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世虎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相互謙讓的故事一直是歷史佳話,類似的一幕去年在旬陽縣神河鎮朱氏家族里上演。
朱姓爺孫兩家房子相隔十來米,早前關系很融洽。大約10年前,爺爺購買了隔壁廠房準備修建房子。爺爺認為通道屬于廠房的,孫子則認為廠房通道是公用的。各執一詞,僵持不下,雙方家人多次發生肢體沖突。因多方原因,官司打完一審又二審,雙方耗得筋疲力盡。
2018年5月份,雙方再次起了沖突。神河鎮及時組織派出所、法庭、司法所、鄉賢以及鎮村干部進行“三力聯調”,經過數個小時的說法、明理、訴情,爺孫二人的思想疙瘩得以解開,互讓兩米形成一個四米寬的通道,在當地傳為美談。
多年的爭訟,通過“三力聯調”,以雙方謙讓而結束。不僅如此,2018年以來,旬陽縣通過“三力聯調”共調解案件3588件,協議涉及金額1.4億元,全縣相繼化解了286件重大疑難矛盾糾紛。
十多年的矛盾,走司法程序沒有解決,通過“三力聯調”卻在短短幾個小時化干戈為玉帛。“三力聯調”是什么?重大疑難矛盾糾紛為什么能被紛紛化解?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采訪走進旬陽,記者見到了被司法部授予“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榮譽稱號的張開國。在旬陽縣白柳鎮,提起司法所所長張開國,大家都豎起大拇指。從事基層調解工作十八年來,他共參與調處各類糾紛500余件,累計為400多名農民工討回工資1000多萬元,有效預防重大惡性案件和群體事件發生20余起。在多年工作實踐中,他摸索出比較有效的調解模式,這就是被旬陽縣委完善命名推廣的“三力聯調”新調解模式。
“三力聯調”是由司法、行政、道德三方面的力量組建的基層調解組織。張開國介紹,司法力量來自轄區法官、警官、司法助理員、駐村檢察官和律師隊伍,著重從法律層面依法明辨;行政力量來自政府工作人員,著重從政策規定等方面進行答疑解惑;道德調解力量來自“道德模范”等鄉賢精英,著重從道德情感等方面進行思想疏導和心理撫慰。三方力量各有側重、相互配合,構成新的人民調解組織,形成集中統一的聯調模式。
旬陽縣“三力聯調”鄉村調解工作規范化實施以來,縣級層面組建了 “三力聯調”領導小組。21個鎮和305個村、社區建立了鄉村調解的組織領導體系。鎮村分別建立了“三力聯調”鄉村調解組織。全縣共建成326個鎮、村“三力聯調”組織,選聘人民調解員7695人,鎮村“三力聯調”調解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率達100%。三方力量調解人員通過行政促和、司法判和、道德說和,促進矛盾化解。
通過規范“三力聯調”鄉村調解運行機制,2018年全縣村級排查化解矛盾糾紛1497件,預防各類不穩定案事件1242件。全縣17個鎮實現了“五無鎮”(未發生民轉刑案件、群體性事件、非訪案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實現鄉風文明淳樸、人民安居樂業、社會長治久安的鄉村善治有序目標。
“三力聯調”與原有的調解模式有什么不同?張開國告訴記者,原有的調解模式存在調解分散、口徑不一、互相推諉、效率不高、合力不足現象,導致大量矛盾糾紛進入了訴訟和信訪渠道,造成了社會治理資源的消耗。“‘三力聯調’的優勢在于,將分散的力量優化整合,各方都在現場,有事說事,于法講法,于理講理,于情講情,三方力量互補,打通了化解的新思路。”張開國說,“通過法、理、情,當事雙方人的心結解開,那么調解基本就達到效果了。”
普通的矛盾,村鎮一級就可以自行解決。涉及專業性、行業性強的矛盾糾紛,可直接報送各專業、行業調委會進行聯調。據了解,旬陽縣健全了包括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等15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
同時,對于調解不能當場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免費申請司法確認,確保調解成果被賦予法律強制力。張開國深有感觸,以前的調解也只以解決當前問題為主要任務,常常采用口頭調解的形式,不注重規范書面材料,當事人毀約給后面的工作帶來了很多的困擾。“現在更加專業化和規范化,調解完成后經過司法確認,很少出現反彈現象。”
經過一年多大力推進實施,“三力聯調”極大地推動鄉村調解工作上水平、提效能、出成效,一批纏鬧訪多達10年以上的“釘子案”“骨頭案”得到妥善攻克化解,切實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
如今,在旬陽大地,道德評議已開花結果,“誠、孝、儉、勤、和”新民風蔚然成風,以司法、行政、道德三方面的人力資源組建的“三力聯調”鄉村調解組織,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不僅破解了基層治理難頑疾,更助推了鄉村振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