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阮郁 阮芮)11月27日,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現場會與會代表在白河縣進行現場觀摩,省長劉國中在會上點名表揚了白河的經驗做法。國家發改委在《“十三五”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指引》(第35期)印發?,向全國推廣白河易地扶貧搬遷六大提升行動,易地扶貧搬遷的“白河樣板”從全省走向全國。
白河山多平地少,“挪一寸掙斷命”,但從高寒山下移,又是脫貧必由之路。以“三苦精神”揚名的白河,“十三五”時期在陜南避災移民搬遷7萬余人的基礎上,縱深推進10726戶33293人易地扶貧搬遷,最終把生存環境惡劣的10.4萬人轉移到安全、宜居、宜業的淺丘川道上,目前已全面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家園變遷不是簡單的位移,而是一項系統而深刻的革新。白河縣始終把破解實際入住難、穩定脫貧難、舊宅騰退難、融入城鎮難作為重中之重,在全縣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及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產業發展、搬新拆舊、新民風建設、社區管理服務、黨建引領六大提升行動和8項配套措施,全面提高“實際入住率、穩定脫貧率、舊宅騰退率和搬遷融入度”,真正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可致富”。
人挪活,活出新樣子
易地扶貧搬遷和城鄉融合發展,恰如一枚金幣不可分割的兩面。白河縣以《全縣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為藍本,制定落實“11135”專項規劃,建1個宜居縣城、11個重點集鎮、35個新型農村社區,構建起符合山區實際的搬遷安置體系,城鎮化率從30.4%提升到45%。
在立地條件很差的白河縣,唯有集中安置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搬遷效應。該縣試點先行,全力推進整村搬遷、整組搬遷,堅持因人定建、照單搬遷,集中安置率達到95.5%,樓房化安置率88%,兩項指標均排在全省前列。
“人挪活,樹挪死,搬出深山條件就是好,過去愁人的水電路難題現如今都解決了。”該縣已經73歲的夏萬芳做夢也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以前住在山里,吃水難、走路難、看病難。多虧了黨的好政策,讓我們山里人過上了好日子。”她一邊洗菜一邊感慨。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均等的待遇,白河堅持基礎設施向集中安置區配套,公共資源向集中安置區配置,產業建設向安置區聚集。道路硬化、庭院凈化、環境美化,每個大型社區配建一個服務中心、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所小學、一個幼兒園、一個衛生室、一個新社區工廠、一個大型超市、一條公交線路,密切呼應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搬遷人口占全縣農業人口的66.2%,貧困群眾實現了戶戶有安全住房的目標。
昔日鄉土白河,今日城鎮白河。一座座簇新靚麗的城鎮新村崛地而起,正在構建起白河人民迎戰深度貧困的堡壘。
創新業,讓幸福長在熱土上
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白河縣以建設一個搬遷安置社區、配套一個農業園區、興辦一個社區工廠、組織一批勞務輸出、培育一批職業農民“五個一”為載體,建設充分就業社區,讓搬遷農民自覺鑲嵌到新興產業鏈條中,實現安居樂業。
該縣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穩定增收的根本支撐,重點培育木瓜、茶葉、油用牡丹、畜牧、核桃、魔芋等特色產業,引導工商企業、村組干部、返鄉能人帶頭興業創業,高效利用搬遷騰出的5萬多畝土地、山林,興辦96個縣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培育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各類市場經營主體500多個,探索出“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就地變工人”這一得以在全省推廣的天寶模式。目前,全縣2500余名農民工“歸巢”創業,在縣內創辦新型市場經營主體總數達到500多家,注冊資金20.2億元,每年能帶動6000人脫貧,在當地就業的群眾每人每年平均增收3萬元。
“國家政策好,在山下給我們蓋了房子,搬下來住比在山上住要舒服,啥都方便。我媳婦在社區工廠上班,我在茶廠上班,一年掙的錢比以前打工要高多了。”說起搬遷帶來的變化,白河縣藥樹村群眾柯玉興一臉的幸福。
白河縣把創辦新社區工廠作為就業增收的現實途徑,積極引進新社區工廠,推動勞務經濟轉型升級。目前已發展毛絨玩具、服裝服飾、電子配件、農副產品加工等新社區工廠57家,實現了100戶以上安置點均有1至2家新社區工廠的目標。按照全市打造毛絨玩具新都的部署,把毛絨玩具產業作為主攻方向,規劃建設12條毛絨玩具生產線的廣州匯美思工藝品有限公司毛絨玩具產業發展總部,已全面開工建設。為解決上班群眾分心顧家的問題,在新社區工廠周邊配套建設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和兒童托管中心,使工人安心上班。
目前,新社區工廠新增就業崗位近5000個,帶動3700戶貧困戶就業脫貧,實現了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上班,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
新農民,加快融入新時代
搬遷只是序幕,正戲還在后頭。為了讓農民放心離開土地,快速融入城鎮,白河縣創新推行“社區服務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的工作方法,對搬遷群眾核心依附的土地進行精細確權辦證,做到易地搬遷定根,確認三證定權,規范管理定心。鼓勵并創造條件,讓搬遷群眾將耕地、林地流轉,從而徹底掙脫小農經濟束縛;嚴格執行舊宅基地騰退復墾增減掛鉤,精準做到搬新拆舊;依托安置社區建立房屋產權登記辦證快捷通道,在安置房所有權上給農民吃定心丸;推行居住證制度全覆蓋,吸引農民轉變身份為城鎮居民,享受到城鎮居民醫療、養老等新型權益。
“我老家在宋家鎮,現在搬到茅坪鎮,老家的土地該流轉的流轉了,該退耕的退耕了,合療、保險在茅坪都能享受,現在在廠里每月工資有兩三千塊錢,生活越來越好了。”白河縣永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張隆琴跨鎮搬遷,并實現就地就業,算是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白河縣在搬遷社區構建“以黨支部為核心、居委會為主體、物業服務為依托”的服務管理體系,深入實施“支部+X+貧困戶”黨建提升行動,把“支部建在產業鏈、能人聚在產業鏈、黨員示范在產業鏈、貧困戶增收在產業鏈”,深入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問需求,解難題,辦實事,持續推進“新社區·新農民·新技能·新風尚”主題培訓,全面改造群眾生活方式,加速由農民向市民轉變。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保持9%左右的增長速度,2017年達到9154元,搬遷帶動了7291戶26572人脫貧,奠定了美好生活的新起點。
圖強求變的白河兒女苦抓、苦幫、苦干,在這片曾被專家斷言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上,重新組合提升了生存發展的區位,過上了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繪就了“生態美、城鄉美、產業強、百姓富、保障好”的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