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波 耿薇 楊昌寬) “漢陰縣‘鎮園產業聯盟’工作法理順了貧困鎮村、貧困戶與現代農業企業合作的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扶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10月18日的北京,“漢陰經驗”亮相全國縣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論壇,在一陣熱烈的掌聲中,中國農業大學李卓博士這樣評價。
漢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面廣、程度深,產業困局難突破,農業生產效益不高。為此,漢陰縣把產業脫貧作為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2017年底提出了“鎮園產業聯盟”助力脫貧攻堅。通過由政府搭建的各鎮、村黨支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業園區企業產業對接平臺,把村級合作組織帶領的農戶和貧困戶與農業園區及農業企業聯系起來,形成利益聯接共同體。
貧困戶:戶戶發展有方向
“今年以來,我積極響應村上合作社號召,種了1.3畝水果玉米,賣了1941元,明年我還要繼續按照村上安排種玉米。”10月23日,漢陰縣澗池鎮馬鞍橋村五組低保戶俞真吉,談到今年的收成時笑得合不攏嘴。
俞真吉一家三口都是殘疾人,帶領他們走上致富路的,是村上的合作社。他家自今年借助“鎮園產業聯盟”平臺,遵照村上合作社要求,積極投身水果玉米生產以來,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最近,他還給家里新添置了臺凈水器。
村級合作社不僅讓貧困戶知道了自己該去發展什么產業,還為貧困群眾提供了在家門口上班的機會。
“如期脫貧,我滿懷信心!”來自漢陰縣平梁鎮太行村一組的貧困群眾趙喜翠,原來一直在西安務工。今年回來后,她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1200元,在村上的合作社務工,每天收入80元,合作社還免費提供伙食。她說,相比在西安,在家門口務工更加便利。而村上像趙喜翠一樣在家門口務工的有10余人。
俞真吉和趙喜翠的脫貧實踐,只是漢陰縣眾多貧困群眾受益“鎮園產業聯盟”的小小一幕。
漢陰縣自搭建“鎮園產業聯盟”平臺以來,所采取的“鎮園聯盟、村社承載、貧困戶參與”的工作法,使鎮村和全縣各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了溝通渠道,實現了雙方信息互聯互通,也將貧困戶牢牢嵌入現代農業產業鏈中,形成利益聯結共同體,既消除了貧困戶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的迷茫,又解決了園區、企業基地往哪里擴展、原料從哪里供給的問題。
“隨著傳統粗放式農業產業得到改造提升,各種新型農業產業迅速發展壯大,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得租金、園區就業得薪金、訂單生產得訂金、入股分紅得股金等多種方式增收,受益群眾日益增多。”漢陰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宗山說,截至目前,全縣已經發展產業基地8.12萬畝,帶動農戶9327戶,其中帶動貧困戶2359戶8964人實現增收。
幫扶干部:個個干事有力量
漢陰縣漢陽鎮筆架村駐村“第一書記”閆澤華,原來在陜西陜煤黃陵礦業鐵路運輸公司任黨群部部長、紀委副書記。
閆澤華來漢陰不到3個月,已經組織完成30畝羊肚菌大棚基礎設施建設,幫助村上銷售了價值43萬元的木耳。目前,他正積極籌劃如何盤活村上現有的500畝茶園,與客商積極對接洽談。
10月25日,閆澤華欣喜地告訴筆者,自己能在村上迅速打開局面,帶動村級產業落地,離不開縣農業園區牽頭搭建的“鎮園產業聯盟”平臺,尤其是把農業園區各企業發展需求、鎮村負責人和“第一書記”聯系方式編制成的一本“藍寶書”——漢陰縣“鎮園產業聯盟”助推脫貧攻堅產業項目對接指南。“藍寶書”讓全縣各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各貧困村信息一目了然,拿到書,就能很快將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三者進行無縫對接。
縣委宣傳部派駐進步村的“第一書記”丁濤和駐村隊員李東,利用“鎮園產業聯盟”平臺,針對村上特殊區位環境,協調村上不斷壯大原來的天麻專業合作社和富硒蓮藕合作社,協助對150畝拐棗園進行了補栽提升,以此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以來,該村提供各類就業崗位50余個,帶動20戶貧困戶增收,平均每人增收1000元。
丁濤表示,自己先后在棉豐村和進步村當“第一書記”一年多了,也一直有想法,但不知道做些啥。通過“鎮園產業聯盟”這個平臺,難題迎刃而解。
同丁濤一樣,漢陰縣澗池鎮馬鞍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雷亮提起“鎮園產業聯盟”時也贊不絕口。雷亮說:“借助‘鎮園產業聯盟’平臺,馬鞍橋村成立了漢陰縣鑫瑞生態農民專業合作社,全村22戶貧困戶共同受益,半年入股分紅和務工收入最多可達5000余元。”
“以前號召農戶發展產業,農產品滯銷現象時有發生,F在,政府通過‘鎮園產業聯盟’平臺,在龍頭企業和村級合作組織的積極參與下,實行訂單式生產和合資經營,各村產業發展有了方向,貧困戶再也不用擔心農作物的銷售問題,大大激發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漢陰縣蒲溪鎮、平梁鎮分管產業扶貧工作的副鎮長卿文和徐家俊一致認為。
園區+企業:雙雙都在“加速跑”
“成了!雙河口鎮的負責人正等我去簽訂2000畝的拐棗種植基地。”10月23日中午,漢陰縣頤品莊園現代農業園區經理馮立奎高興地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說。記者看得出,這激動的心情背后,既有事情落地的欣喜,也有一路走來的艱辛。
三年前,馮立奎成立了安康市頤品莊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他拼搏了很久,付出了很多,幾年過去了,周邊的拐棗、甜桿種植面積一直上不去,每年都要花高價到外地購買。
“以前,想擴大生產規模,群眾不太相信自己。現在,通過‘鎮園產業聯盟’這個平臺,已經迅速同全縣8個鎮簽訂了拐棗、甜桿購銷協議。園區建成達產達效后,可實現年產值3億元、利稅6000萬元以上,且直接提供120個就業崗位,帶動參與甜桿、拐棗種植2000余戶,帶動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馮立奎說。
而位于漢陰縣小街富硒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漢陰縣小倉農林有限公司,今年4月才開始計劃加工甜玉米,因為有了“鎮園產業聯盟”這個平臺,實現了迅速投產,比原計劃提前了近一年。
走進漢陰縣新鑫現代農業園區,筆者看到一片繁忙景象——園區企業高效運轉,機器加工大米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據了解,貧困戶通過與該園區合作,水稻種植經濟效益是傳統種植方式的1.5倍以上。
在漢陰縣漢陽鎮,鎮上創新實施“鎮園產業聯盟”發展模式,分別與企業就羊肚菌、箱蜂養殖等產業達成種植協議,由公司提供種苗、現場技術培訓,并設置保底價回收產品。按照“一項主導產業、一個牽頭人、發展不低于50畝、帶動不少于10戶貧困戶”的要求,該鎮成立了15個村社一體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和貧困群眾增收共贏。目前,全鎮納入聯盟的專業合作社53家、家庭農場55家,入社農戶3172戶,受益貧困戶892戶,帶動群眾就近務工1700余人,實現增收670余萬元。
為了做實“鎮園產業聯盟”,漢陰縣制定了《漢陰縣產業扶貧工作指導意見》《漢陰縣產業脫貧扶持獎勵辦法》《漢陰縣2018年星級示范性家庭農場獎補辦法》《漢陰縣貧困村貧困戶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過一手做大做強園區企業抓市場,一手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抓生產,為“鎮園產業聯盟”行穩致遠注入源頭活水。
“鎮園產業聯盟為企業營造了優良的發展環境,吸引了陜果集團、晶康公司等企業前來開展產業扶貧合作項目,截至2018年9月底,已有70多家園區企業與全縣110個村建立了產業聯盟,對接發展產業基地80139畝。成立專業合作社378個,家庭農場701戶,帶動貧困戶2359戶8964人實現增收,預計增收760余萬元。”該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主任王亮說。
“實踐證明,一個好的產業發展思路,對于扶貧工作的推進極為重要。鎮園產業聯盟激活了‘訂單式農業’‘園區+合作社+農戶’‘互聯網+農業’等多種模式,使園區企業與農戶、貧困戶形成利益共同體,有效地把貧困戶嵌入到了產業扶貧的鏈條中,也同時促進了貧困農戶收入、能力和動力的‘三提升’,推動了現代農業園區要素、成本、資金的‘三整合’,實現了縣域農業產業結構、規模、效益的‘三改進’。”漢陰縣委書記周永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