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李隆均 翟本榮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是白河縣自然地貌和群眾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自然資源的不足、交通條件的不便,磨煉了他們向大地求“生”的“三苦”精神。
為了解決溫飽、擺脫貧困,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白河人民堅持修田造地,20余年不間斷,在大山深處壘起了相當于7座萬里長城的石坎坎,修成石坎水平梯地23萬畝,在陜南率先實現了“人均一畝基本農田”,創造了大山深處的人文奇跡。“八七”脫貧攻堅時期,白河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鼓起了百姓的“錢袋子”,再次成為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典型。白河人民在長期艱苦奮斗中,歷練形成的“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也從此走出陜西,聞名全國。
白河縣位于漢江流域,且地勢較低。每到汛期,對沿江兩岸的百姓都會造成一定的威脅。為了克服艱苦的地形劣勢,防治河街水患,白河縣策劃實施了縣城防洪保安工程、316國道縣城過境段改線、河街片區棚戶區綜合改造“三項”工程,并按照“三位一體”的思路統籌推進,總投資近30億元。
“漢江白河縣城防洪保安工程防護面積52公頃,保護2.82萬人。其中上河街段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高程193米設防,漢江回水區及下河街段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高程191米設防,河街的老百姓以后再也不用‘搬水’(搬家躲避洪水)了。”河街綜合改造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羅延年說。
在教育方面,“三苦精神”也體現得淋漓盡致。白河始終堅持著“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辦學理念,以“小縣敢辦大教育,窮縣能辦強教育”的膽識,舉全縣之力,克服地質條件復雜、土地征遷困難多、資金缺口大等諸多困難,按照省級示范高中標準選址新建白河縣高級中學。新校建設歷時三年,累計投入資金近4億元,建成16萬平方米的校園。
白河縣高級中學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到,自安康市政府設立“勵志獎”以來,該校每年都有學生獲獎,成為安康市縣(區)屬中學唯一每年均有學生獲此獎的學校。該校已連續八年被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突出貢獻獎”榮譽稱號,連續18年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并先后榮獲“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陜西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陜西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安康市立德樹人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
以“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為核心的“三苦”精神,在白河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鼓舞他們積極地參與進幫老愛幼的隊列。白河縣作為一個深度貧困縣,有著艱苦的環境,但他們的志愿服務仍做得有聲有色。白河縣清風社區入選了全國“100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名單,是全省2個上榜社區之一。他們不僅感受著“三苦”精神,也在踐行著“三苦”精神。
近年來,白河縣清風社區將志愿服務深度融入社區管理,形成了“人人參與志愿服務、美好生活你我共享”的環境氛圍。志愿者隊伍也從最初30人,發展壯大到現在的1305人。該社區根據志愿者特長分成16支志愿者服務隊,哪里有困難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與付出。幾年來,累計服務時長95955小時,先后涌現出國家、省、市和縣級優秀志愿者163人。
“現在很多居民都自發加入志愿者團隊,他們希望通過結對幫扶、捐資助學、愛心慰問等活動,幫扶到更加多的貧困群眾。盡管白河是個貧困縣,開展工作有很多的困苦,但是‘苦’中也能做樂,我們有信心將志愿服務開展得更加出色。”白河縣清風社區支部書記黃金麗說。
再“苦”的環境也能創業!作為一名畢業大學生,林奇跟隨家鄉的好政策,毅然決然的返鄉創業。他在白河創建了西營鎮富硒小龍蝦養殖基地,立足于當地優良的水質和生態環境,著力打造集漁業生產、科技推廣、休閑游玩為一體的生態科技示范園。
“我們富硒小龍蝦養殖基地2017年年底落戶白河縣西營鎮,山好、水好、空氣好的資源優勢,利于小龍蝦的生長繁殖。這里養出的小龍蝦特別干凈,皮薄、肉厚、各個帶黃。再加上現在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讓我下定決心返回家鄉養起了小龍蝦,我有信心通過這個產業帶動更多的家鄉人民脫貧致富。”木林森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奇說道。
據了解,該公司土地以每畝200元的租金流轉48戶貧困群眾土地,貧困戶以租金入股,每年該公司返還10%,20年租賃期滿后,租金全額返還。通過“示范園+基地+農戶”合作模式,讓貧困群眾變身飼養員、安全管理員等,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每月收入可達2000元。
“白河壯麗的七十年,是白河以三苦換甘甜的七十年,白河的新時代可以說是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三苦精神可以說是我們白河的精神坐標。”白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魯延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