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奕君 2018年12月26日,從大山深處搬到平利縣洛河鎮洛河街村集鎮安置區的貧困戶代兵,從此有了新生活。家種魔芋五六畝,妻子譚榮平參加培訓后,在平利縣鑫發鞋業有限公司的新社區工廠上班,每月2000多的收入,既照顧了老人,又照顧到孩子上學。
家中有產業、搬進新社區、門口能就業,像代兵這樣的貧困群眾在平利不在少數。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平利縣立足區位特征,緊扣縣域實情,直面現實問題,著力從思想入手,探索出興產業置家業擴就業“三業”并舉促脫貧的舉措,為縣域經濟匯聚起強大的動能。
綠色發展興產業
“守著資源,難以變錢!” 2月24日,平利縣老縣鎮木瓜溝村的返鄉青年冉康,用八個字形容了回鄉之前的感觸。作為地道的平利人,冉康明知道家鄉地處富硒帶,適合發展種養殖業,卻遲遲不敢下決心,究其原因,就是顧慮太多。
冉康告訴筆者,一方面覺得產業選不準,另一方面感覺資金難籌措,看著大好的土地荒蕪,心又不甘。
正在冉康徘徊之際,脫貧攻堅戰打響,縣鎮干部得知冉康的想法后,動員他回鄉創業。2015年,冉康回到老縣鎮,創辦了平利縣綠泰園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如今,公司養鴿2萬余羽,去年共帶動貧困群眾33戶113人。
強化主體帶動是平利縣實施產業扶貧的有效方式。為了落實主體帶動,該縣把所有市場主體組織起來,建立責任落實、利益聯結、考核評比、政策激勵“四個強化”帶貧機制,實行企業帶動貧困戶數量和效果與申報財政扶持項目資金、協調兩權抵押貸款、安排扶貧支農再貸款、幫扶貧困戶脫貧獎勵“四掛鉤”,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形成了企業爭相包幫貧困戶的可喜局面,落實215家市場主體帶動11288戶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一對一簽訂5年以上幫扶協議,不脫貧不脫鉤、脫了貧也不脫鉤。
按照“一村一品、一戶兩三業、長中短結合”的原則,扭住“5個10萬”產業發展目標不動搖,精準落實到村到戶產業全覆蓋,做到短期抓絞股藍、畜牧、富硒糧油,中期抓中藥材,長期抓茶葉,形成當下能脫貧、中期穩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格局。盤活農村土地、支農資金和農村勞動力三大資源,選培承接改革主體,采取土地(產業園)流轉入股分紅、財政資金注入經營主體配股分紅、互助資金協會發展內置金融配股分紅等方式,投入財政資金推進“三變”改革,帶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實現市場主體發展、貧困戶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的“三贏”目標。
2018年,該縣產業發展創近年來最好水平。產銷茶飲產品1.28萬噸,實現產值13.6億元;新建和改造茶園3.3萬畝;發展絞股藍3萬畝、生態豬5萬頭、富硒糧油3.1萬畝、中藥材3.5萬畝;新培育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9家;新增市級園區11個、縣級28個;榮獲2018全國“質量之光”質量魅力城市;成功在哈爾濱、西安、常州等城市舉辦平利女媧茶(絞股藍)專場推介會;先后參加各類茶葉博覽會15場次,茶飲產業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生態宜居置家業
從荒坡搬到安置區,從破舊的土屋到明亮的新房,從守著幾把木椅到嶄新的冰箱、電視機。2019年的春節,對平利縣正陽鎮南溪河村三組的向順芝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她們一家5口從“老莊子”搬進“新社區”,丈夫搞建筑,自己幾步路就可以到新社區工廠上班,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
“以前住在山里,買一袋肥料,要背幾面山,進個城要一天,遇上大雨時,孩子上學,更是既費時間又擔心。自從住進了安置房,出門就是馬路,商店、衛生室樣樣有。”像向順芝這樣的貧困戶,搬遷不僅提高了生活的品質,更是有了脫貧致富的新門道。
打贏脫貧攻堅戰,首先要解決群眾的居住問題,平利縣干部群眾對此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為此,該縣按照“五新”社區建設要求,圍繞“一城十鎮一百個移民安置區”,以培育新社區工廠為抓手,堅持總部在園區、車間在社區,長藤結瓜、社區開花,產業做旺、總部做大,確保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堅持把“兩房”建設確定為脫貧攻堅戰的首勝之役,按照精準搬遷、精準施策、精細管理要求,核準搬遷群眾家庭信息、搬遷意愿和就業意向,面對面簽訂“三項協議”,堅持規劃為先,實施有業安置。為加快進度,緊盯開工率、建成率、入住率,實行月度點評、末位表態推進機制,真正把搬遷工程建成“良心工程”“精品工程”。
“屋外下雨屋內濕,擔驚受怕不敢睡,若是遇上連陰雨,多年辛勞一夜去。”山大溝深、居住條件惡劣,這些制約縣域經濟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已經隨著這首民謠漸行漸遠。
同時,該縣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貫穿移民搬遷始終,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統攬,依托田園風光、茶鄉風情和人文景觀,按照景區景點的標準規劃建設集中安置區,使集中安置區與產業園區相得益彰、特色民居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實現了移民搬遷與生態建設的互促共進、和諧共融,使搬遷群眾的新家比老家條件好、環境好,生活得更幸福舒適,讓搬出來的群眾安心舒心。
2018年,該縣建設集中安置點32個,實施易地搬遷4601戶15956人,完成危房改造699戶;平利扶貧搬遷助力鄉村振興、統一裝修拎包入住的經驗做法入編省市政策導引;新建社區工廠30家,其中毛絨玩具社區工廠16家,全縣新社區工廠達到83家;提供就業崗位3634個,促進了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平利成為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暖心工程·社區工廠就業扶貧”公益項目試點縣。
開放招商擴就業
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在平利,新社區工廠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在家門口端起“飯碗”。平利縣城關鎮馬咀村的楊細煙就是其中之一,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盡管是貧困戶,但她對脫貧很有信心。
像楊細煙這樣因社區工廠讓生活發生改變,正成為平利搬遷群眾就業增收新景。電子元件、服裝手套、毛絨玩具、針織鞋帽……這些分布在全縣各個地方的家庭式加工廠,訂單充足、生產繁忙,使得老板有信心、務工有恒心,貧困農民就業基礎更扎實。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大力實施移民搬遷工程,貧困戶的住房難題得以解決。貧困群眾以前住在山上,依靠“一畝三分地”簡單維持溫飽,如今搬到社區集中定居,遠離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山林,解決新增就業就成為一個大難題。搬遷貧困群眾沒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面對城鎮的“高消費”,很有可能成為“住在樓房里的貧困戶”。
基于這樣的考慮,該縣不斷壯大新社區工廠擴就業,按照“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思路,制定出臺《進一步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的實施意見》《加快家庭手工業新社區工廠發展的若干意見》《扶持新社區工廠發展工作辦法》等優惠政策,從領導包廠,到部門聯廠,再到干部駐廠,從規劃立項、選址建設、登記注冊,到工人招聘、市場開拓等各個環節,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店小二”式的優質服務,為新社區工廠發展創造一流環境,努力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業。
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夯實招商引資任務,推行“紅黃綠”清單管理,精準建立勞動力就業信息臺賬,統籌各類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根據不同類型、不同群體,開展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就業技能培訓,確保每個勞動力都能掌握一項增收技能,每個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都有一人穩定就業增收,讓更多的貧困群眾能就業、就好業。
2018年,該縣完成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6560人,幫助139戶貧困戶實現家庭創業,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