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余興福 唐波)9月28日,紫陽縣正式印發《紫陽縣推進脫貧攻堅統籌農村發展創新試點建設鄉村振興示范村實施方案》,確定城關鎮青中村、蒿坪鎮黃金村、金石村、蒿坪村,向陽鎮營梁村、賈坪村6個村為試點示范村,每村安排2000萬元配套資金和100萬元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引領帶動紫陽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紫陽是國家限制開發的主體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川陜革命老區,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省深度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以脫貧攻堅補齊鄉村短板,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效。
“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鄉村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長遠之策。我們將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統籌謀劃,系統推進,在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發力,努力實現高質量脫貧高質量發展。”縣委書記趙立根說。
變“白領”“藍領”為“綠領”
離開深圳,回到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冉維富活干得多了,錢賺得少了,卻沒后悔。在冉維富看來,青中村需要像他這樣回村助力農村發展當“綠領”的年輕人。
6年前,不到30歲的冉維富回村,親身感受了青中村“兩委”班子的不斷“升級”:從全村選不出一名村委會主任、班子渙散,到4名致富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再到村黨支部先后2次榮獲安康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在冉維富等人的帶領下,青中村相繼成立了茶葉、蔬菜、養殖3個特色產業合作社,通過落實貧困戶與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確保把全村每一個貧困戶都“鑲嵌”在產業鏈上,讓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實現增收。2017年,青中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695元,高出全省農民人均收入430元;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38.2%,降低到2017年的28.8%。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如何吸引、培育各種人才,彌補助力農村發展的“綠領”人才缺口,提高農民素質,是鄉村振興需要破解的最大難題。對此,紫陽實施帶頭人培養提升計劃和“一村一名年輕干部”計劃,建立優選嚴管、任期承諾、目標引領、考核激勵的管理考評制度。大力推進“青苗工程”,加大村級后備干部隊伍建設。2018年,換屆中,充實了296名35歲以下年輕干部進村“兩委”。
圍繞“互聯網+”等新業態,該縣加大引資引智力度,鼓勵要素聚鄉、能人回鄉、鄉賢助鄉、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著力打通資本、技術、人才向鄉村回流通道,推進鄉村創業、創新、創造,全力打造有活力的鄉村。
加強農村經營人才培養,引進和培育一批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產業投資經營人才,培育一支現代農村經紀人隊伍。積極引導大學生到鄉村實習實訓,允許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回鄉任職,支持科技人員、工商業主、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復員退伍軍人等下鄉返鄉創業創新,吸引支持企業家、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包村包項目、捐資捐物等方式投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推動資金、技術、商業資源等要素向農村集聚。
從“賣資源”到“賣風景”“賣養生”
紫陽縣向陽鎮營梁村是全縣茶葉示范村,茶葉是該村富民興村的支柱產業。全村茶園面積達4800余畝,有茶葉加工廠23個。以前,茶葉收入幾乎占到村民總收入的一半以上。近些年,隨著來觀光的游客增多,旅游收入也直線飆升。
在營梁村木魚包安置點,一排仿古裝飾的小洋樓煞是吸引眼球。據了解,這里住著11戶,其中有8戶開農家樂、2戶辦茶廠。今年43歲的農家樂老板王自憲說,他和老伴每到周末都要接待四五桌客人,是旅游讓他在這個曾經“夏天干死人、冬天冷死人、沒水渴死人”的小山包安身立命,看到了希望。據悉,該村有農家樂近20家,在旅游旺季,平均每個農家樂最少要雇2個村民當服務員。旅游發展起來了,外出務工返鄉的人逐漸增多。常年在縣城做茶葉生意的羅會金夫婦回村不僅投資100多萬元新建了茶廠,還開了一家以經營茶葉、香菇為主的土特產專賣店。據村支部書記楊祥軍介紹,在鄉村旅游和茶產業的帶動下,全村外出務工人員由5年前的80%下降到現在的20%。
紫陽富硒資源優勢突出,目前,已經累計建成茶葉、魔芋、藥材、金錢橘、果蔬、硒菇等產業基地達60多萬畝,生產出紫陽富硒茶、富硒魔芋系列食品、富硒玉米營養餐、富硒礦泉水、富硒大蒜等50多種產品,年綜合收益超過50億元。
推進鄉村振興,做強產業是重點。該縣充分發揮生態富硒優勢,圍繞“山水硒、茶歌道”資源,大力開發“農旅”“硒旅”“康旅”等旅游產品,積極開展“春品茗、夏納涼、秋采摘、冬農趣”主題鄉村游活動,延長產業鏈,豐富價值鏈,推動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推行“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全面推動中長期產業、新型經營主體、扶貧車間、電商扶貧點覆蓋到村,建立健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鏈,形成“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主體、一戶一技一項目”產業脫貧格局。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廣認購式、會員式、眾籌式等新型農業發展模式。以生態承載、綠色發展、農旅融合為導向,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深入挖掘農旅融合、康養一體的產業元素,著力打造田園觀光、民俗風情、農事體驗、民宿度假、健康養生等特色鮮明的主題園區和休閑農莊,建設鄉村“旅游綜合體”“田園綜合體”。
既要“面子靚”更要“里子美”
王昌自一直在蒿坪鎮蒿坪村居住,對于以前臟亂差的村人居環境,他現在還留有深刻的印象。“以前沒人管,大家都是各顧各的,生產工具亂放,生活垃圾亂丟,車輛亂停。”今年以來,該村動員干部群眾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村人居環境較以前有了明顯改善。
蒿坪村的變化只是紫陽縣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一個縮影。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該縣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五邊五治、四化四評”農村環境衛生大整治活動。
鄉村振興既要重視“面子”更要重視“里子”。該縣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快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堅持破立結合、疏堵并舉,深入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完善村規民約和“四會”組織,抓細抓實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持續整治打牌賭博、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和農村陳規陋習,旗幟鮮明抵制封建迷信活動,大張旗鼓表彰自強自立標兵,宣傳勤勞致富典型,引導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物質和精神“雙脫貧”,試點示范村全部建成新民風示范村。
健全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治融合”機制,創新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積極推進村務公開,引導群眾守法用法、參與鄉村治理。廣泛開展文明村、文明家庭、衛生家庭創建,好夫妻、好媳婦、好公婆、好鄰居以及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評選表彰等活動,弘揚崇德向善正能量,發揮模范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
繁榮發展農村公共文化。積極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傳統工藝,加強對傳統建筑、傳統村落等保護力度,堅守農村傳統文化根脈,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
“脫貧攻堅緊鑼密鼓,鄉村振興正逢其時。我們積極探索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 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縣長陳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