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感謝黨和政府讓我當上了生態護林員,我再也不用出去打工了。今年僅靠護林員一項,就讓我家增收了7000元。”現年50歲的寧陜縣筒車灣鎮油坊坪村村民張康武說,他還種植了2.25畝天麻,當年各項收入達到2.8萬余元,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600元。
這只是該縣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助力脫貧攻堅的一個案例。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作為陜西省重點林業縣的寧陜,立足生態優勢,通過發展生態產業,落實生態政策,實施生態移民,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加快脫貧攻堅步伐,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探索出了生態脫貧的“寧陜實踐”。
生態產業,讓群眾有了發展能力
“去年我養了25箱蜂子,產了200公斤蜂蜜,全部通過合作社賣出去了,掙了1萬多,今年我還要再多養幾箱。”太山廟鎮油房坪村貧困戶朱清德高興地說,通過合作社,他率先實現了脫貧。該村共發展中蜂養殖600余箱,年產值36萬余元,戶均增收4000余元。
寧陜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先后編制出臺扶貧規劃和實施方案,并逐村逐戶制定產業發展方案,進一步鞏固提升板栗、核桃、食用菌三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林麝、梅花鹿、中蜂三大養殖產業和天麻、豬苓、魔芋三大種植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建設高標準核桃園11.7萬畝、板栗園21萬畝,林麝、梅花鹿養殖存欄量1500頭,發展林下天麻、豬苓等藥材9.97萬畝,年發展食用菌1000萬袋,年產天麻、豬苓等中藥材1萬余噸,生態產業覆蓋全縣70%以上農戶和所有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
在發展的同時,該縣強化對產業的各種扶持,率先推行“脫貧貸”,解決產業資金難題。累計放貸1.2億元,帶動2921戶貧困戶發展產業;成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43個,滾動投放3385萬元,3845戶群眾受益。按照“一產業一龍頭企業”“一村一園區”的思路,每年整合專項資金2000萬元以上,累計培育市級龍頭企業6個、農林園區34個、集體經濟組織70個、專業合作社219個,帶動貧困戶1621戶6646人增收。抓好產業鏈條延伸,引進建成秦南菌業、綠寶大米、纖纖魔芋、夢陽藥業、普豐藥業飲片等加工企業,切實提升生態產業發展鏈和增加值。實施國家電子商務扶貧示范縣項目,與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簽定電商扶貧戰略合作協議,全縣60%以上的貧困村農林產品通過電子商務銷售,交易總額達1億元。同時,在江蘇金壇設立寧陜特產總店,從東西部協作產業扶貧延伸到消費扶貧。組建了產業技術專家組和綜合技術服務隊,在領導力量和技術服務上強化支撐。
寧陜縣多措并舉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先后成功引進29家企業投資開發38個旅游項目,引資總額突破340億元,并圍繞五大景區輻射和帶動周邊村鎮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形成了依托景區就業、旅游服務創業就業、資源入股、投工投勞創收、旅游商品銷售增收等多種脫貧致富路徑,形成了全域開發的“蒿溝模式”、社區性開發的“皇冠模式”、協會+農戶的“元潭模式”、股份制開發的“漫溝模式”、景區依托型的“七里模式”。按照“山上建景區、山下建社區”的思路,通過景區開發運營帶動群眾就業創業,被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作為全國七大旅游扶貧典型案例面向全國推廣。
生態政策,讓群眾有了增收渠道
四畝地鎮嚴家坪村32戶農民通過林地入股,組建羅家溝板栗合作社,累計發展板栗園1350畝,入股社員106人,其中入股的貧困戶12戶41人,參加合作社生產勞動的貧困戶15戶46人。2017年,羅家溝板栗合作社將板栗園的林地經營權流轉給寧陜縣林之語農林工程有限公司,期限為20年,由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入股社員可以按股獲得林地經營權流轉分紅,還可到園區務工增收。在合作社分紅大會上,入股社員每戶平均分紅3000余元。
寧陜持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率先將306.2萬畝集體林地確權到戶,累計開展林權抵押面積達3.17萬畝,發放林權抵押貸款6337萬元。積極探索林地“三權分置”改革,開展公益林預收益抵押融資,累計流轉林地85萬畝,總交易額達7億余元,發放了全省首批公益林預收益抵押貸款180萬元。通過明確產權、承包到戶,貧困戶以林業資產入股分紅、融資收益、流轉收益等方式增加資產性收入,覆蓋貧困戶742戶1626人,年人均增收510元。
該縣以鎮村為單位,組建40家林業合作社和15個林業工程隊,每年重點生態工程優先采購合作社產品服務,聘用貧困勞動力占比達到40%以上。2017年,全縣共實施森林撫育、造林綠化等工程項目,直接帶動3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2018年實施森林撫育項目1萬畝,覆蓋5個村8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200元。
自2016年開始,寧陜落實生態政策,在全國貧困縣中第一個用縣本級財政投入生態補償,當年安排資金650萬元,將65萬畝省級公益林補償標準由每畝5元提高到15元,與國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持平。2018年,全縣兌現國、省兩級生態補償資金2978.42萬元,受益農戶8586戶,其中貧困戶2719戶,貧困農戶戶均補償資金達到1413元。
生態宜居,讓群眾實現安家樂業
“以前都沒想過住樓房、住社區,這下好了,能住進這么干凈寬敞的新房子,以后務工賺錢更有干勁,更有底氣了,正是老話說的,安居才能樂業。”9月21日,在中秋節前夕,搬進新居的龍王鎮河坪村貧困戶熊宗國看著新房難掩內心的喜悅高興地說道。當日,該鎮60余戶貧困戶與熊宗國一樣,都搬進了新房。
脫貧攻堅中,寧陜縣對居住條件惡劣的貧困群眾實施搬遷,從根本上改變生存和發展條件。該縣2016年建設集中安置社區14個,安置貧困戶584戶1776人,實施危房改造366戶,實現三年任務一年完成。2017年至2018年共規劃建設集中安置社區24個,計劃扶貧類搬遷1834戶5698人,目前建成并入住2個,主體完工15個,在建7個,年底前可全部達到入住條件。依托“園區+社區”建設社區工廠,縣脫貧產業園建成標準化廠房8000平方米,建成社區工廠5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175人,逐步把搬遷群眾轉化為產業工人。
在實現搬出來的同時,該縣對全縣貧困勞動力實名登記、建檔立卡、分類培訓,與碧桂園、西安文理學院建立培訓幫扶長效機制,今年開展貧困勞動力培訓24期1098人。落實自主創業扶持政策,培育就業扶貧基地3個,累計發放貧困勞動力創業貸款840萬元,扶持貧困勞動力創業106人,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566人。運用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選聘832名貧困勞動力擔任生態護林員,培訓上崗、動態管理、一年一聘,年工資7000元;開發224個水利護河員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60名,年工資5000元。
按照既不吊高胃口,又不滿足于“57”標準的思路,著眼鄉村振興,寧陜縣在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境上狠下功夫,力促貧困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僅2018年就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35億元,開工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119個,完工92個,在建27個,完工率77%。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民居改造1729戶,修建文化活動廣場25個,7個村完成亮化工程,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6處、村級公廁40個。該縣還大力推進以“誠孝儉勤和”為主要內容的新民風建設,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家規家訓加強鄉村治理,進一步把鄉風文明建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