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譚海波 李兵) “去年,我們村加強新民風扶貧扶志工作,提振和激發脫貧戶脫貧退出的信心和決心。在年底脫貧退出動員會上,不少貧困戶要求主動退出,這一新氣象,更加堅定了我們明年整村脫貧的信心。”面對群眾爭著脫貧“摘帽”的新風氣,寧陜縣金川鎮老莊村黨支部書記盛弟明信心滿滿地說。
2019年,寧陜縣將整縣脫貧“摘帽”。面對仍有8925人處在貧困狀態的現狀,該縣實現整縣脫貧的信心來自哪里?又如何實現高質量脫貧呢?該縣通過興產業、促就業、做實農村經濟組織,筑牢高質量脫貧的堅實基礎,確保脫貧目標順利實現。
產業興,鄉村才能留住人
地處秦嶺深處的寧陜縣新場鎮,屬于高寒邊遠山區,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群眾的收入來源主要靠中蜂養殖和采收中藥材。前幾年因西成高鐵建設大軍的進駐,新場鎮著實紅火了幾年,但隨著西成高鐵的建成通車,新場鎮的發展又回到了以前的狀態。
在多方調研后,新場鎮結合環境區域資源優勢和農村“三變”改革,以“企業+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全鎮初步形成了生豬養殖、中蜂養殖和辣椒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
據新場鎮鎮長王東介紹,到今年底通過努力,力爭全鎮建成3個產業園區、6個產業示范基地,培育3個縣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實現貧困戶全覆蓋目標,有效解決全鎮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問題。
寧陜縣把產業發展作為群眾脫貧的主要抓手,進一步明確了“林果、藥菌、特色養殖”主導產業,提出十大脫貧增收行動,對主導產業重點鎮、專業村、加工點進行布局,明確了各鎮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和幫扶任務?h主要領導牽頭組織有關部門研究討論農業特色產業建設工作,印發了《寧陜縣產業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成立了山林經濟(林果)產業、有機種植產業、特色種植產業、藥菌產業等4個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將產業扶貧工作納入對鎮和相關單位追趕超越工作點評和年終綜合考核,結合貫徹落實三項機制,實行追責問責。
該縣修訂完善產業獎補、金融扶貧等政策文件,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的產業發展資金,用于對產業發展的獎勵,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幫扶貧困戶積極性和農戶產業發展動力。鎮村逐級建立了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到戶產業發展臺賬,明確長短結合產業、包幫責任人、幫扶措施和收入計劃。
該縣還通過逐鎮召開產業現場辦公會等措施,針對產業脫貧工作,現場對標任務,研判各鎮產業脫貧形勢,指導推進,解決困難,督促各鎮加快產業發展。各鎮你追我趕,加速推動產業發展,新增產業項目種類顯著增多、規模明顯擴大,初步形成了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局面。
據統計,全縣生產食用菌960萬袋,核桃、板栗建園面積1.52萬畝,板栗科管6.7萬畝,種植魔芋1.89萬畝、中藥材6218畝、獼猴桃400畝、黃花菜500畝、花椒300畝、泰國米椒1800畝,新建圈舍10000余平方米,養蜂1.68萬箱,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5.3萬頭、0.43萬頭、2.9萬頭、28萬羽。
能就業,富路才能走得穩
太山廟鎮油房村的朱清元、肖則琴夫婦以前一直想外出打工,但是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們一直在擔心,去哪里打工?收入怎么樣?工作環境怎么樣?收入穩定不穩定?就在這時,村干部告訴他們縣上正在舉辦扶貧招聘會。
經鎮政府組織,他們和村里的部分貧困戶一起參加了招聘會,經過詳細地詢問與對比,他們與青島膠州的金紅葉紙杯公司簽約。通過自身努力工作,現在月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
“以前怕上當受騙,又怕企業拖欠工資,這次有政府搭橋,來的都是正規企業,我覺得心里踏實。”肖則琴說。
寧陜縣積極組織開展轉移就業專項服務,促進就近就地就業,引導外出就業。加強與山東膠州市,江蘇金壇區、武進區勞務協作,并與金壇區、武進區人社局簽訂《加快推進勞務協議》,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全方位開展勞務對接,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精心組織好“春風行動”。通過網絡媒體、公開信息欄、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廣泛發布招聘信息,累計發送手機短信五十余萬條,先后舉行了2018年“春風行動”暨膠州對接、蘇陜協作勞務招聘會和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暨公益性專崗等8場招聘會,參加招聘會企業30家,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000余個。
該縣還將社區工廠建設作為解決搬遷移民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將城關鎮、筒車灣鎮、江口鎮、梅子鎮、四畝地鎮確定為今年社區工廠建設重點鎮,制定獎勵政策,鼓勵各類企業在移民搬遷社區和鎮村集體閑置土地創辦社區工廠,先后協調落實新社區工廠建設資金1180萬元,已簽約引進了5家社區工廠落戶。圍繞毛絨玩具、電子設備加工、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鞋帽生產等重點領域,先后赴江蘇金壇、揚州、福建等地進行招商,引進工廠落地寧陜。
同時,該縣通過“送培訓下鄉”“集中培訓”“校企合作”和“訂單培訓”等方式,辦班到村、培訓到戶、技能到人。結合勞務用工需求,開展以家政服務、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培訓,積極做好農民工訂單式培訓,著力抓好崗前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在貧困村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適合“三無人員”的農村保潔員、護林員、護河員等崗位,安排貧困群眾上崗,對脫貧困難群體進行托底安置。
2018年以來,寧陜縣實施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1627人,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崗位520余個,安置456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建成5個社區工廠,吸納就業286人,其中貧困勞動力143人。
組織強,農民才能奔小康
新場鎮新場村貧困戶王全友實現了從“莊稼漢”到“股份農民”的轉變。早些年因妻子殘疾,自己又缺乏技術,一年僅靠種地和打零工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
2018年,他在寶峰種養合作社入股10頭豬,豬寄養在合作社統一管理,不用費心費力,就可以拿到每頭100元的分紅,加上政府每頭獎補400元,自己就增收了5000元。
同時,他還將自己的3畝地入股合作社,用于種植辣椒,每畝租金300元。平時,就在合作社務工,加上收入,一年下來,各種收入能達到25000多元。
寧陜縣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激活“資源要素”,重塑“經營體系”,打造“股份農民”,促進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
該縣按照有積累、普通村和空殼村分類先行試點,在首批確定4個試驗村的基礎上,積累經驗整體推進清產核資,出臺成員身份確認指導意見,建立了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推進資源變資產,將306萬畝集體林地落實到戶,開展林權抵押貸款,累計抵押3.17萬畝、貸款6337萬元。開展林地、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流轉林地85萬畝、耕地1.68萬畝,通過租賃收益、保底分紅和二次分紅等形式,促進農民增收。
該縣推進資金變股金,將產業扶持獎補資金、部分項目資金和脫貧貸變成農民股金,實現了主體、農民、產業共贏。全縣2000多戶農戶入股配股資金3300余萬元,通過經營主體享受到固定分紅收益。推進農民變股民,將集體經營性資產、資金和資源等集體資產入股合作社,引導農民入股專業合作社、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全縣68個村和3個社區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形成了筒車灣鎮海棠園村“土地流轉租金、固定收益股金、就近務工薪金、訂單農業酬金”的模式,榮庚農業園區“土地林地變資金、脫貧貸款變股金、貧困農民變工人”的模式和嚴家坪村羅家溝板栗合作社“集體出山、群眾建園、連片經營、有利分紅”的模式。
該縣還出臺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扶持、農業園區和家庭農場認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評選等辦法。累計投入2196.17萬元用于產業獎補,其中扶持市場主體資金達到50%。今年對68個村和3個社區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按每戶貧困戶6000元的標準進行配股,縣財政注入資金3648萬元。全縣培育市級龍頭企業已認定6個、現代農業園區2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30家、家庭農場38家,建成了香菇、蜂蜜、板栗等加工生產線,承接產權改革的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一步壯大。
“我們將通過大力抓產業、抓就業、做實村級集體經濟,夯實高質量脫貧的基礎,確保2019年的整縣脫貧‘摘帽’目標順利實現。”該縣縣委書記張益民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