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陳曦 通訊員 喬靜 張白虎)立冬剛過,從漢陰縣澗池集鎮向北部山區進發,四野青黃相雜,滿目斑斕中竟未見蕭瑟。深山里陣陣爽朗的笑聲透過樹林,原來是麻柳村正在進行脫貧典型的表彰和扶志扶智文藝演出。
樅嶺村支書羅學軍也正在現場,他聽得仔細、看得認真,剛剛還和麻柳村支書龍佰武一起為脫貧典型頒發了獎狀。“再忙也得來,必須得來,我們現在是‘一對兒’嘛。”羅學軍看著龍佰武打趣兒地說。
澗池鎮雖說位于月河川道,交通發達,區位良好,但川、山區域發展不平衡,部分群眾想致富卻找不到門路,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的農副產品銷售缺乏規模、包裝、宣傳,線上線下銷路不暢。針對這些問題,該鎮堅持“黨建引領、協作互惠、互利共贏”的原則,自2018年下半年開始在全鎮探索推行了“支部聯創、產業聯建、就業聯盟、產品聯銷”的“四聯”精準扶貧模式。按照“近聯遠、大帶小、強幫弱”的原則,樅嶺村黨支部與麻柳村黨支部手牽手結成了對子。
“我們現在就像一個支部,雙方的黨員經常相互交流、觀摩學習,開展聯誼主題黨日活動,不論哪個村有活動我們都共同參與。”羅學軍說,“支部聯創等于將全鎮22個支部變成了11個支部,以前的先進支部還能不能繼續先進呢,這就形成了比追趕超的工作氛圍,我們必須手牽手齊步走,一起做好‘三會一課’,抓隊伍、改作風,共同達到‘領導班子好、黨員干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五好”黨組織目標。”
“支部聯創”在不斷增強支部戰斗力,雙方在脫貧產業上的聯建也如火如荼。龍佰武說:“麻柳村有5000多畝耕地、600多畝水田、8000多畝林地,發展產業的潛力很大,但缺資金、缺技術;樅嶺村土地有限,村里的能人可以到麻柳來施展拳腳,麻柳村民就可以務工、分紅,F在我們已經一起發展了50畝中藥材,無籽石榴和流水養魚產業也正在發展。”
羅學軍接過話匣子:“樅嶺村建立了電商服務中心,麻柳老百姓產的蜂蜜、土酒、跑山雞等農副產品都可以送過去賣,在網上變現。樅嶺在三沈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區,有沈氏家訓展覽館、村史館,麻柳有金花宮,臨近洞河水庫,將來可以組成一條線,共同發展旅游。”
“抱團發展合力大!”同行的鎮上干部感嘆,并列舉了一串數據——目前,該鎮各村共簽訂產業聯建協議64個,聯合培育發展花椒、拐棗、甜玉米、黑黃豆、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聯合培育養蜂、養豬牛羊、養畜禽、食用菌種植等特色產業專業合作社46個、建家庭農場23個、縣級園區3個、市級園區7個、省級園區6個,全鎮稻蝦共育、水稻、油菜、蔬菜種植等訂單農業及重點鎮建設、聯建園區、聯建飛地經濟、商貿業等蓬勃發展,帶動了1700余戶貧困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
“樅嶺村藤編產業發展得好,我們組織貧困戶去進行了培訓,明年也可以建立一些藤編家庭車間。”龍佰武所言不虛。樅嶺村村民蒲群英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外出務工。2018年8月,她參加了藤編技術培訓。現在有了空閑,就在家里編藤條椅子。平均每天能編兩把,企業按18元一把上門回購,長期堅持還有一定獎勵。蒲群英說,每月能賺千把元補貼家用,有的人還能賺兩千元,反正也不誤事,算是白賺的。
藤編技能簡單易學,勞動強度小,農戶不用投入資金、尋找銷路,與社區工廠簽訂回收協議后,在廠、在家做工均可,深受群眾的歡迎。像蒲群英這樣的“農戶車間”,樅嶺村已經有四五十戶。
“在就業方面,聯建支部要信息聯通、培訓聯辦、創業聯促。就業聯盟依托的是藤編、毛絨玩具等市場前景良好、勞動用工密集、且用工形式靈活的產業,通過聯建支部的引領,市場主體的帶動,不斷擴展社區工廠和家庭車間。預計3年內,全鎮將發展藤編等社區工廠30個、建家庭車間350個,為農戶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促進1000余戶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通過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貧困群眾參與發展,實現企業、農戶雙贏。”澗池鎮黨委副書記魏龍建說。
麻柳村鑼鼓陣陣,與其相隔不遠的王家河村也熱鬧非凡。王家河村老老少少正在挖丹參,雖說寒冬已至,但收獲總是令人心花怒放。黎其勝是王家河村的副支書,也是產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他介紹說,王家河村2018年發展丹參160畝,合作社種了七八十畝,其余都是貧困戶自種,一畝純收入有四五千塊;另外還發展了100畝絞股藍和100多桶中蜂。
“沒有后顧之憂,農民才會參與產業發展,F在產品銷售不成問題,通過‘四聯’模式,我們與企業簽訂了產業聯建和代銷協議,企業上門收購。同時,通過鎮上的電商聯盟拓寬了銷售渠道,我們的原生態蜂蜜在網上賣到100元一斤,現在已經斷貨了。”黎其勝說。
與王家河村一樣,該鎮引導市場主體與各村和貧困戶簽訂代銷協議,幫助銷售農副產品。同時,組建電商聯盟,建立鎮村扶貧產品展銷中心,組織鎮內外社會組織、社會扶貧力量和樅嶺、軍壩、沙壩、馬鞍橋等鎮內外有能力的電商企業服務站參與精準扶貧,對接鎮內貧困村和合作社的文創產品、農特產品,以“供銷聯合、電商聯盟、宣傳聯動”的“線上+線下”聯銷方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讓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解決了農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
王家河村的好收成,不但讓本村的農戶有了奔頭,也讓結對的中營村群眾看到了新的希望。“中營村已經和我們一起發展了絞股藍,今年也準備種丹參、養中蜂。我們打算把中營村的小龍蝦養殖引進到王家河。產品不愁銷,兩個村的群眾干勁都很足。” 黎其勝對未來充滿信心。
干勁十足的不僅僅是王家河村與中營村,“四聯”模式為澗池各村產業發展都開辟了新的可能性。重點貧困村馬鞍橋村與處在集鎮的西壩村結對后,西壩村在集鎮農貿市場給馬鞍橋村免費提供了一個門面房和三四個攤位,為馬鞍橋村農副產品打開了廣闊市場。
“西壩村處在集鎮建設核心區,發展產業的土地有限,但是商貿、餐飲、建筑業發達,正好吸引馬鞍橋村的閑散勞動力,消化他們的農副產品。”西壩村村主任謝小春說:“2018年農戶已經嘗到了甜頭。2019年我們打算帶動馬鞍橋村村民種植甜桿,利用西壩村的閑置廠房和廣闊市場進行釀造和銷售,發揮兩個村的優勢將釀酒產業做大做強。”
“澗池鎮探索推行‘四聯’模式,就是要為貧困村發展、貧困戶增收搭建起產、供、銷一體化的‘保姆式’精準扶貧產業發展鏈條,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效應。我們將‘四聯’作為季度和年度考核的硬指標,聯創的兩個支部一同考核,整合了基層黨組織力量,為基層黨建工作整體上臺階、特色產業上規模、貧困群眾就業創業有平臺、多渠道增加農戶收入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該鎮鎮長黃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