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于延琴 通訊員 尤治斌 江濤
“村上互助資金協會給我貸款2萬元, 80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才沒擱置,今年計劃養豬100頭以上,養雞1000只以上!”
鎮坪縣曾家鎮向陽村五組胡發寶一家人很勤勞,每年養豬養雞,但因缺資金,養殖一直上不了規模,兩頭母豬圈養在自家豬圈里,有時連購買飼料的錢都沒有。2018年初,胡發寶通過“5321”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自己東挪西借湊了一些錢,準備建一個標準化的養殖場。但因為缺資金,養殖場建好了沒錢買豬仔,胡發寶急得團團轉,無奈之下,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找到村互助資金協會要求貸款。沒想到,“當天就給我貸了2萬元!拿著貸來的錢,買了十幾頭小豬仔,養殖場就算正式搞了起來!”
從貧困戶轉而成為產業養殖大戶,胡發寶特別高興:“我去年脫貧摘帽,今年要發家致富!”
而同村40歲的陶進東,早在2013年就通過在村互助資金協會借款,發展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產業大戶。
因家庭貧困,陶進東初中畢業后,像大多數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經過幾年打拼,除了勉強維持生活開支外,也沒存下多少錢,加之父母年老女兒有病,需要人照顧,2011年決定在家創業,從事養殖。
因缺乏創業資金,陶進東的養殖一直上不了規模,“每年養雞200來只,養豬10頭左右‘混飯吃’。”直到2013年,該村成立村互助資金協會后,陶進東去貸了2萬元,建了一個標準化養殖場,養雞800只。第二年,還了第一年的貸款后又借貸,逐漸發展形成豬、沼、魚、雞、草循環養殖產業鏈。2018年,陶進東養殖蘇泰黑豬80頭、土雞400只,建3畝魚塘,“年收入10多萬元”,并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動其他農戶共同發展。
向陽村是鎮坪縣2012年實施村級互助資金協會的試點村。當年,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該村成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縣財政注入50萬元基礎股,保障協會啟動運行。隨后村民根據自愿,在貧困戶“應入盡入”協會不需交納互助金的基礎上,非貧困戶加入協會須交納基準互助金,基準互助金每份不低于1000元,每戶最多可交納兩份,村民交納的互助金歸其本人所有,會員退出時,退還所交納的互助金本金;放貸收益,對非貧困戶放貸,按照公益金、公積金、風險金“三金”各10%的比例,收取資金占用費,作為村級扶貧互助資金的放貸收益,納入協會本金。
向陽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嚴化財介紹說,縣財政共計向村互助資金協會注入60萬元,會員入會交納互助金9.1萬元,其中貧困戶交納4萬元。目前已為全村29戶會員放款52.3萬元,其中支持貧困戶20戶30萬元。同時,全村借勢發力,依托龍頭企業、股份經濟合作社、互助資金協會“三位一體”產業扶貧模式,大力發展以茶葉為主導,烏雞、魔芋、菊花為特色的種養業,2018年共帶動全村80余戶穩定增收,戶均增收4000多元。“互助資金就如同村里的‘基金池’,村里半數以上貧困戶都在村級互助資金協會貸款,逐漸發展成為產業大戶。”
為確保高質量脫貧,近年來,該縣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圍繞“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如何管理、效益怎樣、風險防控”關鍵環節,引入資金活水,建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走出了一條“資金投向明確、運作方便快捷、產業支撐有力、民管民用受益”的村級互助資金運行新路子。
該縣扶貧局負責人稱,貧困村互助資金是以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導,村民自愿按一定比例繳納的互助資金為依托,無任何附加條件的社會捐贈資金為補充,在貧困村建立的民有、民用、民管、民受益、可周轉使用的生產發展資金。全縣互助資金協會堅持“有償使用、滾動發展”,實現了小資金帶出大效益,“貧困戶因此發展成產業大戶的占半數以上。”
為確保互助資金協會健康長久運行,該縣實行縣級總會負總責、鎮級分會嚴把關、村級協會抓落實“分級負責”制,構建科學合理、層次清晰、分工明確、責任落實、覆蓋全面的監管體系。同時,實行“村財鎮管”機制,由各鎮(辦)分會建立完善電子、紙質賬務、記賬管理,對于正常借款進行備案、復核,對違規借款、挪用資金等嚴格徹查,為協會安全運行保駕護航。在此基礎上,強化管人、管事,統籌施策、標本兼治,筑牢風險防控“堤壩”。
通過多管齊下,該縣58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運行穩健,既有效緩解了貧困農民“貸款難”的問題,又創新了財政扶貧資金的用管方式,并讓有限的資金“轉”起來,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加速器”,壯大產業的“好助手”。截至2018年末,該縣共組建58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實現全覆蓋;ブY金總量達到3089.6萬元,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900萬元,會員自愿繳納基準互助金189.1萬元,入會農戶達3994戶,其中貧困戶2853戶,累計發放資金204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