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羅超
她30年來扎根在大山深處,把履行代表職務與助推鄉村教育振興結合起來,用心用情照亮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前行道路;她先后獲得“全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工作者”“陜西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安康市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她就是嵐皋縣人大代表包芳。
自1994年從安康第一師范學校畢業以來,包芳先后在嵐皋縣石門鎮小溝、立新、鐵佛小學任教。期間,她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互動式教學,并立足校本教研,形成了一套日趨成熟、扎實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完成學校安排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她還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兼職承擔了住校生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
“把孩子們培養成身心健康、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全面發展的陽光少年是我不變的奮斗目標。”包芳說:“孩子們能把我當成最親的人,讓我感到了滿滿的職業幸福感。孩子們的笑臉、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認同,是我人生價值的具體體現。”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嵐皋縣外出務工人員達3萬余人,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三留守”問題比較突出。“由于長期缺少親情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加上農村現有社會關愛體系不健全,留守兒童的依戀情感很難得到滿足,封閉、孤僻、自卑、任性等影響著他們的人格發展,導致安全、學習、情感等各方面出現問題。”談到留守兒童問題時,包芳老師顯得憂心忡忡。
“鄉村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面臨特殊的生活環境和心理壓力,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他們缺乏足夠的關愛和陪伴。同時,鄉村的生活環境和教育資源相對有限,也可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學習壓力和挑戰。學校現在有一半都是留守兒童,對他們的關愛引導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品質、身心健康和學習成績。”包芳說。
為此,包芳主動承擔責任,成為留守兒童關愛組織“愛心媽媽團”負責人,組織老師、社會、家長相向而行。通過各種方式,讓留守兒童心里暖起來、情緒好起來、志向立起來、成績提起來、眼前亮起來。
記者采訪前,包芳正收拾物品準備前往學生家里家訪,她說,這次家訪對象是六年級的小蓉和上四年級的弟弟小豆,“這兩個孩子的父親因病去世,他們的母親早在小蓉兩歲多、二兒子剛出生后沒多久便離家出走,一直靠伯父伯母一家照料。這也導致孩子感情方面非常脆弱,平常不論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我都對他們更關心一些,看到他們缺啥了我都會給他倆買,跟自己孩子一樣的。”
跟小蓉這種情況類似的還有小思,不到一歲,便沒了母親,父親智力障礙。本應承歡膝下的小思,從一年級便進了托管中心。長期缺乏親情呵護的小思,性格敏感、暴躁易怒、不講衛生,甚至還有自殘行為。包芳知道后,自覺當起了小思的“媽媽”,按時幫她洗澡、剪指甲,添置衣服,陪她玩耍、輔導作業……6年的陪伴、照顧,使小思變得陽光、上進,親切地叫包芳“包媽媽”。
像這樣的愛心幫困例子不勝枚舉,大到衣食住行,小到梳頭、剪指甲、洗澡,30年來,包芳用心用愛灌溉,待生如子,累計幫助困難兒童100余名,通過個人資助和積極爭取協調資金等方式,共計自費幫助困難兒童達10萬余元、籌集幫困資金30余萬元。“好多孩子都習慣叫我包媽媽,我覺得他們叫一聲媽媽,我就要擔負起媽媽的責任!”包芳說。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包芳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教育。“老師要想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摸清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其次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各種反應,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再有就是要做好特殊孩子的個性化教育,和孩子交朋友,用實際行動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用愛心去感化他們。”
2010年以來,包芳已經連續當選了三屆嵐皋縣人大代表,這為她提供了一個更大的平臺去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平日里她一有空就去走訪基層群眾,了解他們生活上的需求和對教學上的建議,形成了《關于在縣域內建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的建議》等,積極履行職責建言獻策。
在包芳的牽頭下,“愛心媽媽”團隊吸引了眾多女教師、鎮村婦聯干部和其他人大代表參與其中,大家通過“大手拉小手”結對獻愛心的方式,為學生們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
如今,在“愛心媽媽”團隊的影響下,嵐皋縣在6個鄉鎮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站,把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與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更多的老師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中。