農產品,還可以務工。合一村村民汪能芳兩個女兒出嫁在外地,與老伴在家生活。家門口有了廠子后,她在廠里打工每月收入1900元,老公在家種糧食、蔬菜,農忙的時候,廠里放假讓她回去幫忙。她說:“今年我們家可以收入3萬元。”
平梁鎮太行村貧困戶趙喜翠,2015年將自己閑置的坡地租給家門口的企業種植花椒,除夏秋兩季忙完自己的農活外,一有時間就在花椒園干活。去年,除每畝200塊錢地租收入外,她輕輕松松掙回了8000多塊錢的勞務收入。“家里勞力少,土地離家遠,自己種不劃算,就出租給企業種花椒了。如果沒有這家企業,我們再想辦法,在土地上也掙不到這么多錢。”
“先借后補”激活經營實體夯實幫扶責任
漢陰許多貧困戶可以就近務工,農副產品可以很方便地賣出去變現,風險由企業買單實行訂單農業等多種扶貧方式,這得益于該縣的一項創新措施——蘇陜扶貧協作項目“先借后補”政策。
扶貧資金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軍火庫”,是惠澤貧困群眾的“救命錢”,必須真實、合理、高效。傳統補助項目的管理多采用按工程進度撥款方式。這種方式,對財政補助資金的開支項目與使用范圍、開支內容和使用要求有明確規范,往往注重了真實合理規范,但對其使用效果卻很難把握。幫扶資金猶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很難監管其具體成效。“如果把3000多萬元的扶貧資金輸血式發給貧困戶,產生不了造血功能,貧困戶錢用完了依然還是貧困;如果把扶貧資金直接獎補給市場經營主體,市場主體持續帶動貧困戶的責任又如何掌控?”漢陰縣發改局局長沈漢文說:“我們在總結傳統項目管理經驗的基礎上,探索蘇陜扶貧項目資金‘先借后補’的管理模式,將項目資金借給經濟實體,經濟實體與貧困戶進行捆綁發展。經績效考核,貧困戶連續三年家庭各項收入人均達到脫貧標準,再將項目資金獎補給經濟實體,從而實現壯大產業經濟實體和貧困戶致富奔小康的雙贏。”
如何“先借后補”?漢陰發改局按照每1萬元的項目資金帶動一人穩定脫貧的標準,將扶貧項目納入蘇陜協作項目庫編制年度計劃,年度計劃經蘇陜協作項目領導小組篩選后,報縣政府常務會議通過后實施。在實施中,漢陰縣月河工業集中區管委會和漢陰縣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作為項目資金監管單位。認領企業根據申請,與月河工業集中區管委會或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簽訂借款協議、幫扶承諾和資產擔保合同,縣財政局將資金撥付到項目監管單位,由項目監管單位根據借款協議按程序撥付資金,這樣既便捷了小微企業破解資金困難窘境,又賦予這些企業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的社會責任,在發展產業共同創收雙贏的愿景下,把幫扶資金、創新能人、微創企業、眾多貧困戶、當地資源緊密地結合起來。
企業借款期間需要嚴格考核,考核合格才可以繼續使用資金,連續三年合格,借錢才可以轉為獎補資金。期間,每年12月下旬,由漢陰縣發改局聯合財政局、扶貧局組織相關單位對項目實施情況進行績效考核評價,達到幫扶效果和實現承諾認定為合格,資金繼續使用。達不到幫扶效果和沒有兌現承諾,認定為不合格,資金將收回另行安排使用。去年年底,就有一家企業在績效考評中幫扶的部分貧困戶增收未達標,被漢陰發改局責令整改。
目前,蘇陜協作項目資金全部撥付到項目實施主體,34個項目全部開工建設,項目整體進展順利、成效凸顯,其中6個項目已竣工達效,34個項目實際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15人,建成后預計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90人以上。
扶貧資金發揮“乘數效應”
漢陰領航富硒綠色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法人李文,原來在漢陰縣從事美容美發和汽車美容、維修、租賃行業,有著穩定的客源,收入十分可觀。2016年,在外地工作的一位老鄉的一個電話,打破他內心的平靜。
原來,這位老鄉托李文在漢陰幫忙買點土豆片和土豆粉,說“很想很想吃家鄉的味道”。他跑遍漢陰的農貿市場,也沒有尋到土豆片、土豆粉的影子。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給這位老鄉,這位老鄉建議他說:“你有沒有想著辦個土豆片加工廠呢?”在老鄉的建議下,李文跑遍了漢陰各鎮,發現鐵佛寺鎮土豆口感好、品質優,在鐵佛寺鎮的幫助下,李文將一所閑置的小學租賃過來,計劃投資100萬辦土豆加工廠。進入建設環節,李文加大投入,又將美容美發店和汽車美容、維修店轉讓了,還把汽車租賃的10多輛車也賣了……先后籌到700多萬元全部用在廠區建設上,去年7月順利投產。
企業投產后,當地村民開始只賣土豆給他們,后來把糧食、蔬菜也拿到李文的廠里來賣。李文看到村民們背來了,也只好收著。農產品加工也從單一的加工土豆片到加工泡椒、干豇豆、血豆腐干、熏臘肉、茄子干、南瓜片等等。
農產品加工廠是運轉起來了,還沒等李文坐等“第一桶金”,新的問題又來了——工人工資、銷售、農產品收購,每個環節都需要支出,李文生產一批產品,如果不賣就沒錢收購,如果急著賣就賣不出好價錢。剛開始還硬撐著,后來沒辦法只有賤賣維持運轉。正在李文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申報的蘇陜扶貧協作幫扶項目下來了。與漢陰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簽訂借款協議,認領80人的脫貧任務,從而很快獲得蘇陜扶貧協作項目80萬元的借款。李文拿著項目借款,投資20余萬元建設了一座冷庫,解決了農產品保鮮問題,剩余的錢用作農產品收購。這樣一來,原來一天只敢加工1000公斤農副產品,現在一天要加工3000多公斤農副產品,而且產品供不應求。
“我認領的80位貧困戶,參與我們廠的各環節的生產,每人每年收入1萬元不成問題。”李文信心滿滿地說,他們公司扶貧帶動涉及鐵佛寺鎮4個村,除了認領40戶80人外,還輻射帶動100余戶300余人。
同樣,家住漢陰縣平梁鎮太行村的80后曾兆敏,2015年放棄在浙江打拼多年的廣告公司,回家成立陜西愚公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成500畝青花椒種植園區。經過兩年的運行,他想擴大基地規模,巨大的資金投入讓他望而卻步。
借著蘇陜扶貧協作重大機遇,2018年5月,曾兆敏爭取到100萬元蘇陜扶貧協作資金,加上四處籌措的資金,他新建廠房600平方米,完善烘干設施配置并正常投產,新增1000畝花椒種植基地已全部完成,原有的500畝青花椒已進入采摘期;卦谧龃,公司在做強,曾兆敏沒忘記項目的幫扶責任,他與捆綁的23戶貧困戶簽訂脫貧協議、務工協議、投資協議,根據貧困戶實際情況為貧困戶安排合適的崗位,帶動其增收,為充分調動貧困戶參與產業建設實現增收的積極性,公司實行獎勵措施,對年務工超過60天的給予200元獎勵,年務工超過90天的給予500元獎勵,并給65周歲以下的務工人員購買保險,鼓勵務工人員長期務工。隨著基地不斷擴展,曾兆敏計劃今年要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人以上,確保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貧困戶增收了,企業發展了,蘇陜扶貧項目資金發揮了“乘數效應”。據了解,近兩年蘇陜扶貧協作對口幫扶漢陰縣資金3010萬元,共扶持貧困村經濟實體27家,27家經營實體運行良好,直接認領帶動貧困戶2159人,今年人均增收可達到3000元以上,還輻射帶動1000余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